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社会科学意识在西方强于中国。社会科学有其重要的功能,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主要有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两种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面临着来自社会科学外部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意识丛小平老师的《自主》对中国妇女解放史研究与革命史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做了很大的推进。丛老师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对话对象是明确的,既要对话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也要对话中国的主流观点与话语,同时也对话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这种问题意识大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看社会学中国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对中国学术和建设事业有所贡献的社会科学,社会学追求的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使自己中国化。所谓中国化,即是通过社会学的经验研究,积累表现中国社会结构、运动与发展特殊性的材料,从中归纳出高层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模式,用以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并补充和修改西方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重视其中国本位的价值取向。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到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和《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一以贯之的主题是中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本位的认识与再认识。其主要意义在于关涉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提出了构建中国本位的思想文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学术形态与政治话语之争导致的“衔接困境”阻碍了双方建设性的理论对话.本文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的变革人手,探讨如何构建以“融合视域”为理论内核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以期勾勒出清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图景并使其真正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已面临着严重的主体性危机——对内无力回应中国社会"大转型"所提出的"大问题",对外处于边陲、附庸地位,无法与西方学者平等交流对话。郑杭生先生及其学术团队近年来的学术实践表明,中国社会科学要想走出"危机",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首先,要走向"田野",直面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的社会实践,开展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经验"为依据的理论提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从而破除长期被西方垄断的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裹挟着炮火大量传入中国,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步形成的同时,也使传统学术话语陷入危机。传统学术的落后和西方学术的弊端使国人陷入迷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又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塑提供了契机。在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科学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显现出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独特优势。这些因素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语境,而重现这一历史语境是了解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历史流变的不可逾越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回归中国经验研究——论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与实践的逻辑与欧美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盲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有明确的本土化的发展目标,尤其要重视真正的中国经验研究的回归,循着经验本身的逻辑,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早期海军留学生,严复是鸦片战争之后向中国系统介绍和研究西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与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曾被时人誉为“哲学初祖“和“新道德”的启蒙者。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贡献,有人把他比作英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一生从事经济学、伦理学和哲学的研究与著述的边沁(1748~1832),甚至说他是中国的边沁。应当说,自从有了严复,近代社会科学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来到中国。中国的社会科学能够发展到今天,严复的启蒙和奠基之功是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