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利平 《人民论坛》2020,(4):122-123
印度总理莫迪的文明观深深根植于印度自身的传统及其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莫迪对东方文明非常自信,并以全球视野应对全球文明的挑战。多元、共存、开放、对话、包容的价值理念,是莫迪文明观的主要精神内核,彰显了文明交流与互鉴、文明对话与共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把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这个话题,我的看法是要分时间分阶段来考察我们的文化。我国是五千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时候世界文明四分天下的话,中国有其一。到了两三千年前,是古代中华文明和新兴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借助历史文明符号而实施的国家计划,其内在逻辑理应提升至文明的视角来考量。其具有顺应历史文明与当代文明走向的道义逻辑,是东方文明向世界文明中心回归的必然,是带动陆地与海洋经济并进的有效路径和促进新型国际经济规则形成的实践;其具有诠释中国文明崛起的智慧逻辑,在确立全方位开放的态势的同时,也要把握推进战略的时机性;其具有追求共同发展文明理念的行动逻辑,致力于推进共同的治理文明、寻求契合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实现历史文明、生态文明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理论界就已提出,但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国家.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现代人类遇到的能源环境危机,是中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基于东方智慧、实现中国永续发展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泉州在文化部2013年主办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从苏州、杭州、黄山、青岛、济宁、武汉、桂林、西安、咸阳等10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泉州是一座具有“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的城市。她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方第一大港走来,从东方海洋文明和人类深沉温馨的海洋文化记忆中走来……泉州文化在千年传承发展中,形成了融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独具中华文明和东方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泉州作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它既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福建,应有的荣誉当之无愧,其关键因素在于她是一座以中华海洋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魅力之城。  相似文献   

6.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6至27日在山东尼山举行,这是中国主办的第一次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三大洲的七十多名高端学者与会,在会上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各国在抗疫问题上的不同表现,主要是文明差异所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具有无神论、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观念等特征。与此相比,西方文明则具有有神论、规则至上、强调个人主义和斗争哲学等特性。并且这些特征都在各自国家的抗疫过程中得到体现。总体来看,在危机期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群体更能接受大政府模式,应对更为高效迅速。与此相比,即使是在危机期间,西方人也更愿意接受有限权力的政府模式,应对往往落后于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文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文明冲突理论,另一种是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对话理论。只有加强文明对话,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才能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景。  相似文献   

9.
本刊宗旨     
《新东方》2009,(8)
《新东方》是海南省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与社会观察刊物。它立足海南大特区,注目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东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东方文明的现代推进。  相似文献   

10.
本刊宗旨     
《新东方》2008,(11)
《新东方》是海南省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与社会观察刊物。它立足海南大特区,注目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东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东方文明的现代推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一个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对应的概念,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文明的多样性是指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一种客观现实.正是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中央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理念.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和谐世界"也是对多样性文明的内在诉求和应然结果,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徐升 《当代广西》2007,(12):60-60
中日文化是两枝并蒂花,盛开在世界的东方,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光芒,丰富着世界文明文化历史的宝库。访问日本,撩一撩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的神秘面纱,一直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一个经济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发展时期,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留下了关于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轨迹.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其时代和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观.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历来是个具有不平凡性格的伟大民族。它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智慧才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在当代又在继续谱写新的光辉篇章。在二十世纪的数十年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两次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它不仅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社会面貌,而且对东方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使现代东方文明甚至世界进步文明更加斑烂绚丽。一、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第二次革命赖以进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明确提出了"先发的东方"与"落后的西方"以及"东方化的西方"等概念,纠正了"欧洲中心论"的一些偏见,突出了不同文明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有助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貌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但霍布森在史料和史实的选择、甄别上存在一些问题,他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内因的有意弱化也体现出他仍没有摆脱传统观点的窠臼,在力图超越"欧洲中心论"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矫枉过正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程志方 《创造》2013,(3):88-89
模式,或文明模式,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中国模式,或中国文明模式,则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文明历史哲学命题。中国模式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因此,它不仅成为世界第一新闻话题,而且成为世界热议的政治话题和学术话题。长时间以来,政治家们和理论家们围绕着它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和解读,百家争鸣,褒贬不一。由于西方控制着世界话语权,在世界范围内,批判和贬损以及恶意曲解和丑化"中国模式"的奇谈怪论此起彼伏,甚嚣尘上。但是,所有这些,只散见于报端和若干著作  相似文献   

18.
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构成因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科学及其衍生的技术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古希腊众先贤中,仅亚里士多德一人就可以视为多个自然学科的鼻祖.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古文明,古希腊文明里的科学元素无疑是最为丰富的,这也是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文明对现代世界文明影响最深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国家的国民和政府对待科学和科学家的态度从根本上反映了该国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现状.曾经或正在作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是公认的社会文明程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08年8月8日晚,当长画卷在鸟巢上方缓缓展开,东方文明的神韵照亮世界。从百年前的"三问"、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会,到七年前申奥成功,再到奥运主火炬点燃,历经沧桑的中国百年梦圆。  相似文献   

20.
曹顺庆 《思想战线》2005,31(4):56-61
跨文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是一种强调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的研究。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在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互补性。跨文明研究以追求一种“异中之和”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而区别于全球化思潮。当前可以从3个学术前沿的问题来切入和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一是“送去主义”或“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的理论问题;二是比较诗学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异质文明的不可通约性和可通约性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研究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