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清波 《人民论坛》2013,(14):236-237
科学是一种文化,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促成了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形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两种范式的根本特征。文章主要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析其对中西两种不同范式的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是一支巨大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物质的力量,成为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的背景。“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对于科学在近代西方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个极其鲜明和深刻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正> 把科学理论的发现和证明分开,从而把科学发现仅仅看作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天赋的创造性活动,把科学发现的研究完全交给心理学。这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特点。例如,当代西方享有盛名的科学哲学家  相似文献   

4.
科学实在论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新兴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朴素立场,围绕着科学理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同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学派中唯心主义反实在论的一般倾向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在当代哲学论坛上异军突起,引人瞩目。这是西方科学哲学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新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评介。  相似文献   

5.
<正>谈到科学,人们自然而然要追溯它的起源。学术界一般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即近代科学的源头定在古希腊,特别是其自然哲学传统、或理论传统、或理性精神。此外,还有当时的工匠传统或实践传统——这种传统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进化为实验传统或实证精神。这是近代科学的两个主要的源头。对此,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具有远见卓识:"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6.
崇尚自然、信奉天地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宇宙观。在此基础上 ,中华民族在认识上体现出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 ,较多地表现为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及形成了以阴阳太极图表达的自然构造对称性的思想 ,这是中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2 0世纪初 ,西方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大大提高。中、西方对宇宙基本问题的看法也逐步趋于一致。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宇宙观 ,发掘她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对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研究,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存在论意义上探讨科学与哲学的本质及二者的分界;二是从发展观的角度研究科学与哲学的相关性;三是从功能意义上研究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西方科学史与哲学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旨在揭示科学与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相谐性,即相互间的谐调一致性规律及其表现。一、科学与哲学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同源性与同流性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早在古希腊哲学产生以前,上古先民已通过神话的形式开始了认识宇宙自然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西科学思维形式比较(下)——整体思维与形式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科学思维形式比较主要从科学思维形式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把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中国与西方从共同的科学原始思维发展出两种不同的科学基本思维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整体思维或相关思维,而后者是形式思维或逻辑思维;但这并不是说,两者是完全分离的,不相容的。经历史考察表明,这两种思维形式不仅由同一源泉——整体表象发展而来,而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真的截然分开,而现在的发展似乎还表现出某种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是科学精神,首先必须对科学有一个清楚认识。一般理解的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从拉丁文到英文science,为什么从日文翻译再传到中国,就成了"科学"两个字?这是因为当时西方近代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数理化、天地生等已经分科,日本人接受西方科学的时候,给它取名为"分科的学问"——科学,后来中国把它直接拿了过来。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科学",自然就是指近代科学。简单讲,近代科学是在西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科学,是20世纪人类进步的两个最重要的课题。全世界的进步人士都在为推进民主与科学作出不懈的努力。把民主与科学相提并论,这不是偶然的,并有其充分理由。民主与科学仿佛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民主是发展和繁荣科学的保证,那么,科学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条件。如果说民主是反映人类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步的阶梯,那么,科学就是表现人类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进步的标志。缺少任何一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会失去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众眼中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说,对中国而言,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外来之物。以1582年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为起点标志的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渐渐地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但是中国百姓真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有切身感受并从此真正关注西方科学则可以说是在1840年以后了,是经历了痛苦后的认识,“鸦  相似文献   

12.
吴国盛 《人民论坛》2012,(2):126-129
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是20世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长期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与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历史遭遇和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  相似文献   

13.
赵元任与中国早期科学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 元任是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重要开创者 ,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他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却鲜有论者。在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科技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 ,中国的科学领域还是一片荒芜。1914年 ,赵元任等近距离接触了欧美先进科技的留学生们率先在美国建立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社 (后定名中国科学社 )。在赵元任等人的艰苦努力下 ,中国科学社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科学团体和中国与西方学术的重要桥梁。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宣传科学和发展科学两个阶段。在上个世纪初 ,民众几乎不知科学为何物的时代 ,中…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其复杂多变、派系林立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可只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忽视产生和培育它的土壤——哲学思想。因为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是一个统一的结构。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哲学思想中渐渐荫现出一个分支——科学哲学。这个哲学分文直接以近代的科学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科学认识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和人文是两种不同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在欧洲近代史上,两种文化的分离和争论,持续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由于中国特殊文化和社会背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虽然因西方近代科学传入而引发,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正在从分离走向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五四是民主、科学与爱国精神的交汇“朕即国家”,这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是农夫百姓尽人皆知的信条。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而人民根本没有过问国事的权力。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国家政权落入封建军阀之手。当时选举总统,任用官员,决定内政外交等等,一切都涂着神秘的色彩,民众则被蒙蔽和欺骗。自19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给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吹进了新鲜空气,中国人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开始觉醒。民主与科学,便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中,找到的拯救中国的法宝和武器。这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通行的都是专制,所以宣传民主也就显得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从科学发现的理解、对逻辑的理解、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和科学发展这几个方面比较科学发现是否存在逻辑的两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中是存在发现逻辑的。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或者说,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是什么?对此,西方学者的回答见仁见智,从未定于一尊。波普尔把理论看做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库恩则把范式转换视为科学革命的实质。霍耳顿在科学史研究中提出基旨分析的概念,他表明科学"革命"归根结底就是回到古典的纯一性的一种努力。拉卡托斯提出研究纲领概念,他认为抛弃退化的研究纲领,而采纳进步的研究纲领,这是科学革命的基本原理。劳丹指出,科学革命不过是竞争着的研究传统之间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次决定性冲突所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对科学发展影响比较詹扬扬.科学,作为人类文化中最独特的成就,为什么在近代西方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而在古老文明的中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这除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总是在...  相似文献   

20.
一近年来,在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课题,恐怕要数“科学发现”问题了。1978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举行的国际科学哲学讨论会,就是以科学发现为中心议题的。会后,1980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尼克勒斯编辑出版了两本论文集,即《科学发现,逻辑和理性》和《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