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4年12月20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书籍《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以下简称“《花旗》”)6作者状告搜狐网站以及该网站打假专栏作者方舟子侵犯名誉权案在此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方舟子的两篇文章,以及社会公众在搜狐网电子公告系统上发表的看法和言论,均是就“金娣存款”的真伪在历史、金融等领域内提出的不同看法,应属于观点争鸣范畴,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不属于民法调整范畴,故此驳回原告起诉。该案的审判长对《法律与生活》记者说,鉴于诉讼较量的双方当事人以及案件本身社会反响很大,他们是在收集大量相关材料的…  相似文献   

2.
母冰 《法庭内外》2012,(6):54-55
2012年春节期间,学术打假人方舟子质疑青年作家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在网上展开了"口水大战"。此后,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对其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向上海市普陀区法院提起法律诉讼,索赔10万元,双方的"口水战"由此正式转变成为"法律战"。2012年2月13日,上海普陀区法院发微博称,鉴于韩寒已于2月10日委托其律师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该法院已裁定准许韩寒撤回起诉。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播放了一个名为“一份悬念重重的遗嘱”的专题节目,说的是上海有一位叫袁文林的老人,生前设立了一份代书遗嘱,大意是将其在本市光新路某处的房屋赠与他的养女杨某。老人去世后,引发了一场官司,老人的女儿袁霞、侄子袁宝华作为共同原告,将杨某告上法庭。2003年12月,一审法院判决原告胜诉.上海电视台《庭审纪实》栏目对该案作了详尽报道。上海法治报、新闻晚报对该案也作了披露报道。一起普通的民事案件,何以引起众多媒体的如此关注?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春节期间,学术打假人方舟子质疑青年作家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在网上展开了"口水大战"。此后,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对其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向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提起法律诉讼,  相似文献   

5.
2004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报了四川安县当事人邓国泉于当年5月26日在安县县城大街上“卖判决书”的事件。之后,四川和其他省份也出现了多起“卖判决书”的事件。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受到了审判机关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中旬,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机关刊物《四川审判》编辑部组织省内三级法院从事研究、审判和执行的部分法官,并邀请部分律师、新闻记者在泸州专门召开“卖判决”现象研讨会,对“卖判决”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成因、性质及对策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据悉,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罗书平参加了研讨会并发表了他对“卖判决”现象的见解。为此,本刊记者对罗局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黄闽 《中国律师》2004,(7):73-73
2004年春季图书订货会,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律师办案全程实录》以其独到的立意、新颖的装帧和版式、权威的审定机关、整齐的编审班子、一线少壮律师执笔完美组合,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由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领衔主编的《全程实录》丛书全面介入律师所关注的诉讼与非诉业务,12个律师办案专题,由12种图书组成的丛书方阵,可谓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7.
话题背景最近,一场由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引发的诉讼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44岁的孟女士与房地产公司之间的贷款合同,于2005年6月17日经北京市东城法院判决后解除,根据判决,将由房地产公司向银行偿还所有欠款。但是,银行仍然在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对孟女士的个人信用记录作了不良标记。尽管随后盂女士通过打官司让银行撤销自己的不良信用记录,但银行仍拒不消除。该不良记录现对她的个人信誉造成严重影响,使她所在公司的融资行为无法实现。为此,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民事诉讼领域虚假诉讼现象逐渐引起了法律界的关注。虚假诉讼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民事法律关系、伪造证据骗取法院判决,严重扰乱了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秩序,极大地损害了司法权威。为有效预防和规制民事虚假诉讼行为,应该及时修改现行《刑法》,对该行为规定专门的罪名。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判决,判令书生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在《法制日报》上公开致歉,赔偿7位知识产权法研究人员经济损失及其他费用共计21万余元。笔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一名研究人员,也是本案当事人之一和诉讼代理人之一,在一审判决之后,曾接到许多媒体采访请求,许多读者朋友也来电询问情况。现在,特向关心本案的媒体和读者谈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2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事公司、耐克公司诉广州粤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侵犯商标专用权、不正当竞争纠纷两案作出一审判决,百事公司一案判决“pepsi.com.cn”域名由原告百事公司注册使用;被告广州粤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百事公司为本案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5,060元;  相似文献   

11.
马竞  曹天健 《政府法制》2008,(12):45-45
河北晋州“毒毛巾”案件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一年后,再次成为人们特别是法律人关注的焦点。 这缘于不久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晋州“毒毛巾”案件作出的终审判决。该判决以“生产厂家针对媒体与公众对其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为由,驳回了河北晋州海龙棉织厂(以下简称海龙厂)对央视的上诉。而就是这份“客忍判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92年第4期刊载了《“钻孔压浆成桩法”为什么被认定为非职务发明专利?》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本期刊载的《“钻孔压浆成桩法”发明专利应当认定为职务发明专利》一文便阐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自我国《专利法》颁布实施以来,“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界线问题就一直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亦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尽管如此,去年对《专利法》的修订对此却未涉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该问题的难度,说明还有待进一步对之予以深入探讨。“钻孔压浆成桩法”一案已经有了终局判决,本刊本期所载文章亦无否定该判决之意,目的仅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争鸣的场所,使我们的认识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更接近于真理。  相似文献   

13.
2013年8月1日,全国首例纵向垄断纠纷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该案在国内反垄断诉讼历史上创造了诸多先例:多达4万余字的终审判决书"半判决半法理"、诉讼双方均委托经济学家向法庭提供专家意见等,为《反垄断法》的理解和适用提供了示范。本文首先简要回顾案情,然后结合判决书分析案件的主要焦点,最后对规制纵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制度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政府法制》2012,(18):10-10
《新京报》2012年6月8日刊发沈彬的文章:河南叶县农民李怀亮因为涉嫌一桩杀人案,于2001年被逮捕。本案经历了叶县法院、平顶山中院、河南高院三级法院七次审理、三次判决,但都因为“证据不足”,三次被上级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因为李长久未被判决,被害人家属不断上访,平顶山中院为了“息访”,居然于2004年与被害人家属达成协议,“承诺”判李怀亮死刑。而李怀亮已经被关押超过10年。  相似文献   

15.
在由《检察日报》社等十余家中央媒体共同参与、2011年初揭晓的“2010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活动中,知名公益律师、北京方元律师事务所主任康健顺利获评,与打假斗士方舟子、勇擒抢匪的广东东莞企业家刘柏权、内蒙古乡村检察官张章宝、山东良心医生杨国梁、上海人民调解员柏万青、国际级足球裁判员孙葆洁等“正义人物”一齐站到了领奖台上。  相似文献   

16.
2005年6月22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份两种不同意见的判决书,有媒体称之为“争议判决”、“分歧判决”.这份在中国法制史上颇具探索意义的判决书,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7.
3月24日,上海金融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海金融法院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代表人诉讼规定》)。据悉,这是全国法院首个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具体实施规定,也是上海金融法院继2019年1月出台全国首个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规定后,积极探索符合证券市场司法需求民事诉讼机制、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又一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审判》2012,(1):52-52
新闻背景2011年10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该《修正案(草案)》中增加了有关公益诉讼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规定,2011年12月12日,北  相似文献   

19.
冻俊 《中国律师》2004,(7):32-33
《暗香》歌词著作权案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已经“两”槌定音,2004年3月22日二审判决生效。人们通常比较关注的是案件的结果,笔者参加两级法院的诉讼,更愿意通过这个鲜活的案例,在案件细节的基础上辨析探讨静态的法律文本如何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由此反观立法者的本意。缘起2003年陈涛向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提起诉讼,称其2002年5月接受《金粉世家》剧组的委托,创作了该剧主题歌《暗香》的歌词,并获得了相应的报酬,对歌词享有著作权,北京现代力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未经许可使用《暗香》歌词制作发行CD…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年初的一个偶然机会,我从网上阅读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法治与社会》,特别是其中争鸣栏目(辩论大厅)对人大工作中相关问题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眼前一亮。本来对人大理论研究就有兴趣的我,从此与争鸣栏目结下了不解情缘。《法治与社会》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争鸣栏目引领我在人大理论的海洋中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