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洲地区主义是非洲国家间的一种政策选择 ,在本质上属于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 )的发展范畴。它是非洲国家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利的一种发展战略 ,也是一种适应全球化需要的新形式的南南合作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解决内在的发展问题与紧迫的跨国性问题。就功能而言 ,非洲地区主义主要表现为“发展型地区主义”和“安全型地区主义”。  相似文献   

2.
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可金 《国际观察》2005,76(5):23-30
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现代外交精神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超越现代外交精神,规划全球化时代外交新思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一个潮流.置身于这一潮流中,中国外交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系列新思维,比如双边外交中共同利益理念的增强、对多边外交的重视、加强公共外交、积极拓展虚拟外交等.本文认为,这些外交新思维适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和平发展的道路意义深远,应在外交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3.
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将地区认同分为三种:归属性地区认同、回应性地区认同和功能性地区认同,它们分别影响着地区主义的内聚性、对外性和实用性。东亚地区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这一地区的归属性地区认同较弱且散乱,回应性地区认同尚处于萌芽状态,而功能性地区认同则日益增强。相应地,东亚地区主义的内聚性和对外性较弱,而实用性很强,这是东亚地区主义活跃却松散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从否定到利用地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一直以多边为中心的日本外贸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始寻求通过双边或者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主义进行补强 ,积极推动与新加坡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背景的 ,并将对亚洲地区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角度考察,东南亚区域间主义早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双区域间主义、跨区域主义和半区域间主义3种基本类型。就东南亚本地行为体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经历了从冷战时期“追随”为主、“弱主导”和“弱参与”为辅,到后冷战时期“强主导”为主、“强参与”为辅的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依赖”到“自主”乃至“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历史演变进程表明,东南亚区域间主义与区域主义是紧密联动的,由此形成可以产生某种结果的互动关系和催生共同制度和集体认同的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国际观察》2002,(6):55-59
区域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发展的潮流,东亚也概莫能外.本文就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东亚区域主义发展的动力和特点.东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都比较特别的区域,区域内的合作有着自身的困难,本文也在其发展的障碍和克服障碍的措施上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志  屈佳荣 《东北亚论坛》2022,(5):78-94+128
地区间主义探讨地区与地区互动,在地区主义理论影响下,兴起了比较地区间主义的研究。与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类似,比较地区间主义试图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走出地区研究的“欧洲中心论”,基于全球国际关系学视野,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非西方的经验。比较地区间主义研究从功能、制度、影响和类属四个维度入手,探究世界上不同地区行为体对外部世界影响的路径和效果。基于比较地区间主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是中国地区间主义的重要实践,功能在于实现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倡导“软制度”,基于准地区间主义或跨地区主义,为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融入世界提供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泰 《西亚非洲》2012,(2):65-81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是以格尔达维博士为代表的埃及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伊斯兰复兴主义所做的一种全新的理论建构。在理论形态上,它表现为以伊斯兰宪政主义、后伊斯兰主义、新伊斯兰主义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伊斯兰社会和政治思潮;在现实生活中,以1996年埃及中间党的成立和2005年议会大选时穆斯林兄弟会提出的"改革倡议"和"选战纲领"发表为标志,反映出它对当前埃及伊斯兰政治的指导和实践。作为当前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中间主义不仅是全球化挑战背景下伊斯兰自我调适的扬弃与反映,更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某种伊斯兰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10.
冷战后兴起的多边主义研究在经历了一个研究活跃期后就形成了制度主义和原则导向的二元分野,其中制度主义理论的繁荣迅速掩盖了其他分支的声音,并使多边主义研究本身都趋于沉寂.多边主义并非新事物,20世纪以来始终是与世界政治经济危机和秩序重建相伴相生的,危机破坏了旧的共识和世界秩序,秩序重建要基于新的共识,而多边主义的本质就是协商一致、达成共识.共识可能表现为具体的制度,也可能仅仅是模糊的原则.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间,美国背弃多边主义维持合作的前提,严重破坏了二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共识.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的世界政治分裂危机后,国际社会寻求合作正在缓慢复苏.从拜登政府的相关主张来看,"伙伴关系"和气候议题是新特征,但是追求协商一致和达成共识的本质未变,因此多边主义仍将是重建世界秩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晚近国际经济立法的勃兴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国际关系理论背景,本文试对后者进行探讨。文章首先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进行简要概述;再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对晚近国际经济立法产生的重大影响,做出深入探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立法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 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可分为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两个时期。通过回顾这两个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积极入世,干预世界事务,并且对各个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这种“积极入世型”的对外政策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21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将是大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将依此作出调整,从而进入全球伙伴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14.
奥斯曼帝国晚期意识形态混乱困扰着处于孕育发展状态中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这构成了齐亚·格卡尔普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格卡尔普对较有影响的各种政治思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重点批判了奥斯曼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帝国传统与宗教普世主义,倡导并支持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土耳其民族主义,其最高理想是通过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民族化,摆脱外国侵略,获得民族独立,建立世俗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土耳其的伟大民族复兴,并最终实现土耳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区域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经验上和理论上的新内容的新现象.经验上,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区域间性、开放性、主体化和趋同化等;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体系化、社会化、综合化和秩序化等.这些核心特征将之与冷战背景下"旧区域主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学派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取向,即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本文主要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本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以马丁·怀特的三大思想传统作为自己的理论立场,坚持理性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关怀人权等道德价值.然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分歧,主要是两者对国际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国际法有不同认知,即国际社会是以自然法还是实在法为基础;在人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人道主义干涉和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责任问题上,看法也大相径庭.多元--连带之争实质上探讨的是国际社会的本质、潜能和规模,以及国际社会成员对于规则、规范、价值、制度的分享程度.双方的论争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经济学中,通常把地区主义看作是地区经济一体化,也就是单个民族经济在制度上结合为更大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①。在国际关系中,地区主义界定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较为宽泛的地区合作安排到地区制度的建立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一体化现象。地区主义第一个方面的含义,正如“ism”(主义)这个后缀词所体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信仰。用一句话来说,地区主义就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坚持地区层次的安排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有效方法。它体现的是一种秩序价值的追求,这种秩序可以指特定地区内的秩序,也可以指作为实现世界秩序的一种方法。地区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一体化问题时经常提及的理论流派有:邦联主义、联邦主义、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沟通理论、政府间主义等等.一体化研究的方法论视角主要有: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等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简要介绍俄罗斯当代“新权威主义”政治特点的基础上,从和东正教有关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第三罗马”理论与普京时代政治体制之间的思想联系入手,分析和论述了“新权威主义”产生的来自俄罗斯民族历史及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旨在揭示隐藏在社会发展形态之下的深层民族性格动因;指出俄罗斯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形态和格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其今后的态势走向也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充分满足和显示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震 《东南亚》2003,(1):9-15
东盟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区域合作组织 ,自它上世纪 60年代成立以来 ,已逐渐显示出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作用。经过近 2 0年的快速增长 ,东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 1 996年 ,以PPP方法计算的东盟GDP总规模相当于美国的 2 3 36 %。尽管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经济发生不同程度的倒退 ,但东盟仍将保持它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第一梯队中的地位。据世界银行估计 ,东盟在 2 1世纪初的十年将保持 6 %左右的增长速度。东盟仍将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新兴市场 ,它的恢复与发展 ,将对亚太以及世界资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整个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