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照”在刑法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发生的情况与刑法的规定不完全符合时,将此情况依刑法的规定处理。这种意义上的“比照”与“依照”、“按照”的含义不同,“依照”、“按照”是指发生的情况与刑法的规定完全符合,理所当然应直接根据刑法的规定处理。二是与某种规格、模式进行比较,作出处理。与上述两种含义相对应,我国刑法中的“比照”有两种情况:一是比照定罪,二是比照处罚。  相似文献   

2.
镜台聚蕙     
人生之愿,从难顺遂“始终”而“全面”,若有一人将故,逝前称其所愿无一不遂,则此人所言必谬。愿之常违是凡人常烦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一种情形:有些官员,如有的地区有的部门的官员在开会或私下谈话时,动辄“我如何”,“我怎样”。听多了,就会觉得某些官员“我”字当头的这种习惯用语是有些问题,实际是在传递一种有害的信号,值得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企业巨子松下幸之助在其《智慧的人生》中说:“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告急的钟声,仔细听,有的来自企业内部,有的从遥远的国外传来,所以,企业不可不常存危机意识,必须时时刻  相似文献   

5.
公民环境权的合理定位与配置,对于保障环境法秩序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从公民环境权的生成问题入手,否定了公民环境权为环境行政权的“衍生形态”或“反射性利益”的错误认识,提出公民环境权作为一种人生而应有的权利,其法定化将对公民的“偏好”及环境行政权的合理化有重大作用。由此提出公民环境权并非“环境权私权化”的产物,而是天然地归属于一种社会性权利,这是由环境的物品属性决定的,同时也将对其权利的保护与救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民环境权的合理定位与配置 ,对于保障环境法秩序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公民环境权的生成问题入手 ,否定了公民环境权为环境行政权的“衍生形态”或“反射性利益”的错误认识 ,提出公民环境权作为一种人生而应有的权利 ,其法定化将对公民的“偏好”及环境行政权的合理化有重大作用。由此提出公民环境权并非“环境权私权化”的产物 ,而是天然地归属于一种社会性权利 ,这是由环境的物品属性决定的 ,同时也将对其权利的保护与救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产生以来,从鲜为人知到广为流行,发展十分迅速。愈来愈多的人认为,这一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程锦绣。然而,人们对它的属性问题,却其说不一。有的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认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有的认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新途径”;有的认  相似文献   

8.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就是国家主人翁感,就是对于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是“法律上的自主人格。”也有人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法定地位的一种感觉、认识和态度。”还有  相似文献   

9.
一天,在一个人数不算众多的场合里,听到一人偶然冒出一句:“有的警察纯粹是窝窝头踹一脚不是一张好饼”。做为一个警察,听到这话,不知是羞辱,还是痛苦。我知道,他的话并没有以偏概全,他界定的十分准确,只是“有的”而已。哪怕是少数和个别吧,但终究这是一种影响。读者也许留意到笔者在议论这一问题时是极为严格地掌握分寸的。细细品味起  相似文献   

10.
历来词林高手多以“愁”字入词:“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间愁”(李清照《一翦梅》);“争知我,传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些词句或抒发离愁别很,或渲泻人生失意的愤懑,意蕴缠绵,凄楚感人,写尽了天下人的种种愁思。其用语之缜密,遣词之精工,今后人倾倒,而在绵长的词家画廊中,以写“愁”字最为后人瞩目的,当首推宋代词人李清  相似文献   

11.
一、亲和力及其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大影响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从群众工作这个角度来认识亲和力,其所反映的则是工作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和接受度。当某一工作主体的意见、观点等能够在自然而然中被受众所接受,这就意味着工作主体与受体之间已经有亲和力了。在现实生活中,亲和力的程度常常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如有的人从小不善于社交,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  相似文献   

12.
虐待被监管人罪客观要件的研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在客观上要求行为人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并且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对于本罪的客观要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一、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含义的理解对于殴打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是指以暴力打击被监管人的行为[1] ;有的学者认为,是指用暴力手段打击被监管人的身体,使其受皮肉之苦[2 ] ;有的学者认为,是指造成被监管人肉体上的暂时痛苦的行为[3 ] ;有的学者认为,是指拳打脚踢或用器具打击被监管人[4] 。从上述表述来看,学者们一般将本罪中的“殴打”理解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手、脚…  相似文献   

13.
“政党政治”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按照传统的理解,它总是被限定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之内.例如,有的把政党政治界定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或总统竞选,由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治制度.”(《辞海》)有的人认为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总称.通常指通过议会或总统的定期选举,由取得多数议员席位或当选总统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政治学辞典》)还有的认为政党政治“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之间的斗争.平时主要表现为竞选、议会内和政府内的党派斗争,以及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斗争.它既反映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又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世界政党辞典》)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律理由和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是人类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带着尊严、快乐地死去,因此,安乐死的合法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认为,有的学者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角度分析得出“安乐死具有合法性,其合法化也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学者试图用大陆法系的“违法阻却事由和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安乐死的合法性问题,进而找到安乐死合法化的理由,也是行不通的。因此笔者提出:从我国刑法学的角度看安乐死,并不具有合法性,但这并不妨碍安乐死的合法化,同时提出安乐死合法化的两条途经。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是生的悬欠,是生的一种可能性。人“生着”就是在“讨回”死,人“生着”也就在“死着”。只有体会到了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真实本然性的意义才能在最单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种自我依据的单独的实存的终极关怀,找到一种高度精神性或宗教性的归宿,借以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生死态度。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魅力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赞叹:“女人真有魅力”.魅力是人成于中而形于外的一种气质,是美的升华和精粹.英国美学家博克说过:“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感情的某些性质”.凡是美的事物必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灵魂上的净化.所谓“秀色可餐”则是美给人类从精神到物质的一种享受.而魅力则比“秀色之美”更增加了其内涵的丰厚.有许多富有魁力的人,并不只是影星、歌星等外表光彩夺目的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相貌平平、身份普通的人,同样具有慑服人的魅力.那种认为魅力就是外形美的观点不仅是陈旧的,也是肤浅的.现代的美,现代的魁力,不仅具有姣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制度是约束个人的社会行为 ,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准则。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是制度的社会性 ,制度总是某一社会的行为规则 ;二是制度的约束性 ,制度是对个人或组织行为、权利、责任的一种界定 ;三是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对制度的选择是一种公共选择。“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 ,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参照系 ,改革的一般情况在理论上都属于“非帕累托改变”。任何一种体制改革 ,说到底都必然牵涉到利益关系的改变 ,改革并不是人人都能受益或同等程度地受益 ,总会有一些人的利益受损 ,理论上的任务是认识规律 ,从利益冲突中着眼来理解改革 ,打破僵局、减少阻力、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的散文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百态、日常现象出发,以独特的眼光“了解人生,发掘人性。”重新解读梁实秋的散文,就会发现人文观照是他全部散文创作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闲适冲淡的人文关怀;随缘适意的人生价值;人性抒写的历史缺憾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提出了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他用“我-它”公武称谓前者.用“我-你”公武称谓后者。他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性和之间、相遇.并从“我-你”关系出发.重新去认知和理解世界。布怕的思想对于冷战后不同文化间越演越烈的冲突来说.仍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