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顺厚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的历史”一文提出,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它既是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的社会逐步向全面发展的社会推进的过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与政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历了由“低水平的平均”到“非均等”,再到“均等”的变迁过程,其所呈现出的倒U型变迁轨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逻辑.这一历史演进逻辑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导向、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转变传统的社会观念,以确保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追求逻辑的明见性,欲从直观中找到逻辑的根据,因此,胡塞尔所走的是一条可称之为“从直观到逻辑”的道路.黑格尔虽强调要用逻辑形式表达真理、绝对,但这种逻辑在其终点处却能直观到自身,绝对得到了显现,这表明黑格尔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可称之为“从逻辑到直观”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不很明显.胡塞尔和黑格尔走的道路虽然不同,但他们却达到了相同的结果,这就是直观和逻辑的统一.他们的殊途同归表明理性活动本来是直观与逻辑的统一体,只有从活动上去理解直观规律和逻辑规律,这个统一体的全貌才能被理解.  相似文献   

4.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命题的基本原则及理论贡献浅析赵伯飞舒智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的哲学根据和逻辑规定,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这一逻辑规定生发出来的。本文拟对这一美学命题的基本原则及理论贡献作一粗浅的分析。第一,...  相似文献   

5.
“:科学”一词引入中国之初,就被视为一种价值体系,被赋予价值维度的理解。在“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发展”的转换过程中“,科学”更多地承载了立国、兴国、强国的使命,展示出其价值诉求的转型历程。这种价值维度的梳理为当前科学发展道路的理念确立和价值选择提供了历史的和逻辑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发展观演变的价值前提与理论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以追求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为共同价值前提.它先后主要经历了"改革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理论形态.这三个阶段及其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既有共同前提又有推进升华、既有历史继承又有丰富发展、既有不同特征又有统一本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自身演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7.
61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主题是1961年10月末,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只有两个月,我在办公室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农业史,当书中提到这一人类文明哲学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时,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震憾。我这个人便是由这类大大小小震撼催我渐渐成熟、把我推向世界哲学之路的。36年后的今天,我才来撰写读者手中这本书,这又一次证实了黑格尔的话;“精神曾经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哲学发挥出来”;“哲学……是清醒的意识”;“哲学工作实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觉醒”。《人类文明功过》一书便是这一觉醒的明证。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至少有…  相似文献   

8.
辩证法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精髓。黑格尔通过批判和改造亚里士多德的主谓逻辑,为逻辑学融入了辩证法元素。他对传统逻辑的反思和批评,以及由传统主谓逻辑对主词的突出转换到对谓词的重视,实际上均根源于他的辩证逻辑之内在需求。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黑格尔把纯粹思维性和无任何规定性的Being作为起点与绝对的主体,并把其展开的过程把握为能动的"精神"对象性生成,这赋予了逻辑以动态性和历史性。事实上,"绝对精神"尽管有一个不断地生成和展开过程,看起来丰满无比,但这种丰满从来没有跃出过作为起点的Being或"绝对精神"的内在性自身:它缺少一个真实社会空间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綦常清 《党政论坛》2004,(10):11-13
綦常清的“论邓小平的发展观”一文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总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方向;“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实现道路;“非均衡性”和“跨越式发展”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实现模式;“协调发展”和“顾全两个大局”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美学历史功绩评析赵伯飞夏永林吴建新恩格斯明确指出,黑格尔在包括美学在内的“每一领域中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马恩选集》第4卷,第215页)这可视为关于黑格尔美学历史功绩的最科学、最权威的经典性概括。一、德国古典美学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顶峰黑格尔...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思维方式的内在逻辑郭彦黑格尔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被誉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直接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智...  相似文献   

12.
一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于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演进。这种非持续演进已使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旨在探寻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在意义上的,指社会发展既有客观的运行法则,又渗透着人的目的和要求,发展是合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之间有一个“决裂”,这是同他对异化和历史主体的看法紧密相连的。 阿尔都塞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往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异化的理论中加进了黑格尔的东西,即历史异化的思想”,但后来“这种结合被马克思抛弃了(手稿没有发表,  相似文献   

14.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向全党发出的思想号令与政治动员。就历史逻辑而言,“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直接赓续承继和丰富拓展,是党在总结自身建设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提出的更新更高标准。就理论逻辑而言,“三个务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构成相辅相成、联系贯通的有机整体。就实践逻辑而言,将“三个务必”融入到新时代党的建设全部环节和具体工作中,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就价值逻辑而言,“三个务必”着眼于党性,根源于人民性,而最终落脚于实践性。“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历史方位、辩证关系、实践进路和价值旨归,有助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更好领悟和践行,发挥其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精神。这是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发展理论研究所达成的共识,这种发展观越来越为各国所采纳和重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也很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可持续发展,不光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总的来讲,它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  相似文献   

16.
一个社会政治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在于它能够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邓小平理论”),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理论。这一理论从批判否定一全面改革一加快发展这三层意义上,反映出它从形成到成熟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体现了历史辩证法与思维辨证法的高度统一,从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中国振兴的必由之路。学习邓小平理论,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它的内在辩证关系,克服认识上某些片面性,是全面理解并正确贯彻邓小平理论的前提。邓小平理论并非是对“左”的…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论逻辑是从抽象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个体"在价值行动中面临着"价值悖论"的困境,即价值确立的二元性与价值实现的悖反。"价值悖论"是现代人的价值实践活动的逻辑前提,其根源在于"人的异化""人的悖论";同时,也只有在"人本论"的社会发展中才能根本克服这一"悖论"。这样就形成一个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逻辑上升,价值悖论在"人本论"中克服的逻辑结论,为历史的具体的"以人为本"价值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前提。这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认识论在自我克服中的逻辑上升。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个新的全球化风险期,而风险的始作俑者依旧是西方现代性文明主导下的资本逻辑,它仍没有超出黑格尔和马克思实践理性对资本“虚幻共同体”的批判视域。黑格尔和马克思均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必须符合人性自由发展的内在需要,由完善人性而达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是“理想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根基。为此,黑格尔提供了符合理念的伦理实践理性超越路径,马克思提供了符合人性对象化生产的实践理性超越路径。现如今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尚未走出资本逻辑全球化的阴影,因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给人类指出的实践理性“救赎”路径仍具反思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文喜 《理论探讨》2005,23(3):45-49
施米特基于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和黑格尔哲学在实践方面可能导致的理性主义专政的历史效应去论断马克思的专政观,试图证明作为一种政治理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其最终的形而上学证明是建立在黑格尔的历史逻辑基础上的.施米特以偏激立论,只取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要素--敌对辩证法,且通过一个流俗的列宁形象去审视所谓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过程。从1978年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党共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分析这三次思想解放,不难发现,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是这三次思想解放的主旋律。(一)哲学发展的历史实质就是人类思维方式变化的历史,一种哲学的最高本质,最集中地体现于它的思维方式之中。传统哲学都是“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