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Wang Y  Liu M  Cheng WB  He GQ  Li F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8,24(4):245-247,251
目的 研究电击死兔骨骼肌与心肌HSP70 mRNA和c-fos mRNA-表达变化。探究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方法 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与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 mRNA与c-fos mRNA表达水平,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前电击兔骨骼肌及心肌HSP70 mRNA与c-fos mRNA表达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结论 检测骨骼肌及心肌HSP70 mRNA与c-fos mRNA表达变化有助于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肌小节长度变化,为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2只兔随机分为对照I组、对照II组、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每组3只。对照I、II组与死后电击组兔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30m l处死。对照I组处死后,于死后即刻取其后肢股四头肌;对照II组死后24h于相同部位取材;电击死组兔通220V交流电,通电致兔死后即刻取材;死后电击组于死后即刻通220V交流电4m in后,在相同部位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小节长度变化,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骨骼肌肌小节均缩短,与对照组I相比,前者较后者缩短程度更甚(P=0.000);死后电击组与对照I组相比,仅轻微缩短(P=0.000),对照II组相比,缩短较为明显(P=0.000);对照II组较对照I组的肌小节显著伸长(P=0.000)。结论研究骨骼肌肌小节的长度变化有助于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3.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m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可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6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代谢组学方法寻找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大鼠血清中的差异性代谢产物,为生前非典型电击死的判定以及其与死后即刻电击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制作大鼠非典型电击死模型、死后即刻电击模型、机械性窒息死亡模型、机械性损伤死亡模型和高温损伤死亡模型,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常规处死。取各组大鼠血清进行~1H 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筛选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非典型电击死组与机械性窒息死亡组、机械性损伤死亡组、高温损伤死亡组、对照组间比较,共筛选出4个具有鉴别价值的化学位移点及其对应的多种代谢物,包含醇类、酚类、糖类、氨基酸类等多种小分子物质;非典型电击死组与死后即刻电击组、对照组间比较,共筛选出8个具有鉴别价值的化学位移点及其对应的多种代谢物,包含糖类、氨基酸类、酯类、核酸等多种小分子物质。结论~1H NMR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发现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的差异性代谢产物,有望为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的诊断以及生前电击与死后即刻电击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损伤后BECN1、LC3和p62三种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生前与死后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7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未损伤的对照组、生前损伤组(0.5、1、2、4、8、16和24 h)和死后损伤组(0.5、1、2和4 h),制作大鼠右后肢损伤模型。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对照组、生前损伤组以及死后损伤组骨骼肌中自噬蛋白BECN1、LC3-2/LC3-1和p62的表达,分别将数据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建立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鉴别模型。结果大鼠骨骼肌挫伤后BECN1、p62蛋白的表达以及LC3-2/LC3-1值在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组中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CN1的表达量及LC3-2/LC3-1值经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后,可区分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OPLSDA模型提取的主成分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较好(Rx2=0.563,Ry2=0.439),但预测程度稍差(Q2=0.366)。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局部组织中BECN1、LC3-2/LC3-1值可用于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Liu Y  Kuai JX  Zhang YW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08,24(3):165-167,171
目的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肌动蛋白(actin)的降解规律,为晚期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寻找客观指标。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经机械性窒息致死后.分别置于20℃恒温箱内,于0、24、48、72、96、120和168h后剖取以上器官,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织内actin的含量,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大鼠死后上述各器官actin含量均随PMI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与PMI相关,决定系数(R2)均在0.75以上。但actin在上述各器官内的降解速度有显著差异(P〈O.05),在脑组织中降解速度最快,其余依次为肺、脾、肝、肾、心肌和骨骼肌。结论尽管大鼠死后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actin的降解规律具有组织差异性,但是actin在上述组织中的含量变化与PMI相关.有助于较晚期PMI的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生前溺死与死后抛入河水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AQP-4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河水溺死组、抛尸入水组及脱颈致死组。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AQP-1、AQP-4 m 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河水溺死组AQP-1蛋白的表达高于抛尸入水组和脱颈致死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河水溺死组AQP-4蛋白的表达高于抛尸入水组和脱颈致死组(P0.05),而Western印迹法未检测出三者的差别(P0.05)。河水溺死组大鼠肺组织的AQP-1、AQP-4 m RNA表达高于抛尸入水组(P0.05)。结论河水溺死组的大鼠在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AQP-1、AQP-4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可能对生前溺死与死后抛尸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42-146
目的研究不同数值低电压对家兔皮肤电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皮肤电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家兔35只,随机分为36V、110V、220V生前和死后电击组各3组及正常对照组,共7组,每组5只。应用自制电击装置对家兔进行生前不同数值电压电击和死后不同时间电击,然后对电击处皮肤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及HE染色制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 36V生前和死后电击皮肤组织学未见改变;110V、220V生前和死后不同时间予以电击均出现电流斑改变;220V和110V生前与死后电流斑形态无差异;220V较110V电击皮肤电流斑明显。结论电流斑与电压的数值大小存在相关性,电压越高电流斑越明显,36V交流电不能形成电流斑;相同数值电压下电击,生前和死后组电流斑无明显形态学差异,电流斑在36V、110V、220V电压时不能用于区分电击损伤是否为生前或死后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fos蛋白的表达和脑干早期损伤的关系。方法  2 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脑干损伤组和对照组 ,脑干早期损伤阶段c-fos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杂交组化法观察。结果 对照组大鼠脑干组织未见c-fosmRNA的表达。然而 ,脑干损伤组损伤后 1 0min即可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观察到c-fosmRNA的表达。且在脑干损伤后 3h内 ,c-fosmRNA的表达程度出现明显的时间依存性。脑干组织死后伤c -fosmRNA的表达亦为阴性。结论 c-fos原癌基因的检测可成为诊断脑干生前损伤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u ZP  Chen X  She YW 《法医学杂志》2004,20(2):68-69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不同时间段取心、肝、脾、肾器官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等处理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在620nm波长处检测各组不同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各器官组织细胞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脾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死后48h,各器官组织细胞仅存微量完整的细胞核DNA。结论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应用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来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1.
Li XJ  Guo XJ  Gao CR 《法医学杂志》2011,27(2):87-90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过敏性休克大鼠器官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规律.方法 制造大鼠过敏性休克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1)过敏性休克大鼠肺、心、脑、肾、肝、脾、胃、肠中VCAM-1的表达;(2)过敏性休克不同时间(休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曲马多在中毒家兔体内死后分布规律,为曲马多中毒检材采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兔经口给予10倍LD50曲马多,待家兔死亡后迅速解剖取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FTD法测定其体液、脏器、大脑及右上肢和右下肢肌肉中曲马多的含量,比较其变化规律。结果血液和肝脏中曲马多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5μg/mL和0.05μg/g,提取回收率为97.60%±0.65%~103.10%±1.24%。曲马多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为:肾〉胃〉肝〉脾〉肺〉脑〉心〉上肢肌肉〉下肢肌肉〉〉体液(尿〉胆汁、心血〉玻璃体液)。结论大剂量曲马多中毒致死后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组织中曲马多含量明显高于心血、胆汁等体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家兔氰化钾灌胃给药致死动物模型,研究氰化物代谢物2-氨基噻唑啉-4-羧酸(ATCA)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 雄性家兔7只(体重约2.0kg~2.5kg)经口灌胃2LD50(10mg/kg)氰化钾水溶液,观察家兔反应,待家兔呼吸、心跳和反射全部消失后立即对家兔进行解剖取心、肝、脾、肺、肾、脑、睾丸、胃壁...  相似文献   

14.
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和静脉注射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和静脉注射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分布特点。方法犬12只,其中6只经蛛网膜下腔,另6只经股静脉匀速注入利多卡因(5×15mg/kg)致死,迅速解剖动物,取大脑、侧脑室脑脊液、腰段脊髓腔脑脊液、不同脊髓节段(颈髓、胸髓、腰髓、骶髓),心、肺、肝、脾、肾、胆汁、尿、心血、周围血、注射部位肌肉和注射部位20 cm以外肌肉等脏器组织和体液,用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多卡因含量。结果蛛网膜下腔注射致死犬体内利多卡因的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腰段脊髓腔脑脊液、骶段脊髓、胸段脊髓、侧脑室脑脊液、腰段脊髓、颈段脊髓、肺、肾、注射部位肌肉、心、大脑、脾、心血、肝、周围血、胆汁、注射部位20 cm以外的肌肉、尿;静脉注射致死犬体内利多卡因的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肾、心、肺、脾、大脑、肝、周围血、胆汁、心血、颈段脊髓、胸段脑脊液、注射部位肌肉、腰段脊髓、注射部位20 cm以外的肌肉、侧脑室脑脊液、尿、腰段脊髓腔脑脊液、骶段脊髓。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致死犬背侧脊髓液中利多卡因含量最高,静脉注射致死犬肾脏利多卡因含量最高,此分布特征可为利多卡因麻醉意外法医学鉴定中入体途径的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disposition of cocaine in five cases of fatal poisoning are present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cocaine were found in urine, kidney, spleen, brain, lung and skeletal muscle. Cocaine concentrations in these organs far exceeded those in blood. Cocaine was detected in all other specimens tested including: bile, heart, liver, vitreous and adipose tissue. These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limited, previously reported, tissue data, and indicate that when urine is not available, kidney, spleen, brain and/or lung should be the specimen of choice for cocaine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生物检材中百草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研究百草枯灌胃染毒致死的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大鼠以1/2 LD_(50)剂量灌胃染毒,分别于染毒后0.5h、2h、4h、8h、12h、24h、48h、72h处死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肌肉、膀胱和胃组织,UPLC-MS/MS法定量检测各组织中百草枯。结果试验中大鼠灌胃后,4h以内胃是主要分布器官,胃中含量最多,其他器官中含量相对较低。4h内除胃以外的脏器含量变化不大,4h后胃内百草枯含量有所下降,除胃以外的脏器含量均升高。各组织与脑组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百草枯在大鼠体内死后分布不均匀并且各组织含量随着时间变化有所改变。百草枯UPLC-MS/MS方法、口服染毒致死的动物模型、各组织分布规律可为甲百草枯中毒死亡案件提供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甲胺磷的犬灌胃染毒致死模型,观察甲胺磷在犬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犬经8倍LD50(7.4mg/kg)剂量甲胺磷灌胃后,观察其中毒症状,死亡后即刻解剖,分别取心、肝、脾、肺、肾、脑、右上肢肌、右下肢肌、胸肌、胃组织、心血、胆汁、玻璃体液和尿液,GC/MS和GC法检测其中甲胺磷含量。结果犬8倍LD50甲胺磷灌胃染毒后20min内出现中毒症状(,53.3±14.1)min死亡。各组织脏器及体液中甲胺磷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胃(99.84±0.87)μg/g、脾(46.87±28.67)μg/g、肝(43.82±22.74)μg/g、肾(43.79±29.04)μg/g、心血(35.36±13.98)μg/mL、肺(35.25±18.59)μg/g、尿34.81μg/mL、胸肌(19.23±17.18)μg/g、右上肢(16.92±8.98)μg/g、心(15.09±6.11)μg/g、右下肢(12.83±7.63)μg/g、脑(10.91±4.13)μg/g、胆汁(6.75±1.45)μg/mL、玻璃体液(6.22±4.97)μg/mL。结论甲胺磷在犬体内死后分布不均,胃、脾、肝、肾、心血、肺、尿检材中含量较高,可作为疑似甲胺磷中毒毒物分析的检材。  相似文献   

18.
急性吗啡中毒大鼠主要脏器内吗啡分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急性吗啡中毒大鼠随给药和死后时间延长 ,主要脏器内吗啡的分布变化规律 ,为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尸检取材提供依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 ,观察 44只尾静脉注射吗啡的大鼠。从给药后 15min到 5h ,从死后即刻至 48h ,脑、肾、心、肝等脏器内吗啡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注射吗啡后短时间内各脏器均有吗啡存在 ,主要分布在某些实质细胞的胞浆内 ,且随时间延长吗啡含量上升 ,达高峰 ( 1h)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同组织器官的吗啡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差异巨大。脑内吗啡出现早 ( 15min) ,消失晚 ( 5h) ,峰值高 ,死后衰减慢 ( 4 8h仍呈强阳性 )。肾脏次之 ,但明显优于心、肝。免疫组化SP技术可作为一种鉴定吗啡类毒品中毒的特异性方法 ,脑、肾是其较理想的检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脑及重要器官组织HSP70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损伤组(35只),损伤组按照伤后处死时间不同再分为1h、3h、6h、12h、1d、3d、7d等7个组,每组5只。采用自由落体法制作脑挫裂伤模型,对脑及重要器官组织取材进行HSP7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大鼠脑挫伤后1h,脑及心、肝、肺、肾、脾组织即可见HSP70免疫组化阳性细胞,且随伤后时间的延长,阳性染色细胞逐渐增多,于12h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7d接近正常;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脑及心、肝、肺、肾、脾组织阳性信号积分光密度(IOD)值的变化与前述变化规律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损伤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脑及重要器官组织HSP70的表达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