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中国国情之下,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现为大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因此,教育者应该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2.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3.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出发,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也跃居世界第一,而大学生又是网络社会的主流群体。本文用调查问卷方式,从研究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范的原因并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途径,为解决这一问题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出现异化现象。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发起问卷调查,从大学生上网习惯、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观念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现状,从而为重塑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其原因在于:文化原因——网络生活缺少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关照;社会原因——法规不健全与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原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个体原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11.
从非言语行为的角度来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体从身体语势、客体语、副语言、时间信息这几个方面着手,通过讨论总结出目前中国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跨文化意识的现状,并据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体验人人皆有,但并非所有的体验都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而和谐体验能让个体获得完整和谐的领悟和感受,体验到事物诸种关系的整合,领悟到生命作为社会整体中的要素存在的意义,对于德育而言,意义重大。它可以化解过往体验中的挫伤,获得道德提升;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境体验,促进道德成长;打破自我狭隘的体验视角,发展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3.
王慧敏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3):121-124
从知识论的角度对警察院校道德教育进行审视,长期以来警察院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式微是由于在教育中忽视了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在警察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缄默知识视野下的警察道德教育应该充分重视缄默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4.
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状况,认可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积极评价网络生活有效开拓大学生眼界,为大学生提供培养自我教育的平台。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生活,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新课题新挑战,促进高校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创新、重塑网络道德,实现网络育人。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以高度的战略眼光重视宽带互联网发展,纷纷启动国家宽带发展战略,通过分析全球宽带市场发展现状,对各国宽带战略实施经验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国和北京市实施宽带战略的基础,指出北京市推动发展宽带产业的重点方向及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具体针对Email、BBS论坛、即时通讯工具三种互联网互动服务使用行为,对368名大学生上网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与使用互联网对外联络功能、使用Email联系现实中同学和朋友、使用BBS的获取资源等部分互动服务使用行为有相关关系,这为细化互联网使用行为,进一步探讨媒介使用者特征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7.
Internet的普及提高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但是随之所暴露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是因为Internet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不同结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网络协议的各种网络互连问题,所以在Internet出现的初期,不可能对开放、共享有限制的安全机制设计得很完善.同样,TCP/IP协议主要的意义在于实现网络的互连,而在安全方面存在许多漏洞.本文就Internet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关键的技术性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布鲁姆在针对基于不偏不倚或任何原则之上的伦理存在的缺陷进行的批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道德感知与特殊性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但弥补了超验伦理学存在的某些理论缺陷,而且对我们追求确定性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公民的公共精神正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公民精神的乏弱,具体表现为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提高公民素质,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述,并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人的本心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很容易丢失。因此孟子对此提出了通过反求诸己、立乎其大以及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方法保存自己善的本心。且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