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现代社会运行的已有经验、结构与结果而言,全球信息化、市场化、自媒体化时代与个体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个体生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隔离"越来越鲜明、突出,"文明想象"中的互动、整合、协同、和谐显得越来越艰难,甚至无法实现。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越来越小,相反,而是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来,出现了值得警惕的个体反社会、反伦理以及大量的社会冷漠现象。显然,这远非通过修辞学上的将"我们"替代"我"所能解决的,亦远非以"文明发展"囊括"个体幸福"的逻辑所能解释的。或许只有通过"重建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重建一种基于"社会共在关系"的"文明论"意义上的"个体价值",时刻警醒和反思日常生活所出现的各种事件和问题,改造现存社会日常生活的价值秩序及其存在结构,才可能建构出一个"个体与社会"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彼此汲取力量的良性循环的、持久运行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2.
个体治安承包是治安承包主体为"个体"的一类特殊治安承包形式,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典范,其发展存在较多问题,须纳入法治范畴。个体治安承包具有功能上的合理性和法律上的合法性,因而其正当性不容质疑。政府可通过法律规范个体治安承包的发包方统一为县级公安机关、承包"个体"为非警察的自然人、政府全额出资保障承包经费和明确承包的"治安"范围,保障个体治安承包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克尔凯郭尔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是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完成的。他从个体在实际生活领域的生活状态入手来看待Existents,强调该概念具有个体"活着"以及"活着的方式"的涵义,并由此塑造了三种典型的生存境界,即审美、伦理和宗教的生存方式。这三种境界是作为三种不同的个体生存方式而提出,但克尔凯郭尔并不想为每个读者(个体)对具体的生存方式的选择负责。正如他通过独特的写作方式想要告诉读者的,在关于生存的问题上, 他本人是无知的。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安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巨大的社会变迁,世界各国正进入"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时代,各种潜在的风险和灾难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同时个体对社会的安全需求快速增长.风险社会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提供公共安全的同时保障个体安全.应从风险社会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中个体安全需求的变化,从而从制度上探求保障个体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创造的本体之所以体现在"个体化理解世界"上,是因为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元理解(如先天八卦)和再理解(如《道德经》和《易传》以及对再理解的独特理解《如东坡易传》),都是以个体理解世界为基础的。"个体"不仅是通过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建构出来的,而且是以区别既定的群体理解为特性的。个体理解的是包括生命与文化、个体与历史等各种关系构成的世界,从而区别于个人对既定世界观的个性化阐释。因而"个体"具有创造性而"个性"具有弱创造性。"创造"的"无中生有"不是指需要依托前人的思想材料,而是基于独特理解世界建立的独特结构统摄既有的思想从而把前人的理解化为创造的"材料",在此意义上"无中生有"本质上是"有中生独"。故学术积累、思想传承、材料发现均不能直接导向思想的创造,从而揭示出中国学人在思想理论创造上存在的非创造或弱创造性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要为人类提供不同于西方文化冲突论和传统儒家大同论的文化哲学,就须以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中国传统哲学中人的创造性被抑制,改变西方哲学中个体与群体的不对等关系,建立起一种强调文化性个体之间的多元对等关系。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文化哲学所讲的人类整体性,就不再是任何文化中心论建构的文化不平等和文化同化论之对立、单一性整体,而是文化创造多元对等、彼此尊重和影响的生态整体;也不再是中国"变器不变道"的弱创造性个体和西方"个体至上"的自我中心的个体,而是尊重一切既定的文化创造又能创造性地加以改造的、相互对等的新个体。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不同阶层女性的上升流动经验差异明显;在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方面,女性个体较男性面临更明显的社会性别因素限制;女性个体反抗社会性别因素限制的力量有限,其"代价"也主要由个体承担;女性个体承担的"代价"对女性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负警示作用.因此,社会性别因素对女性上升流动的影响强化了落后的社会性别观念,不利于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进步论的历史观在当代虽然受到了普遍的怀疑与反思,但在当今世界仍占据着支配地位。个体生命对"进步"的体验与评价和作为一种观念的"进步"之间的张力一直隐含在进步观之下,具体表现为进步观这种话语的总体性与个体对"进步"的体验与评判的个体性之间的张力。这种话语的总体性最显著地表现在历史哲学中,而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个体对"进步"这一话语评判的合法性也随之得到了确立。  相似文献   

9.
行政过程的推动及行政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互动,作为"行为"的内在指引,"人格"影响着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互动质量。不同的行政体制要求和型塑不同的行政人格,不同的社会状态要求和型塑不同的个体人格,双方人格是否匹配及匹配程度影响着行政效果的实现。"人格"具有稳定性及独立性,转变速度可能落后或超前于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都可能与制度之间存在不匹配,加之制度自身存在的不完善,依赖于此的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也存在一定缺陷,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发生错位,导致行政失灵。  相似文献   

10.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其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体”。人类解放是“现实的个体”与“真实的集体”,“现实的个体”与“抽象的公民”的统一。人类解放是现实个体的公私两重性消解之后,走向蕴含共和逻辑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公”的逻辑起点是“大我”,“私”的逻辑起点是“小我”,共和逻辑的起点是超越“大我”与“小我”的“我们”。  相似文献   

11.
"精神贫困"描述的是贫困人口因为主观因素而影响脱贫的现象。本文通过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于"精神贫困"进行了定义和分析。我们将"精神贫困"限定为贫困人口志向缺乏、信念消极和行为决策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其本质是个体失灵,具体来说是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的结果。对于"精神贫困"的干预就是要采取行为政策使"缺志"转为"有志",使非理性变为理性。干预的核心在于对于微观个体的关注和重视。由此,我们提出建构政府、市场、社会、个体四元的治理体系和公共政策分析,尤其要做到精准化的社会治理,引入创新的和超常规的靶向性公共政策工具,促进国家治理的进一步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心灵生态"是不同的个体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情绪、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它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涉及个体认知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情绪和价值观,个体在生产、生活及其工作中所涉及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运行状况的不协调,是"心灵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构建良好的"心灵生态",需要自我提高修养,培育和谐;民众积极参与,促进和谐;社会自觉作为,共促和谐;媒体正确引导,维护和谐;政府有效作为,推进和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一种"过程产出",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群体在追求个体理性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产品"。基于理性人假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致力于实现多元化的个体理性目标。而改革开放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分权"和对干部任免权的控制,使地方政府行为一方面具备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中央的方针政策。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完成以"政绩合法性"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目标成为实现个体理性目标的必经过程,而作为政绩的重要体现的经济增长则成为该过程的产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提出"两个范围的联盟"思想,拓宽了"群众基础"的范畴;积极推动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各项社会政治关系;明确"知识分子是党的一支依靠力量",加深了知识分子对党的信任和情感;肯定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个体私营业主对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学的新视角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需求分析",揭示了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需求"扭曲效应",即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并非"过多",而是扭曲的个体需求效应造成了供给"过多"的假相。借鉴"萨伊定律",从供给侧视角出发,通过"创造性供给"引导个体需求,来消除个体需求中的"扭曲效应",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明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朱子之学的理论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个体的强制与压抑;其二,天理主体性的缺失。这些缺陷的暴露为王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王学吸引士人的主要方面就在于解决了"天理"与人情的矛盾。王学将"天理"内化于人心,注重个体人格的培养,正视个体情感,个人的主体性在王学中真正建立了起来,也是在这一层面,王学超越了程朱之学,赢得了世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县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我  相似文献   

18.
析我国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人个体利益的一种限制;"合理使用"的对象,是作品而不是作者的权利;"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为平衡著作权人的个体利益与社会信息传播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象就是个体对"我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事"的评价和认知。一个人的童年早期经验、经历、自尊程度、他人投射、重要生活事件、生活环境等对自我意象的形成和塑造有密不可分的影响。而自我意象决定着个体只会表现出与这个认知高度吻合的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等,可被视为一个自动化的系统。在系列犯罪案件中,作案人的犯罪心理常表现出思维定势,其行为特征表现出稳定性、规律性。对作案目标、作案地点、作案手段和作案时间的选择是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行为特征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将自我意象引入至系列犯罪行为的分析中,并通过国内外两则系列谋杀犯罪案件,呈现出对犯罪行为分析的另一类崭新视角——即从个体早年就业已产生的自我意象角度研究系列犯罪行为,辅助执法人员梳理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进步衍生出了具有双重属性的网络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通过将个体符号化、内容关系化实现对于现实世界近似逼真的模拟,使个体获得近似乃至超越现实世界的体验。虚拟环境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精神栖息之所"却导致了个体身份与集体身份的分离,消解着原有的集体观念,在虚拟世界中原有的严密组织集体观念被松散的虚拟部落集体观念逐步取代,组织观念受到了网络叙事方式的挑战,网民对自我身份归属观念进行着新的建构。这一变化冲击了个体原属的传统文化形态,丰富了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同时激发了网络主体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