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物探公司引进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是物探公司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梯队,他们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公司的人才引进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此,我们针对2000-2005年引进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对企业的认知度较高;工作满意度较高但认为培训机会还是较少;环境满意度较高但仍有不足;薪酬待遇满意度相对较低;职业发展满意度较高。为此,我们建议对高校毕业生要加强教育,正确引导;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真诚关爱;统筹兼顾,加强培训;完善机制,促其成才。  相似文献   

2.
以创新思想建设人才团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创新文化建设,通过使命、愿景的推动,企业精神的凝聚,文化氛围的影响,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创新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增强人才团队战斗力;创新机制建设,广开引进渠道,选树领军人物,搭建成长舞台,建设人才梯队,完善激励体系,提升人才团队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科技创新需要领军人才,需要团队支撑,需要接续奋斗。"万人计划"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团队的核心,不仅肩负创新创业的重任,还承担着建设人才梯队的任务。一定要在干出一番事业的同时,带出一个个团队、带出一批批人才,一代一代地积累壮大国家的创新力量,让更多的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万人计划"专家座谈会上谈到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旨在通过人才引进优化师资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发展,然而,受制于地方高校制度机制缺陷、理念规划错位、信息不对称、市场缺陷和缺乏和谐校园氛围等,致使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存在人才选聘风险、道德与学术风险、人岗匹配与收益风险、人才摩擦与流失风险等。地方高校为规避人才引进风险应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提升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强成本收益核算。  相似文献   

5.
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高校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创新:创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机制、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诚实守信的道德约束机制、流动开放的人才聚集机制、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机制、安定有序的校园稳定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介绍,分析了在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在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基础上,对在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进行深入的思考。在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创建内涵,消除认识误区;二是要把握真谛,防止标签化;三是把握创建方法,寻找自己的道路,做到三个创新:一是理论创新;二是方法创新;三是载体创新。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分析了中山市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和机遇,在深入研究分析中山市健康产业在产业结构、产业配套链、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创新协同体系建设等问题后,提出中山健康产业在构建现代健康产业体系方面要打造产业链闭环,在品牌建设方面要以翠亨新区为主阵地,打造国际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在国际化合作方面要加强与港澳资源合作,同时加强健康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健康产业人才梯队,设立健康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争取港澳资金支持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近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公布了2017年度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名单,广西医科大学申报的"肝脏损伤与修复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7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成为广西首个入选国家"111计划"的高校,是西部省区非省部共建高校的唯一获得者,实现了广西在国家级人才引进平台领域的重大突破,将开启广西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上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第一资源。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力资源大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则成为扭转这种情况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高度重视引进科技创新顶尖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  刘华锋 《工会论坛》2005,11(1):96-97
创新人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只有构建由教育主体、教育实施者、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构成的培养体系 ,酿造由文化环境、学术环境、实践环境、知识环境、网络环境等构成的培育环境 ,才能更好地完成该使命。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动力。创新驱动发展,要实施全方位创新战略,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要创新管理制度,要着力解决创新模式问题,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双创"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一、选点突破、畅通渠道,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制度的创新。一是加大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要在引才渠道上创新,建立起定向奖学金,提前签约等引进人才新制度,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人才实习培训基地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要提高引进人才的薪酬待遇,在引才政策上要有新的突破。要积极引进外部智力,建立起外聘高级顾问制度,对油田急需但不能直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采取短期兼职、做访问学者、客座专家、特聘研究员、借聘等方法,或者是通过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学术交流、讲座、咨询等形式,为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人才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第一要素 ;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进步的对策与建议。首先 ,要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 ,要健全选拔管理机制 ,建立创新人才管理体系 ;第三 ,创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联谊会 ;第四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能促进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高校学科建设的完善;学科建设对高校学报具有支撑作用,能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凸显学报特色。新疆警察学院学报应以反恐研究特色栏目推动反恐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吸收优质外稿为首设本科专业科研信息的交流和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加强学术梯队群体建设以促进学报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认真抓好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是师资管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面对当前高校师资队伍普遍产生的人才“断层”危机,做好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此项工作,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一)确定培养的基本原则,为宏观管理与指导打下基础。一是校系两级都要根据学校教育事业规模和发展目标,结合本校、本系教师队伍的现状,制订出合理的长远规划和周密的短期计划。规划和计划要有利于学术梯队的建设,造就出新的学  相似文献   

16.
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新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加入WTO ,引进人才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人才竞争愈演愈烈 ,地方高校如何从实际出发主动迎接挑战 ?本文分析当前人才竞争的特点和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回顾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实践 ,探索建立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开创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持久动力和有力支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到: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智力,努力营造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着力构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任,知识经济的兴起向公安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素质,使之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创新,创建我国公安机关的人才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培育高素质员工队伍是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提高员工素质,要正视煤炭企业人才引进难的实际,加大现有员工自主教育培训力度,同时要创建学习型企业,完善激励措施,形成员工自主学习、持续提高素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既可以是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关于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67所高校的处级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依托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某个创新学院或某一特色专业等平台来展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也包括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因素。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