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互联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往往相伴共生,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期间积极引导舆情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发布及时公开和舆情引导态度开明;对信息的全方位管辖、对舆情引导的区分化管理、对负面舆情处理的人性化管控,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打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牌"、下好"自媒体主动传播棋"、用好"舆情法治惩戒大棒",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情形成良好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飞跃发展,既孕育着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正是诸多挑战带来"副产品"。为此,本文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特性,通过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做出了合理预测。本文考虑了政府和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相互影响,建立两者间的竞争模型,预测竞争中可能产生的结果,寻找竞争中政府与网民间平衡点的位置,为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干预行为提供依据,同时为衍生舆情的产生提供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难控,传播难管,信息真伪难辨,信息交流群体极化性倾向严重的现状,呈现出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直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及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网络舆情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改变。公安机关应采取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驾驭能力,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上,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的总体研判,是贯穿于事件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工作。综观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如果在事件爆发之初对危机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和较为准确的趋势研判,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冲突、化解危机。“京温事件”是一起在一系列谣言的疯狂传播下,各种猜疑不满的情绪最终从网络走到现实的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对“京温事件”舆情分析研判的案例解剖,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梳理发现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把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方法,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与舆情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沙  陈默 《电子政务》2012,(10):50-55
阐述了微博作为新媒介平台所独具的特征,以及微博舆情传播带给以往网络舆情传播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论述了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传播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和其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在舆情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以甘肃庆阳幼儿园校车事件为例,分析了该事件中两类微博意见领袖"传统微博意见领袖"和"临时性的热节点"的特征和表现,运用总结影响力排名和文本分析法探究了微博意见领袖对微博舆情演变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和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由于自身的方便性、快捷性、匿名性、无责性等特性在民众获取、传播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往往使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矛盾迅速的在网络上形成了舆情风暴,这一切都考验着政府应对的能力,也为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政府在各类事件中应对舆情危机的各种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上海支部生活》2020,(8):22-24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舆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战“疫”阵地。由于居家和远程办公成为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民众更多地依赖网络、关注网络,网络舆情也由此成为影响民众心态、看法和行为的重要变量。舆情导向正确、风清气正,则有利于汇聚人心,同心同德战胜疫情;舆情导向混乱、各种信息嘈杂,则将直接影响民众的“战疫”心理,在疫情面前产生恐慌和无力、无措感。因此,努力化解疫情期间的舆情“台风眼”现象,为战胜疫情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以系统的方法划分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酝酿阶段、蔓延阶段、动员阶段和衰变阶段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以思念水饺"致病门"事件为例,具体阐释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独特性、四个机制之间存在的联动机理,以及各机制之间较强的逻辑推动关系对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网络舆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红 《前沿》2008,(4):167-170
网络舆情有多种传播途径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传播不仅影响着文化的表层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深深触动了文化的深层结构——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变迁产生重大的影响。就目前来看,网络乒情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反映在文化的表层,而且正触动着文化的深层,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使用高度普及的今天,地方政府到底应该怎样应对网络舆情,该如何处置突发事件?对于突然曝出来的负面事件,想瞒是瞒不住的,试图掩盖或者矫饰是愚蠢的,其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这份榜单显示,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表现"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此外,重庆万州辞退吃空饷官二代、江西鄱阳股长外逃两个事件,政府的应对也被认为"存在明显问题";辽宁沈阳酒店春节大火、山东济宁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河南天价过路费案、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等事件,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江苏南京梧桐树事件中,"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  相似文献   

15.
唐钧  蒋宇芝 《中国减灾》2012,(21):38-39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重视,多措并举,多方应对。食品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与其他社会问题所激起的舆情相比,食品危机事件导致的网络舆情,具有三项特征:第一,舆情受关注程度更高,一日三餐的安全是每个人生活所必需,食品安全问题甚至比住房、医疗、教育问题更  相似文献   

16.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王仕勇 《求索》2014,(8):4-10
作为流行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与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紧密关联,反映着网络场域的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社会舆情,社会共性情绪是网络舆情发生的缘由,也是扩散传播的内在动力。网络流行语关涉公权力滥用、道德滑坡、信息不透明、民生问题、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国家利益与民族自豪感等舆情议题。网络流行语利用比喻、比拟、谐音、叠音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建构议题,其议题建构策略为:恶搞和隐藏的文本,激发社会共性情感,制造标签效应和污名化。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公众情绪往往重于信息的真实性,网络舆情的"后真相"效应越加凸显,这大大提升了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使网络舆情暴发后的治理更难实现良好效果[1].由此,许多学者提出政府应改变网络舆情的治理思维,注重网络舆情的可预期性、可预防性[2] ,加强网络舆情预期管理,由事后监管为主变为事前塑造为主,在个体性事件尚未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前就展开补救,使事件的网络信息内容始终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核心价值,从根本上降低网络舆情的产生[1-2].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海量信息高效传播使政府被置于"共景监狱"中心,受众结构重组使得自我表达情感化,传统媒体话语权式微使得把关缺失。这些都推动了舆情生态复杂多元的变化以及近年来衍生舆情的常态化。衍生舆情大量出现的深层要素是社会基模与集体记忆,现实要素主要是利益诉求、事件延展性及信息不对称。衍生舆情的治理对策包括:强化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弘扬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辟谣和正向应对机制;以日常形象构建为基点,培育信任文化;加强衍生舆情监测,形成针对性治理方案;积极主动回应,把握政府话语表达方式;引导议程设置,实现两个舆情场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危机"为例,回顾了因"郭美美"微博炫富照导致的中国红十字会长达半年的舆情危机传播事件发展历程,并运用危机公关5S原则对中国红十字会危机公关的应对情况作了评价;梳理了危机发展过程中红十字会应对危机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效果,总结了危机舆情呈现出的信息扩散多元化、信息互动共享快以及信息传播失真等发展特点;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应对网络危机的新媒体公关策略,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在危机潜伏期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危机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在危机恢复期进行公关传播活动以重塑非政府组织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