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教师,不但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深化教学改革、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更是创办质量一流的大学的前提,只有从多方面对高校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教师的培养,才能与新时期所要求的教育创新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管理是一门科学,在无数人手中传递、延续、积累。同时,管理也是发挥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在顺应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中获得新的生机。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管理,就是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可以得到的有限资源,并进行整合以实现本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整合活动即为管理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管理者们将无法面对变化着的时代,组织也无法生存下去。管理创新几乎涉及到包括企业各种职能领域的变革,本文着重讨论管理的实质、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创业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起点,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经验是创业型大学的思维导向,政产学合作的制度创新是创业型大学的运行保障,建立和完善符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体系则有助于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论全面创新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世纪之交崛起的知识经济表明,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人及其活动的创造性本质中。马克思曾经作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一关于“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著名论断。人的物质生产包含着知识生产的劳动,人的精神生产就是直接的知识生产的劳动,劳动、实践的创造性决定着知识、知识活动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生产是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也是一项创造性的认知活动。科技创新依赖于科研体制、文化积淀、科学精神和高度的创造性思维,思维是其核心和灵魂。思维方式是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的方式。现代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也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提供材料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 )什么是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 ,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员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 ,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 ,作为思维的动力 ,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一般来说 ,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 ,难以发现的问题是蕴含在习…  相似文献   

7.
多元主体合作是社会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是社会创新的三个组织主体,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以及三方相互间的合作构成社会创新多元主体间合作的基本关系形态。这三个组织主体间跨界及其多边互动伙伴关系构成完整的社会创新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得竞争、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应该责无旁贷地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为社会不断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寇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157-158,161
创新思维是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的思维方式,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今社会需要思维创新。创新思维主体的个体能力是创新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环境对思维创新具有重大影响,个体的思维定势对于思维创新具有制约作用,是思维创新活动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创新的基石:学会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创新 ,必须学会批判 ,没有批判 ,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活动 ,所以说批判是创新的基石 ,创新是批判的结果 ;批判蕴藏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批判是突破“习常性思维”的锐利武器。个体要想成为创新的人才 ,在获取、积累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 ,必须贯彻一种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 ,培养自身批判性品格和批判能力 ,学会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学会对知识、对权威、对偶像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