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6期发表王国刚的文章指出,在企业购并、重组中,一些企业提出“低成本扩张”的思路,试图以尽可能低的投资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资产数量,实现资产的快速扩张。但事实上,这一思路违反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不符合资本经营的内在要求,并不值得提倡。首先,“低成本扩张”违反市场经济的交易原则。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这一规则不会因为交易的对象由商品变为资产而发生变化。在正常的市场交易条件下,买方不可能以较低的出资(即低成本)购买价值量较大的资产,卖方也没有理由以较低的价格卖出价值量较大的资产。这表明,“低成本扩张”是在违反市场经济规则和不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南方日报》刊登朱健金的文章说,改革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得”与“失”的权衡和取舍过程。要想市场与计划完美结合,世界上尚无成功的例子。我们必须要看这些年在经济中的成功究竟是市场带来的还是计划带来的,出现的问题是市场的弊病还是计划的弊病使然。要找准“得”“失”的根子,不能号错了脉,开错方子下错药。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制订过许多疯狂的作战计划。大战初期,使欧洲横遭肆虐。1939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先后向德、意递交投降书,德国希特勒又制订了企图用闪击战方式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这就是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的“第21号令’,即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1月31日,德军总司令瓦·冯·布劳奇元帅根据元首的指令,正式下达了“巴巴罗萨”作战命令。在该计划中,希特勒要求德国武装部队在英国战役结束之前就做好以“闪击战”击溃苏俄的准备。此后,德国陆军开始东调,分5个梯队逐步展开。但是,由于希腊和南斯拉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00,(3)
郭小刚在2000年1月6日《社会科学报》撰又指出,WTO 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市场经济规则的一个浓缩,它对于国人首先是一场生活观念和生在理念上的革命。一是消费观念的更新。即由过去往重节俭维持生活的最低消费转变为自前及将来的往重生活质量的适度消费和能够承受的高消费。二是眼务观念的更新。规范、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将成为眼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首要准则。三是市场规念的更新。人们对市场的信任和依赖感前所未有地增强。四是就业观念的更新。人们将更多地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人才需求来调整选择自己的职业岗位。五是…  相似文献   

5.
没有生产资料市场,就没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没有市场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商品经济就不可能发展。把市场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是没有的。生产资料的有计划的市场,既不是国家直接去经营的市场,又不是企业自发交换的市场,而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严格规则的,有秩序的,但又是公开的市场。参加市场的主体应该是生产企业和  相似文献   

6.
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当前要加强体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 ──要着重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发育的形势和各地的经验,要着重宣传培育发展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包括有计划地发育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资金金融市场以及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宣传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与布局的统一协调;宣传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走向市场,增强活力,提高效益。 ──要有计划地宣传涉及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介绍国际惯例和规则。要宣传股份制、股市、股票的国际通行规则与规范。 ──适…  相似文献   

7.
早在50年代,毛泽东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笔记及批语》中一定程度地肯定过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1956年,陈云同志发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一文,直接谈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不能够只依靠计划”。当时的理论界也相当活跃。50年代就有人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不反对流通领域起调  相似文献   

8.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合理地配置资源是社会经济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各种经济体制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法,基本上有三种:计划配置、市场配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充分表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我国资源配置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后,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问题仍需研究。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实质、结合的模式及具体的结合方式等,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理论界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为此,本文特就这些问题作一点探讨。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实质 现在,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不再存在歧义。但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06,(2):14-14
易宪容最近在《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一部分人却不能或者很少分享到经济改革的成果,其关键在于我们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制度与规则徘徊在计划与市场之间.相关利益者借助于这种徘徊把计划与市场的缺陷糅合在一起.并特此推向极端.从中渔利。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首先是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以往山西过分强调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靠资源上项目,造成山西经济单一、市场缩小、产品萎缩的落后局面,资源优势反而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包袱。第二,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必须走出数量型经济的误区,从市场角度确定政府投资的方向和规模,把企业引向市场,逼向市场第三,小市场≠大市场。要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打破地方限制,建立区域效益经济。第四,投资计划≠经济发展计划,要重视本地区本行业存量资产的重组和盘活。还要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开放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基础上,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它相适应的、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它的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建立一个能够维护新经济体制运行的新秩序。这种秩序是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则的总和。从宏观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生活本身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与沿线国家的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的大市场规模优势,形成更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体系,挖掘国内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潜力,拓展我国开放的空间纵深度,加速国内经济增长驱动力由要素向创新转变的步伐,并逐步形成有中国影响力的区域经济规则体系。这些变化将助力中国开放型经济开启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十五”计划期间的重要任务,是要抓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是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要在激活国内市场特别是激活农村市场上作更多的文章,这是今年最为突出的任务。 作为“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今年的经济形势如何呢?总的来看,不确定性较大。从今年头两个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刘华清 《湘潮》2014,(3):41-4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的取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论结晶,其间经历了4次认识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2):50-50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买卖物品要遵循市场规则,不能强买强卖;搞建筑也要遵守建筑规则,不能暗箱操作或层层转包。正是有了这些规则,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才有了可靠保障。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潜规则”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一些地方盖大楼、建桥梁,招标、竞标比的不是价格、质量而是“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思想,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推动了体制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斯大林对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作用的过分强调,使他对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采取了"限制"的态度。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的论述,构成了斯大林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斯大林虽然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2,(4):24-24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后,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必须按照适应WTO规则的要求,重新定位或调整。第一,是缩小范围。即政府的工作重点应集中在管宏观、抓大事上。这包括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创造各类市场活动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通过有效的手段,更多的是经济手段来实现经济总量关系的平衡。同时还要担负提升经济结构的职能,有意识地发挥政府力量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国际上,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导致周边地区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反观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部分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产生质疑,人们禁锢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述,不敢跨"雷池"一步。邓小平"南方谈话"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的确定,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干预的“二重性”矛盾日益突显。一方面,中国的市场是在政府作用下“造成”的,政府干预与市场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融合体;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深化发展又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政府与市场之间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其中,市场发展不成熟,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现实作用缺乏市场经济经验以及社会资源有限性是主要原因。从大局上来看,中国政府干预的路径方向应建立在两个认识与协调的基础上,即认识到政府干预的“二重性”矛盾将长期存在,认识到中国的市场经济不能通过模仿自由市场化与全面私有化来实现;同时协调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