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菲律宾是我国东南一海之隔的近邻,全国由大小七千多个岛屿组成。很早以前,中菲关系就已开始。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与和平友好的朝贡关系,组成了中菲两国友好关系史。在中菲友好往来的的漫长岁月里,中国沿海尤其是福建、广东部分人民逐渐移居菲律宾,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开发和建设菲律宾、促进菲律宾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国内各政治集团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制定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本位意识和立场,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有:坚持菲律宾所占据的南海岛礁的“主权”;要求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来解决南海争端;坚持南海仲裁“裁决”,等等。而硬实力的不足、美国安全承诺的不确定、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克制与和平立场以及菲律宾民情等因素导致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的共识。除了对策略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导致的分歧,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于菲美同盟及菲美双边军事协议存在着认同与强烈反对的不同声音,其深层原因来自于要求独立自主的反美民族主义与菲律宾国家安全需要之间的矛盾。菲律宾后续仍可能试图以南海“仲裁”结果对中国进行“软”抗争;菲美军事安全合作仍有强化的可能;中菲南海双边谈判以及共同开发协议有可能会随着菲律宾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存在较大变数。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是东盟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国,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将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苏比克湾举行。1992年拉莫斯总统执政后,菲律宾对外政策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定位与美国的关系;二是把发展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三是更加强调对外政策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自1992年印度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印度与菲律宾的关系逐渐走出冷战时期的冷淡状态,在政治、经贸、文化及防务等领域的合作都获得较大进展。推进印度与菲律宾关系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东盟机制拉动、地区战略态势变化,以及印度“补课”、“逐梦”、制衡和求利与菲律宾求利、寻友和造势等国家层面因素。印度与菲律宾关系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两国战略层面,对东盟及地区来说是复杂的,对中国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乃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菲律宾的华侨也不例外。他们被认为对菲律宾进行了经济支配,这在菲律宾人当中引起了许多妒忌与敌意,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觉得华侨压制了菲律宾经济;但也有另一些人认为菲律宾的华侨曾经对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探讨菲律宾华侨经济活动的量度并与菲律宾人的经济活动量度进行比较。华侨在菲律宾的经济地位可能不会象华侨在其他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  相似文献   

6.
一、菲律宾2001年经济概况2001年1月20日 ,是菲律宾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菲律宾前总统马卡泊加尔之女格洛丽亚·马卡泊加尔·阿罗约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埃刹大道上 (EDSA)宣誓就任菲律宾新总统 ,以取代被罢黜的“民选”总统埃斯特拉达。阿罗约以其所得的菲律宾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得到在埃氏垮台事件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菲律宾国内经济官僚与学界精英们的拥戴。舆论界普遍认为 ,阿罗约的当选弥补了被罢黜总统国家管理水平与能力低下的缺陷。因此 ,菲律宾2001年及其之后的经济发展前景看好。然而 ,2001年经…  相似文献   

7.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菲律宾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中国有选择性地翻译、简介菲律宾文学名家名作;中期是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的报刊共同关注"菲华文学";后期是对菲律宾文学特别是菲华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对菲律宾文学的总体性介绍;对菲华文学的宏观论述;对菲华文学与中国文文学学关系之探究等。随着时间的迁移,研究逐步细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比如研究整体上重"华文"文学而轻"非华文"文学等。  相似文献   

8.
2010年,菲律宾大选在社会治安基本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在强劲的内部消费和投资推动下取得7.3%的经济增长,经济取得了较高的年度增幅;外交上,菲律宾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随着菲律宾高层独立自主呼声的高涨,菲律宾在大国平衡外交上已把以往倾向美国的重心进行有限调整.2011年,菲律宾将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的劳务输出并非始于今日,在本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夏威夷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需要种植园工人,菲律宾便已开始有工人的输出;六十年代,随着印度尼西亚需要伐木工、东南亚需要建筑工来从事与越南战争有关的一些军事建设项目,菲律宾也输出了不少伐木工人和建筑工人。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更有大幅度的增加,据菲律宾劳工统计服务局公布的数字,1976年菲律宾输出的劳动力为4.8万人,1977年为  相似文献   

10.
霍维托·萨隆加是菲律宾政坛的要人和促进中非友好的使者,也是1992年菲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选。1987年7月菲律宾进行参众两院选举,萨隆加深孚众望,在参议院选举中,以1287万票最高票数当选,并被一致推选为参议长。目前菲律宾执政党联盟基本上分成菲民主战斗党和自由党联盟两大派,后者又由四派组成,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其中自由党的影响较大,该党1945年成立,至今有44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