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影响日益严重的毒瘤,国际社会一直关注着其发展动向,学界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深入,其中恐怖主义定义的界定是众多学者争执不下的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围绕恐怖主义定义所产生的争议,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恐怖主义所表现的特征,以期能对反恐实践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2.
贾珊珊 《法制与社会》2011,(23):161-162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成为危害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重要且突出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频繁发生,破坏规模增大,覆盖范围更广,并往往与民族和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如何有效地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与各国刑事立法需要迫切回应的课题。本文拟从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的背景现状着手,分析其犯罪性质,在揭示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新特点的基础上,就惩治与防范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及法律对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近期,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公敌。我国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本文结合我国及国际社会反恐活动情况,对即将出台的《反恐怖主义法》的立法原则做了试探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揭示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惩治与防范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即发挥联合国在惩治与防范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上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发挥安理会的核心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区域和区域性组织的作用;建立一部统一的反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作为法律依据;加强反恐的国际合作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惩治和防范国际恐饰主义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秉志  杜邈 《法律科学》2006,24(3):141-146
恐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理念,但是恐怖主义外化为行为而成为法律调控的对象,法律可以通过预防、处置、制裁和恢复等环节对恐怖主义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我国的反恐怖主义立法是由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共同建构的,在刑法等法律中还存在专门的反恐怖主义内容。但是,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尚存在内容上的缺憾,宪法中应确立反对恐怖主义之明确依据。同时进行专门的反恐怖主义立法,并形成“以宪法为依据,以反恐怖法为主导,诸法配合”的反恐怖主义立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恐怖主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强  沈洁明 《政法学刊》2004,21(3):17-19
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已经成为影响地区与世界安全局势的顽疾。恐怖主义的核心特性是追求政治目的与利益并实施或威胁使用暴力。恐怖主义常假借宗教名义,或以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意识形态为其思想基础。现代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萌生与发展极具影响,为恐怖主义提供存在的客观环境。反恐怖主义必须着眼于事前预防恐怖主义行为的萌生和事后侦查打击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两大方面,确立反恐怖主义的原则与机制,构建反恐怖情报网络,强化反恐怖侦破工作,加强反恐怖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和国内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的影响,现在面临的恐怖主义犯罪形势也非常严峻。本文分析了我国存在的恐怖主义犯罪现状,并从预防、处置和重建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反恐怖主义犯罪体系。  相似文献   

8.
国际恐怖主义现在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公害,无论是恐怖分子的袭击还是某些国家对恐怖分子的报复。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法层面,尽管非国家组织所实施的恐怖主义行为值得关注,但是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所实施的国际恐怖主义行为更能引发探讨。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社会公认的恐怖主义定义,恐怖主义如何界定(包括国家是否能成为恐怖主义实施主体),国家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行为性质都是各国分歧所在。本文就恐怖主义的界定问题(兼论国家成为恐怖主义实施主体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陈胜 《法制与社会》2012,(14):171-172
本文通过分析恐怖组织内的人际互动、恐怖组织与国际社会的冲突、恐怖组织共同的价值取向,发现恐怖犯罪有着坚实的社会互动基础。因此,防治恐怖犯罪要正视文化差异,降低文化冲突,摧毁恐怖主义产生的文化基础,消除民族、宗教之间的隔阂,采取公正合理的政策处理国家之间、之间以及各国家和民族内部各成员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严厉打击恐怖犯罪。  相似文献   

10.
王国飞 《法律科学》2004,22(3):90-97
恐怖主义主体是否包含国家的问题是困惑恐怖主义法律定义的一个现实障碍。对此问题,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认识不一,从历史看,国家恐怖主义是个人或组织团体恐怖主义的根源,而且国家恐怖主义的危害与当量是个人及团体恐怖主义所无法比拟的;学者的学说、国家和联合国内的反国家恐怖主义的努力也说明了国家恐怖主义犯罪的存在;国家的恐怖主义刑事责任追究可依公约以特殊方式进行;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行为的民主化与文明化,也要求坚持公理、正义与法律,要求反国家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与中亚诸国反恐怖主义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志  杜邈 《法学评论》2007,25(1):109-119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俄罗斯与中亚诸国相继制定了反恐怖主义法,包括基础性、预防性、处置性、制裁性与恢复性内容。概括看来,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均采取了独立式的立法模式;注重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以立法推进反恐怖机制建设;体现了国际合作反恐的精神;肯定军事反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力求在维护秩序与保障人权之间寻求平衡。以上海合作组织的视角来看,俄罗斯与中亚诸国反恐怖主义法对我国反恐怖法制建设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恐怖主义的泛滥,破坏了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损害了人类的基本利益。究其原因,民族种族矛盾上升,宗教冲突加剧,一些国家经济社会危机深化和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失衡等,是恐怖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猖獗的根源。由于恐怖主义具有跨国威胁的危险,加强国际合作成为有效打击恐怖活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6,(5):99-108
塔吉克斯坦1994年以来恐怖主义犯罪不绝如缕。犯罪的特点是在犯罪手段方面,恐怖主义犯罪分子除进行小规模爆炸或者绑架勒索以外,还与政府进行武装对抗;犯罪组织呈现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犯罪组织多方面保障经济来源;犯罪活动大多打着宗教的旗号实施。犯罪的原因包括社会与政治的封闭性;经济存在严重弊端,社会矛盾重重;社会的伊斯兰氛围日益浓厚;国内青年群体的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想膨胀;塔阿边境地区武装分子越境趋于失控,外部环境恶劣;走私活动猖獗,助长恐怖主义犯罪势力;"萨拉菲"的恶劣影响等。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强调政教分离原则,依法管理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通过专门法律打击恐怖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积极帮助极端分子回归社会;加大对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加强反恐怖主义资助的执法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反恐能力建设;努力发展经济,并扩大到国外就业。塔吉克斯坦预防恐怖主义犯罪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反恐怖主义法》,恐怖主义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必要时也可以包括国家,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不属于恐怖主义。即使其目的具有一定正当性,但根据比例原则,由于其以激烈的手段追求危害社会的直接目的且不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因而恐怖主义是一种重大的恶。恐怖主义的手段包括暴力、破坏、恐吓等,只要是能够产生“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的效果的手段,都可能成为恐怖主义的手段。恐怖主义的对象是确定群体的不特定个体,包括但不限于无辜者。  相似文献   

15.
殷炳华 《政法学刊》2009,26(4):86-90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是威胁当今国际社会安全的非传统安全因素,近年来,国际恐怖组织、个人,以及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藏独”恐怖势力、邪教恐怖势力,尤其是境内外“东突”及“藏独”势力的恐怖主义犯罪已经对我国构成了现实威胁。针对威胁,公安机关应积极推动我国反恐立法,完善反恐工作机制,参与国际反恐合作,重视情报、舆论引导和群众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和预案演练,以有效遏制和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相似文献   

16.
美洲国家组织反恐法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国家组织反恐法律中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界定,虽然能直接触及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内容,但单纯以罗列主义的立法形式难免存在粗疏或琐碎的弊端;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非政治化及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之规定,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限制颇多,需要完善;关于恐怖主义犯罪案件中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及保障恐怖犯罪嫌疑人权利之规定,值得称道,对国际社会完善反恐法律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恐怖主义与社会稳定基本概念辨析 (一)恐怖主义的基本概念 恐怖主义已成国际社会公害,国际社会制定了许多与反恐怖主义有关的国际公约。综合地看,恐怖主义是指组织、集团或个人,在恐怖主义理念支配下,通过秘密策划和实施,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手段,旨在追求恐怖效应,以达到某种特定政治目的的极端犯罪行为。其有几个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及我国立法的发展完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秀梅 《中国法学》2002,(3):130-142
恐怖主义 (terrorism)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恐怖主义罪行的惩治问题也愈加成为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恐怖主义犯罪的规模不断扩大 ,地域也逐渐走出国界、区域 ,而逐渐显现出其国际性、跨国性、有组织性、多样性及危害结果严重等特征 ,同时映衬出国际社会原有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措施的匮乏。如何有效地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刑事立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也是目前学界亟待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拟从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本质、惩治措施等方面分析恐怖主义犯罪惩治的基础理论及法律对策 ,并结合我国刑法相关规定阐述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基础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联邦法律规定反恐怖主义的基本原则、恐怖主义的预防及反恐怖主义的法律和组织基础、减少和(或)消除恐怖主义表现的后果及在反恐怖斗争中运用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法律和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论构建国际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志 《河北法学》2008,26(6):141-145
在建构国际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的过程中,基本原则的确立及其范围的界定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根据国际恐怖主义的特点及国际关系的特殊性,国家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联合国主导原则、人权保护原则和标本兼治原则等五个原则,应当构成国际恐怖主义防治机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