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指出,要特别注意一种由反社会的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现象。这种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嬗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在其疯狂性和恐怖性的表面之下,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秩序的失范、社会价值体系的扭曲和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直接原因是弱势群体所遭受的社会剥夺和社会歧视,社会化的缺失所导致的人格障碍也是引起个体反社会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变态心理犯罪之预防——从伍勇的人格变态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勇曾经是优秀的中学生,却沦落为杀人、抢劫等八起大案的作案人。其明显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犯罪的心理因素。导致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坎坷的人生经历、缺少正常的交往等社会因素,家庭不和谐因素和家庭暴力因素,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因此预防措施方面要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加强社区建设,加强心理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采取强制性的收留措施。重视预防变态心理犯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平安有序之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比较复杂,受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预防是减少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有效手段,自我调适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矫治的有效方法。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列团体行为训练,改变其问题行为,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5.
基于犯罪的心理背景或原因,犯罪人分可为分为三类:第一,由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第二,由社会化障碍引起的犯罪,即犯罪人格犯罪人;第三,由心理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心理问题犯罪人。对犯罪人的了解程度,是高校预测和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使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对男性在押犯进行团体测验 ,以探讨男性在押犯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显示 ,在押犯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 ;相关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 ,狱内犯人SCL— 90量表各因子分与DSQ中的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分呈显著相关 ,高症状组与低症状组在不成熟、中间型及掩饰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显示狱内犯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其防御机制的成熟度也越低的倾向 ;新收犯组与老犯组的DSQ比较检验结果 ,两组在防御机制的使用上有所不同 ,在成熟防御因子上 ,新收犯组显著高于老犯组 ,提示入监时间的长短可能影响罪犯防御机制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7.
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是社会不特定个体因其在社会进程中受挫而产生反社会心理后针对在校年幼个体所进行的暴力发泄,具有入侵性、突发性、非理性等特征。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的形成具有多个层面的原因,并且逐层递进。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立一套针对此类校园暴力的长效应对机制,建立校园周边地区社会紧张情绪的评估预警机制,减少校园周边矛盾,改变媒体报道视角,对校园周边地区进行治安调整和治安承包。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互关系,用采用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与Bongd的DSQ(防御方式问卷)经路敦跃修订的中文版本问卷调查了江西师范大学与江西中医学院的40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防御方式问卷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以及掩饰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成熟的防御机制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中间型防御机制不呈相关,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查男性服刑人员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355名男性服刑人员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团体测查。结果男性服刑人员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最高,中间型次之,不成熟型最低(F=199.28,P〈0.001)。青年组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低于中年组(t=-3.14,P〈0.01);随受教育程度升高,男性服刑人员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逐渐降低,成熟型得分逐渐上升;暴力组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低于非暴力组(t=-2.18,P〈0.05),不成熟型得分高于非暴力组(t=3.69,P〈0.001)。结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及犯罪类型对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影响。男性服刑人员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频度偏高。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精神压力增大,致使人格障碍者日益增多,人格障碍犯罪所占犯罪比例也逐年增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效预防人格障碍犯罪,可以根据人格障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规律和特点,从完善相关立法、健全服务网络、加强舆论引导、关注重点人群四个方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论变态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态人格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人格类型。在我国,变态人格已被人格障碍或反社会人格所代替,这种现象反映出理解上的混乱。通过对变态人格术语的演变、变态人格与相关术语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可以澄清对变态人格的认识。此外,对变态人格的诊断标准、形成原因及其矫正也作了全面的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研近期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归纳出精神病症状、神经症、人格障碍等类型的“心理异常”,分析了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构筑关怀教育体系,提升自我维护能力,建立“立体管理”模式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犯罪反社会心理的形成是流动人口个体在微观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内化”的过程。通过对一万名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调查统计分析,具有反社会心理的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外化心态一般表现为:不满、逆反、报复、反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从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看,19—25岁的不满心理最强;从收入看,收入越低者不满心理越强。社会闲散类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不满心理明显强于其它职业者。从年龄上看,19—25岁的逆反心理最强;从职业上看,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逆反心理明显强于其他职业者。从受罚次数看,受过处罚者的报复心理一段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型犯罪者的报复心理较强,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报复心理强于男性。从作案次数看,多次作案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性犯罪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反社会心理强于其他职业者。  相似文献   

14.
自杀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毁灭性问题。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低是导致自杀的又一原因。本文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提出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自杀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毁灭性问题。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低是导致自杀的又一原因。本文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提出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精神病态是一种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国外精神病态关于情绪障碍模型存在着几种主要观点及神经机制,但是各种模型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模型过于简单、忽视其他特质的影响以及以成年白人罪犯为主要研究对象。精神病态罪犯的情绪障碍研究应朝三个方向努力,即认知模型与神经模型相整合,注意在行为表现与神经机制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开展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邪教犯罪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犯罪现象之一。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型犯罪,其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罪恶本质与有组织犯罪形态相结合,因而社会危害性极大。邪教犯罪的主体是邪教主和邪教徒,他们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艾森克等心理学家理论的介绍和归结,阐述了“犯罪倾向量表”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可做为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观念异化、人际交往障碍、感知能力降低和人格障碍。探寻原因,寻找对策,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集体行为是许多大学生个体自发参加的突破现行体制的行为,大学生集体行为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潜在威胁因素。高校要针对大学生集体行为发生规律以及成因,健全和完善大学生集体行为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