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漂族"是一个千万数量级的人口群体,是人口大迁徙时代必然出现的社会人口现象,带有二元结构和户籍区隔的特点,是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漂族"往往面临着水土不服、社交孤独、人际矛盾以及有病医护困难等社会适应问题。应提升"老漂族"的社会适应性,帮助其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2.
对"校漂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了,却仍留恋学校,迟迟不 能离去,他们住在高校及其附近地区,经常到教室听课、学习,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到 食堂用餐等,从表面上看,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然而实际上他们已经走上社会,与学 校并无隶属关系,这部分人被称为"校漂族"。"校漂族"作为"漂一代"的特殊群落最早出 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但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是在2003年,"大学生毕业不离校"、"学校已 经成为学士后流动站"、"'校漂族'在扩军"等一些消息纷纷见诸报端、网络。 "校漂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为何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发展壮大,他们的 生活是精彩,还是无奈,让我们走近"校漂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对"校漂族"的"成本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其成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校漂族"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方面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加强对"校漂族"的引导以至减少"校漂族",需要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问题,揭示了"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本质和问题,以及"老漂族"自身如何在客观环境下能动地策略性地实现社会适应。迁居所导致的空间变动,给"老漂族"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多重影响,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断裂导致了"老漂族"的社会区隔,对原空间的依恋使得"老漂族"容易在精神上出现孤独、排斥、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感,严重影响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无法返乡的"老漂族"为实现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再生产一个精神空间是其可能途径。由于"老漂族"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政府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帮助"老漂族"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密或疏远的程度和等级。社会距离可分为主观社会距离和客观社会距离。距离的等级可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西方社会学认为,文化差异、隔离、居住时间、社会地位差异等因素都对社会距离的形成具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远距离等级的泛泛之交,双方交往机会很少,主观距离比较大。大部分市民对农民工持排斥态度,双方交往具有非对称性。与西方社会距离研究相比,文化差异、地位差异和空间隔离等因素依然是影响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制度限制或制度供给不足是影响社会距离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因此,缩短社会距离的主要对策是转变政策理念,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城市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缩短文化差异,为和谐社会构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政策调整与农民工城市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整体性变迁,应加快"事实城市化"、"事实市民化"的进程。从社会政策角度看,农民工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的关键在于,其融入社会的公平性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如此,中国社会政策对于农民工群体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缺位,即使涵盖农民工的社会政策,很多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民工现在与城市社会之间出现种种张力,给当前社会政策提出许多新的挑战。加快社会政策的整体性改革和创新,构建以社会公正为机制的社会主义公民权体系,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7,(3)
正"老漂族"跟着儿女漂泊异乡,他们一面享受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孤独与烦恼,时刻畏惧于城市生活的陌生。语言不通、习惯各异、医疗保障不足、难以融入新环境等,都让这个群体的晚年无处安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他们的父母也纷纷跟着儿女漂泊异乡,这些老人被称为"老漂族"。他们起早贪黑,悉心照顾新生的婴儿;他们往返奔波,接送孙辈上学;他们  相似文献   

8.
孙超群 《探索与争鸣》2024,(2):67-78+178
在接受了充分的惩罚与再社会化后,烙印群体尽管已经摆脱了越轨者的特质,却依旧难以被社会公众认可与接纳,由此触发的社会风险以不同的形态影响着社会稳定。作为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特殊群体,烙印群体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学界和政府又该如何认识与化解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及社会风险?一般而言,烙印群体经历了以微弱的情感依附、强烈的社会歧视、消极的自我认知为基础的烙印化过程,本应针对越轨行为的羞耻被不合理地延伸到了人性之上。这种过度羞耻使烙印群体在经济、文化、行为与身份四个维度深陷社会融入困境,并以渐变的对抗状态制造了社会风险。因此,破解其社会融入困境的关键在于重塑羞耻的影响,包括升级烙印群体、增强其面对过度羞耻的抗逆力,以及柔化社会环境、削弱其生成过度羞耻的内推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需借助城市融入才能有效回收高昂的人力资本投入,其城市融入受阻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因此,要通过政府制度支持、高校素质支持、城市用人单位就业与生活支持共同建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重构"蚁族"社会关系网络,提高组织化程度,建构非正式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0.
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在理论上是一个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但在法律上却是一个是少数人权利的实现与保障问题。用少数人权利的标准来衡量目前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状况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流动少数民族的群体特征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平等有效的政治参与受到制约,社会经济融入和文化融入实现困难成为影响其社会融入的主要原因。促进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政策方向需要有权利保障,要通过法律和政策来消除阻碍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制度性不平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孙茜  ;刘作权 《前沿》2014,(19):159-160
大连这座年轻城市的飞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到大连来谋求发展。关注大连少数民族流动群体的发展现状,引导他们融入大连主流社会,建立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与大连地区汉族居民的相互认同与合作的融洽关系,实现在连各族人口和谐发展,共同携手建设美丽大连已成为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大连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融入大连主流社会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为促进在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大连主流社会,适应大连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出台,为包括女性在内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市民化的政策路径,也使农业转移女性人口群体的城市融入出现新的趋势与特点。文章基于新的时代背景,聚焦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女性新市民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这一群体城市融入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探讨促进女性新市民城市融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除了要从宏观制度上把握症结所在之外,还需要从该群体的内部差异性着手,分析何种原因造成了同一群体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社会能力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出生地、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等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能力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之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收入差距的扩大,乡-城移民群体的社会分化正在加剧。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移民群体已分化为"企业发展型""自雇发展型""雇工生存型""社区流动型"四大层级类型。政策设计只有采取差别化融入路径,才能回应各层级群体的融入需求。应优化用工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型"精英移民群体率先融入,大力改善"雇工生存型"工人阶级群体的待遇及福祉。同时,采取社区融入策略,带动"自雇发展型""社区流动型"移民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特别是要依据社会关照原则,通过"返乡安置"策略推动"社区流动型"贫弱移民群体返回家乡。以赋权和增利为核心的"赋权式融入",是畅通"层级流动"与"城乡流动",带动四大层级移民群体融入城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吴红兵  陶炜 《理论月刊》2003,(10):41-42
"社会遵从"也称之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社会遵从"现象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信息压力、规范压力、群体规模、群体的专长、群体一致性和个人心理特点."社会遵从"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观点     
▲专家呼吁拆除心理"一米线"大学生毕业后不断更换工作,或成为"校漂族"的现象十分普遍。专家认为,究其根本是"人已毕业,心未毕业"导致的现象。专家呼吁,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于社会的理解、信任度,拆除他们与社会的心  相似文献   

17.
流动青少年进入城市以后,由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变化慢于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而产生的"文化滞后"现象严重影响着该群体的社会融入。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不适应、角色定位不清、身份认同感较差、主观规范意识模糊以及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等。为此,需要从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文化融合与物质融合的协调发展;加强文化适应性教育与宣传;从促进流动青少年"文化自觉"能力的形成入手,尽快消除文化滞后。  相似文献   

18.
东莞市是一个典型的流动人口占多数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近些年来,东莞市在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被有的媒体称为流动人口服务的"东莞模式"。通过对东莞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梳理,总结其改革成效与经验,将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对于"撤市设区"背景下的社会融入问题,选取了杭州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居民社会融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撤市设区"后居民社会融入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同城同待遇"难以实现的原因,最后提出"撤市设区"社会融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台胞在大陆的社会融入状况,本研究建构了一套测量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社会融入划分为“经济融入”“生活融入”“社交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含15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得出三点基本结论:第一,常住大陆台胞不是“实用主义的过客”,而是流动于两岸、具有较高情感认同的“新市民”群体;第二,相较于个体心理性融入,台胞在制度性层面的融入程度较低;第三,台胞社会融入在心理和行为上呈现出悖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