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地方政府逐渐与中央政府成为利益相对独立的主体,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诸如政绩考核体制和财政分权体制等,给了地方政府在紧缩性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与中央政策博弈的动机;而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惩戒力度明显不足,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的博弈动机。本文认为,正是制度供给的不足导致了地方消极对待中央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赶超战略的历史任务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行为进入了制度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目前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支付制度不完善、支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二是要在收支计算方面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三是优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四是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政府创新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芳 《理论导刊》2006,(5):8-11
政府创新本质上是打破原有利益格局,通过利益主体博弈,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后形成的新的契约格局。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博弈工具动态地分析在制度创新中三种参与力量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相互作用的博弈过程与博弈策略,可以发现可能的博弈结果——地方政府的伪创新。规范地方政府创新的行为,要从改善博弈的策略环境和规范及改进地方政府自身入手。  相似文献   

4.
改革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已由传统的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行政服从关系,转向以相对经济实体为基础的对策博弈关系。在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优势明显,往往相机采取诸如讨价还价、曲解规则、改头换面和公开抗衡等对策以谋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而上述博弈行为易导致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地方保护主义、经济行为短视以及“政治创租”和“抽租”等负面效应。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是回归到集权的旧体制下,或者简化为“放权让利”的改革路线,而是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新的博弈规则,提高双方的博弈水平,力求在满足地方利益的前提下达到全局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5.
彭广荣 《党政论坛》2010,(17):57-57
这些年来,在政界流传一条经验,叫“经营城市”,其意是把城市当做商品来经营,很多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参与,其目的就两个字:赚钱。  相似文献   

6.
强制性制度变迁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包括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在内的博弈均衡。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制度的设计者是中央,执行者是地方政府。由于中央与地方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双方利益和偏好不一致,就会导致中央提出的政策与地方实际执行的政策不一致,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因此,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反应,与地方政府重复博弈,诱使地方选择有利于中央政府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才能顺利、彻底地实施。  相似文献   

7.
费广胜  杨龙 《行政论坛》2010,17(5):19-2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分权和政治晋升制度致使中国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模式。为了吸引更多的流动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政府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制度竞争,表现为财政税收竞争、公共支出竞争和规制竞争等形式,由此产生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后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竞争是在一系列约束下发生的,通过改变约束条件,可以更好地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8.
王刚  娄成武 《行政论坛》2011,18(2):73-77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土地博弈"在城郊土地管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造成城郊土地管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存在差异,分税制的不完善,以及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尚不完善等。而化解"土地博弈"的困境在于将农民纳入博弈之中,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制度,建立土地配额转让流通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政治生态中,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的假设、理性行动理论成本—收益的分析以及委托-代理理论权衡博弈的阐释,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存在行为偏好有限、行为意愿不高以及行为自觉性缺乏等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实现地方政府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合意,需要构建利益契合、政治预期与价值认同的复合激励机制。同时,还需要凭借税收制度、财政制度、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些政策工具的组合来推动激励机制的实现,最终达到激发地方政府生态创新实践内驱力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政府行为偏好是指政府在政治经济实践中为争取地方利益最大化而呈现出的策略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和财政改革激励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充斥着诸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上趋利空间的形成,既来源于政府科层制关系博弈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来源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激励效应,更来源于政府科层行政过程中的软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丽琴 《行政论坛》2023,(3):159-166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建设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上采取的行为策略将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本地政府在本地绿色技术创新策略上实施了“逐顶竞争”,但对邻地并未产生“示范扩散”效应。通过对其传导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对本地环境规制、R&D经费投入和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但对邻地的R&D经费投入以及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从财政分权视角探讨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有助于为推进各地方政府共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权力和失地农民权利的博弈现状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权力和失地农民权利的零和博弈现状使得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损严重,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无效率。究其根源在于"土地财政"中的政府权力寻租、制度空间下的政府行为失范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弱势群体地位。而化解目前的征地困境,必须从保护农民权益出发,创新农地产权制度,重构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增强农民的博弈能力,以期实现政府权力和失地农民权利的均衡博弈。  相似文献   

13.
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地方公共物品只能由地方政府供给;而外溢性地方公共物品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这类公共物品供给的过程中相互博弈。地方政府间博弈必然引致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制度创新是解决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基本路径。政府合作社制度使地方政府间合作通过经济契约制度化,是地方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博弈的一个有效的林达尔均衡。  相似文献   

14.
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创新实质上是打破原有管理型政府模式下权力结构、重塑利益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会以不同的博弈策略参与进来,成为权力博弈的局中人.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目标和资源配置权的双重角色,从而成为服务型政府创新的主体.但由于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特别考量,致使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存在"惰性"思维,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应从制度创新环境、利益分配等多种角度,消除地方政府的"惰性",增强其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考察了具有独立利益目标与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影响专用性 ,论证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活动曾经有着合理的存在理由。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到较高水平 ,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将逐渐偏向于可能无效率 ,中国的制度变迁则会通过一个博弈过程或强迫执行过程而退出锁定 ,向其他制度变迁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市域营商环境已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场域和新载体。从X市营商环境建设暴露出的问题看,当前地方城市面临的主要“堵点”集中表现为:政策制度系统性不够、机制运行畅通性不足、环境友好支持性不强、政企互动有效性较弱。各方面的构成要素存在差异,并以不同的作用机理影响着市域营商环境质量。基于“制度—机制—环境—互动”模型,从提高营商环境整体质量出发,地方政府需要构建以“系统集成”为特征的政策制度体系,减少政策内耗;全面推动“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以数字治理和流程优化深推政府系统联动。各城市也要注重“内外兼修”,在推进改革深化的同时,打造更贴心、友好型城市,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等环境建设和政企互动,以城市“软实力”带动地方营商环境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7.
石清 《瞭望》2004,(33)
贵刊写过许多保护耕地的文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时下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依赖本级财政搞城市建设可谓杯水车薪,于是就盯向土地,因为土地征售之间的价差较大,有的土地管理部门直接下达年度土地出让指标。目前,征收的土地出让金缺乏严格的监督管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政府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不可能拿出多少钱来搞建设。“经营城市”,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种新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同。“经营城市”是指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本进行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作,以达到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的目的。而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本,是城市建设的“资金源”,经营城市重点在经营土地。 支柱一:控制性详规。 规划是龙头,城市土地经营要从规划抓起。按照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由三个层次组成。总体规划是高层次的,主要是管城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重复投资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既有体制的原因 ,也有历史沉淀的影响。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地方政府产业选择困境”博弈模型 ,来分析产生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由于受地区利益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出现了重复性和盲目性 ,从而造成市场无序竞争、资源过度开发。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 ,西部省区地方政府应服从国家利益、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避免再次陷入“地方政府产业选择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满元 《理论导刊》2003,(12):30-32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在制度变迁、资源支配、经济增长速度以及财税等领域开始出现博弈行为。博弈并非毫无益处,只要制度合理、措施得力,它的正效应必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都能够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