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穿着一双漂亮的鞋子走遍各地,把足迹留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这是我自年幼时就拥有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文魁 《北京观察》2009,(9):22-23
60年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我也来到人世。  相似文献   

3.
我的小村     
滹沱河两岸,零零散散坐落着许多村庄,我们的小村就在河的北岸。远远望去,绿树环绕,蓊蓊郁郁,仿佛有云气蒸腾。  相似文献   

4.
我的轮椅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鄙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一一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相似文献   

5.
晓巍 《文明大观》2001,(10):40-41
小时候,对武汉的全部印象就是那座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  相似文献   

6.
我不敢肯定,若非遭遇病瘫于床的厄运,是否会喜欢阅读,我敢肯定的是,在卧榻的11年来,一直到现在,我都那样喜欢阅读,沉浸其中。我还敢肯定的是,将来,不管情况如何变化,我必将一如既往地喜欢阅读。我读的东西非常杂。刚开始,是条件造成的。那时,刚瘫倒于床,生活在偏僻的小乡村里,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处获得书刊读。所以,能够拿到什么便读什么,废旧的报刊,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去世已经15年。他慈祥的面孔,他朴实的性格,他诸多的往事,让我时常忆起。  相似文献   

8.
我的母亲     
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非常严厉。 那时,母亲在我们村的小学当老师,在学校里,母亲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但凡纪律不好的班级,都由母亲来当班主任,过不了个把月,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在母亲的手底下变得规规矩矩。  相似文献   

9.
我的经历     
《半月谈》2004,(8):57-57
  相似文献   

10.
符伟韬 《今日海南》2013,(12):47-48
我是很有红薯情结的人,五谷杂粮中尤喜薯食。在我的内心深处,总飘着丝丝缕缕醉人的薯香,纵然久居都市,吃惯了细米白饭,远离薯香和乡土的气息。多年来躲在嘈杂的市井背后,红薯情结总时不时撞击虚掩着岁月的门扉,让我回味起薯食留香的日子,让我时常返回薯蔓延畦的薯园,听一听薯苗滋长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薛飞 《台声》2013,(7):102-103
阿公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再是阻隔;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梦到老母亲那慈祥的微笑  相似文献   

12.
抗倭留给后人的,除了面对外侮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的精神财富,还有就是布列沿海一带的御倭城堡。清版《福鼎县志》里记载的许多城堡,如桐山堡、秦屿城、店下堡、沙埕堡等等,都已无存;现在保存相对完整或仍有所遗存的,除了桐城的塘底堡和秦屿的潋城,就是硖门的石兰堡了。石兰最早的居民为南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庐陵县迁居于此的邓氏先祖。到了明初,  相似文献   

13.
李辉 《乡音》2014,(6):49-49
父亲,站在我家屋后洒满阳光的山坡,一个多月后,那里将鲜花盛开。“我得为蜂箱选个合适的位置。向阳,背风,花草树木要多。以后这就是蜜蜂的家了。”  相似文献   

14.
浪濯 《福建乡土》2011,(6):21-21
后来我老了回到乡下回到落日和秋光里头顶白霜和浮云  相似文献   

15.
龙年牛日,我出生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中缅边境的一个叫南段的拉祜山寨。按拉祜族的习俗,我有了第一个名字:扎努。读书那年,老师给我取了一个学名后就有了两个名字。从1971年六岁半父亲带我走进小学校门至今,转眼间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来,拉祜山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通了公路,昔日的黄牛运输队永远成了历史,人们的身上再也找不到我童年穿过的那种自己织染的土布衣服,草房渐渐减少,甚至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学校也由低矮的草房成为那里最漂亮的房子,读书的拉祜族子女越来越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和培养下,我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成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拉祜儿子。我为生长、生活和工作在日益发展的国度而幸福、自豪。  相似文献   

16.
<正>一生中有三个阿妈,这是我的不幸,也是我的万幸。我的三个阿妈,生母给了我生命,继母养育了我,义母则锻造了我的品格。在义母的再三叮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去看望了我的生母,对我的继母也孝敬有加。生母给我生命我的第一个阿妈,是我的生母,一个大山里的彝家妇女。阿妈18岁生下我,我吃母乳长大。山里生存条件恶劣,我阿妈和阿爹要早出晚归劳作,养家糊口。6岁那年,阿妈说,我们得盖院新房子,要不儿子长大了讨媳妇没有住处。从此,每天天还没  相似文献   

17.
胡玥 《人民公安》2006,(3):44-46
我一直想有一所房子。一所自己的房子。初来北京的时候,一年里,我搬了五次家。第一次居在百万庄金盾影视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办公室里白天有一张床,晚上就变成了两张。那另一张是折叠床,是给影视中心打字的打工妹预备的长期“临时床”。办公室当然一点家的感觉都没有。那只能叫做一个睡觉的地方。因为是别人的办公室,我每天睡得都不安稳,生怕有钥匙的人随时随地地闯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三十年前的一个春天,我随部队转业的父母来到白城,当时我虽然还仅是一个刚满九岁的懵懂少年,心里却抱着对科尔沁无限幻想。  相似文献   

19.
筱陈 《福建乡土》2006,(2):16-16
巨大的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不停地转动,水花飞溅,流水哗哗。面对旅游景点中设置的旋转水车,心情总是复杂的,更准确地说,苦涩大于轻松。水车,本不是供人观赏的,而是作为一种工具,建于山野之中,水流之畔。上世纪  相似文献   

20.
青春出动——我的警察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睛 《人事管理》2001,(10):26-27
漫漫人生中,有一种经历,它能照亮你的生命,影响你的一生。当你困顿、彷徨、苦闷、失意的时候,蓦然回首,它橘黄色的温暖远远地向你敞开它的怀抱……它永远成为你的灵魂所在和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