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4年,俄国出现了第一批朝鲜移民。随着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变化,朝鲜社会危机加剧,朝鲜人向俄国的移民数量逐年增加。至19世纪末,俄国远东地区已出现了几十个朝鲜移民村,其名称各具特色,反映了其建立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俄国早期的企业营业税征收体制以"营业执照税"征收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征收机制不完善、税率制定不合理、企业纳税时弄虚作假等一系列弊端.几次针对企业营业税的改革都只是治标不治本,营业税始终不能起到其在国家预算收入中应有的作用.1898年新的<国家营业税章程>颁布实施.新章程提高了税率、增强了对新经济领域的征税力度.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作为资本主义链条上重要的一环,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形成巨额的垄断资本,产生了垄断组织。煤炭业是垄断组织控制下最重要的行业,它所形成的垄断资本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俄国远东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朝鲜移民。朝鲜人向俄国移民的初期,移民得到积极安置,此后每年都有大批朝鲜人迁入俄国,他们逐渐成为俄国远东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朝鲜人向俄国远东地区移民,不仅受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更取决于俄国、朝鲜乃至中国的国内状况,它是在国内外综合因素作用下所引发的一种国际移民现象。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俄国的保护关税政策大致经历了禁止性保护关税、温和保护关税和强制保护关税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是复杂的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世纪下半期里,政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围绕关税政策而展开的互动过程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政策的成因。整体上,此项政策促进了俄国的社会进步,同时也使国内民众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相似文献   

6.
天文、地理、历史、考古、人类学、民族、政治、经济等学科领域的中亚问题研究著作大多开宗明义,首先对中亚概念予以解释并对中亚范畴进行界定。究其原因,作为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概念,中亚一词概念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释义。目前,学术界普遍使用的中亚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这与俄国“中亚”概念框架下的“中部亚洲”和“中央亚洲”存在关联关系,俄国“中亚”概念的两分形式是普适中亚概念狭义、广义形式的雏形。虽经各国研究者不断深耕,已得出部分被世人接受的结论,但在不同语境下,对中亚的区域认知依然难以统一。因此,有必要再对与中亚概念界定和范畴划定相关的先行成果进行阐释,更需对俄国“中亚”概念的独特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在民生方面贡献颇大,其中兴医举措行之有效,建立了各种医院设施,在城市有省医院、精神病院和县城医院,在农村有医疗区医院和诊所,并对医务人员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和管理。在地方自治局和医生的努力之下,俄国地方自治局医疗体系实现了由医士制度、巡诊制度向住院制度的转变,并实施了免费医疗。此外,在防病治病方面也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8.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但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政府首先着手解决的农业问题却成为帝俄晚期经济发展的短板。19世纪80年代初,世界农业危机爆发,国际粮价下跌影响了俄国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亚历山大三世执政后,为了巩固统治,极力推行反改革政策,不仅忽视农业发展,还使农奴制改革遗留的诸多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加速了农业危机的发生。在广大欧俄地区,农业转型陷入僵局,粮食歉收频发,农民大量破产。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农业困境迫使俄国统治阶层重新审查农业政策,围绕缓解人地矛盾和增加资金投入问题,官员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最终都未能彻底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日本强迫朝鲜开港过程中,俄国没有加入其中,而是采取了观望政策,这和80年代俄国积极参与朝鲜事务是截然不同的。俄国之所以如此是由两个原因决定的:俄朝间存在民间陆路贸易,它给俄国带来巨大益处;而朝鲜开港给俄国带来的好处有限。俄国远东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滞后,航运业不发达,既没有商品向朝鲜输出,也无运输商品的船只。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没有介入美日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欧盟的中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的中亚政策是其大周边战略的一环,是为了配合睦邻政策,服务于稳定周边的目标.欧盟中亚政策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侧重的利益目标不同."新中亚战略"把能源与安全确定为中亚政策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欧盟与中亚国家在安全、政治经济改革、能源和交通、投资与贸易方面进行紧密的合作.欧盟中亚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上欧盟面临的各种挑战,导致欧盟在中亚"大博弈"中处于"第二梯队",位于俄、美、中三国之后.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借战胜之机向清政府要求辽东半岛领土,因遭到俄、法、德三国的干涉而未果,日本开始对俄怀恨在心。此后,俄国多次在日本传统势力范围内的挑畔,更加深了两国间的裂痕,并最终导致战争。战败后的俄政府内部反日势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战后国际态势的变化开始为重新探讨两国关系提供了可能。就这样,日俄两国在媾和两年后重新开始接近,并最终实现了两国敌友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初俄国的国民教育改革是亚历山大一世系列重要自由主义改革成果之一。在国民教育改革过程中,俄国于1802年建立了国民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分级制度直到1917年革命前都没有发生变化。此外,亚历山大一世颁布了《国民教育初步规章》和1804年大学章程等系列改革政策,发挥了极其特殊的作用。瑞士人Ф.Ц.拉阿尔普、沙皇的青年朋友以及M.M.斯佩兰斯基伯爵对亚历山大一世教育改革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直接并积极地参加了国民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协助亚历山大一世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针。俄国国内外对19世纪初的俄国教育改革评价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教育改革对俄国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推动了俄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俄国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土地后,急需大量劳动力对该地区进行开发。1864年第一批朝鲜人越过边界来到俄国远东,此后陆续有大批朝鲜人进入远东。他们为远东的开发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善于从事农耕的朝鲜人开垦了大片荒地,促进了远东农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前朝鲜人向远东移民的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为界,每个时期又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俄罗斯当今社会经济复苏与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矛盾背景下,接收来自中亚地区的劳务移民已经成为俄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引入移民同时,俄罗斯社会尚未形成相应的较为成熟完善的移民规范和引导机制,移民取得合法身份地位困难,难以在俄罗斯顺利工作和生活,频频遭遇当地社会的排挤和歧视.对此,俄罗斯官方及民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出台相关法律来规范移民行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斯拉夫主义是俄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19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斯拉夫派崇尚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希冀以俄国公社、俄罗斯精神、俄罗斯东正教振兴俄罗斯.斯拉夫主义不仅视其为振兴俄国的灵丹妙药,而且视其为人类的普遍真理,可避免整个世界被西方工业社会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所腐蚀.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的俄国,承继18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方略,继续遵循俄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自上而下调节经济的政策。每一次的皇权更迭都伴随着一场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发生,对俄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俄国货币制度的演变,更是历经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国历代沙皇拯救国家经济危机的策略以及治国安邦的既定方针和传统。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以来,美国对中亚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如更注重各项政策目标的平衡、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强调中亚与南亚的融合、谨慎处理与俄、中的关系等。但美调整后的中亚政策未能弥补原有政策中的缺陷,其前景尚不明朗,因为新政策成功的关键是阿富汗局势的稳定、地区国家的获益和美国对俄、中核心利益的尊重。此外,美国调整中亚政策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俄国社会酝酿深刻变革的 1 9世纪上半期 ,俄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形成了主张以革命和暴力方式改造社会的激进思想流派。农奴制改革前后 ,激进倾向超出了思想活动的范围 ,发展成为反抗现实的社会运动。 70年代 ,暴力和恐怖手段成为革命激进主义的主要标志。在俄国革命激进主义的文化根源中 ,既有当时西方政治文化的因素 ,也有俄国思想传统和东正教精神的成分。而其社会根源则主要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以及俄国政治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 1 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革命激进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揭开了 2 0世纪初期俄国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均形成于19世纪,并分别被两国确定为基本国策。两大政策的目标与实质基本相同,其宗旨均为向外侵略扩张,称雄于东北亚,因而在实施过程中给中国、朝鲜乃至整个亚洲带来深重灾难。两大政策之间的残酷争斗是主流并贯穿始终,但有时又不得不互相妥协和勾结,两国间甚至签订了3次公开协定和4次秘密条约。然而两大政策的结局与其初衷背道而驰,远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彻底崩溃,大陆政策的直接结果是日本的战败投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地主经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俄国农业资本主义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改革虽使 2 0 0 0多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但封建剥削制度并没有被废除 ,截止 19世纪末 ,地主尽量缩小自营规模 ,工役制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着。同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役制的基础又在日渐动摇 ,特别是在波罗的海、白俄罗斯和巴什基里亚等地区。整个 19世纪下半期 ,工役制和资本主义消长的过程恰恰是后者排挤前者的过程 ,地主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由前者向后者进行着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