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匿与自利是网络生活的两大内在机制,也是网络伦理建构的两大前提。基于隐匿与自利所带来的平等、互利和自由特征,网络伦理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内生性的伦理建构方式,即一种基于博弈的契约论模式。契约论式的网络伦理建构需要一种长期的循环博弈,而网络实名制能够提供这种可能性。但在网络伦理建构中,网络实名制自身面临着权利和功利两重挑战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的实践具有典型的伦理特征.基于志愿精神的行动肩负着组织发展、社群德性建构和文化创造的三重价值负载使非政府组织的实践呈现出多元伦理面向和多层面道德内涵.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工具理性支配下,管理思维过度侵入非政府组织理念,形式化道德准则扦格日常道德生活,文化适应的困难导致本土融入受限,构成了非政府组织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道德范式问题是关乎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在当代中国,传统的道德范式已解构,新的道德范式正在建构中。社会主义和谐伦理为我们提出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新范式。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这种和谐伦理在当前的典型表现。我们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以和谐伦理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承认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难题,由此而引发的“承认话语”成了当今学界的热门话题.波伏瓦从性别的维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承认话语”,探讨了两性之间相互承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性别之间相互承认的伦理原则等问题,从而打开了“承认话语”的另一个空间.深入研究波伏瓦的性别间之“承认话语”不仅有利于和谐的性别关系的建构,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当代“承认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国家理论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之中,其蕴含三个方面的伦理向度,即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虚假共同体"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正义的伦理向度;在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异化关系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自由的伦理向度;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异化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民主的伦理向度。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超越,包含这三方面的伦理向度。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是马克思国家理论最生动的实践,国家也要有道德,并履行好道德职责,这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国家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仁爱生命"的道德观理念是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尤其是儒家学派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人文理念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可资借鉴的良好文化资源.对生命的"仁爱"这种道德情怀同对万物的"敬畏"这种宗教情怀一样,它都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万物,对自然的一种心灵关怀,一种行为庇护.建构现代合理的生态伦理,需要寻找和获得这种人文理念作为深层次之文化动力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个人与共同体的矛盾?如何认识和解决共同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冲突?黑格尔提出了伦理实体理论,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反对将个体性和整体性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但是西方社会没有普遍认同"实体性"的意义,而面临着"共同体的失落"。因为限于当时研究的条件,黑格尔未能建构起个人伦理实体,随着系统论、人格结构理论的提出,个人伦理实体建构成为可能,为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冲突至少在个人领域找到解决之道,个体自由和德性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刑法与道德伦理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不同手段,均具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是刑法生存发展的土壤,而伦理则是刑法的道义底线。刑法与伦理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寻找出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平衡点,这对合理优化配置刑事法律资源、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道德和伦理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每一个人所获得的对外在物的所有权所确立和保证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在"抽象的法"中所要求和体现的平等和正义,是黑格尔的"道德"和"伦理"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道德",既是人的主观性的自由,也是"善"。"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性自由的定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伦理"是自由的理念,是成为现存世界和自我意识本性的那种自由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