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根源,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联合国际和平力量,组成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和平统一战线。邓小平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发展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必要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就中国自身来讲,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对外政策,……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①但严峻的现实是:极少数热衷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中国别有用心的国家,总是在中国的周边地…  相似文献   

2.
从一个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既有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未来的外交事业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规划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刘艺 《湖湘论坛》2003,16(3):28-29
跨入新世纪 ,中国将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需要有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外交战略 ,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十六大报告为我们指出了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目标 :即“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 ,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是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意同各国人民一道 ,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具体来说 ,中国新世纪的国际战略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重点 :   1 始终不渝地…  相似文献   

4.
张慧玉 《岭南学刊》2008,3(2):18-2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具有很深的实践意蕴。它不仅体现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发展趋势,也是为促进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有利国际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推动中国和平发展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趋势和现实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治理思想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是在变革中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大好机遇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候,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从中部地区来说,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为中部地区的新一轮大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总体保持平衡增长的势头。中美联合声明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  相似文献   

7.
和平与发展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时代主题,这是对国际环境与形势变化的清晰判断。这一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为新世纪的腾飞奠定了良好开端。尽管和平发展面临各种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依然坚持走和平之路,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合作共赢,扩大利益交汇点,并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实现包容性发展,更好地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使21世纪成为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世纪。  相似文献   

8.
大国成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认清世界的发展潮流,办好自己的事、与外部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大国崛起和保持持久繁荣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更需要处理好与各大国的关系,努力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自己。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只有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有效化解国际社会的风险和挑战,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意义有三 :一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对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影响 ,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创造了各国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条件 ,对战胜“西化”冲击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是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发展 ,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说,世界和平有希望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四月十七日在会见比利时首相马尔滕斯时说,虽然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在发展。欧洲是制约战争的力量,中国也是制约战争的力量。世界和平有希望。邓小平说,中国还很穷,不是了不起的力量。但是中国最希望和平。没有和平,中国不可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为此,中国的对外政策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我们不依附任何一个集团。这种独立的对外政策对和平最有利。他强调,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赢得朋友,加速自身的发展。这不仅是从中国本身的利益来考虑,而且是从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角度来考虑的。邓小平在谈到西欧联合问题时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联合的欧洲。他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我本人都是强大的联合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中 ,蕴含着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 ,它们构成当今世界形势总体画面的基调和主流。这样的国际局势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机遇而言 ,集中地表现为“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世界和平有希望 ,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总判断。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 ,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在短时期内不会爆发 ,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将持续存在。正是以这样一个总判断为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尤其是传统西方大国的质疑之声和忧虑之情与中国力量的提升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中国"和平发展"话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重大全球性命题。由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当今世界话语体系中西方话语权的绝对优势、东西方文化差异、目前西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理论自身的建构与传播存在的问题,造成中国对和平发展理念的追求并没有在国际社会赢得足够的认同,极大地阻碍了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挑战。为了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为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千年梦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坚定意志、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论构建与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进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3.
和平崛起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然而,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遏制中国的声音时有出现。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宣传中国是维持现状国家的理念,广交朋友,减少对华强硬政策的同情力量,多向外部世界宣传中国式的理想世界,从而为推动中国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世界持久和平是中国历届政府始终不渝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中国维护国际和平的思想也从毛泽东时代"以正义战争谋和平"思想转变为更为积极地维护和建设世界和平的思想。从到邓小平的"以发展促和平"思想到江泽民的"合作和平、秩序和平与新和平"思想,发展到胡锦涛提出"以和谐世界永葆持久和平"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和平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表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积极、主动、自信地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大国责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谁”和“中国将是谁”涉及今日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作为负责任国家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今天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10~20年左右可能成为“初步发达国家”甚至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可能成为国际制度和规则的重要制定者,但尚难以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中国“和谐世界”的美好蓝图,需要中国以更有利的身份才能有效推动,但未来可能形成的多极化国际格局将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结构之中,对中国的战略压力也将是空前的.较高的定位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前提,而实际能力则是定位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中国国际身份定位的两难.事实上,这种困境应该促使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去设计未来中国的世界角色,并寻找到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而“初步发达国家”或“初步发达建设性国家”或许是最好的理性定位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重要言论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参与,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需要联合国和安理会充分发挥作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愿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渴望发展、向往进步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争取实现一个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时事学习     
国家主席江泽民2002年新年贺词贺词说,进入新的一年,促和平,求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是世界发展繁荣的前提。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各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进步的美好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值得各国人民高度关注。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多重转型,国际体系也处于深刻转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这种双重转型既增加了双方相互认知的困难,也反映出相互理解的重要性。为保证国家的舆论安全,既需要增强我们的媒体传播力,也要讲好中国故事,力求使国际社会读懂中国,以营造中国和平崛起的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从1982——1992年10年中,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贡献了一系列的新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4个方面: 第一,关于我们所处时代的主题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多次谈话中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这是对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了我们认识的变化。他说,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但是,现在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在军委扩在会议上的讲话》) 这样的认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这同我们实行和平建设,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相联系。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点。为了把中国社会主义搞上去,就不能搞封闭,而开放又是相互的。我们不搞自我封闭,国际环境允不允许我们开放?我们下决心集中全力把经济搞上去,国际环境允不允许我们专心致至地搞建设?这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邓小平同志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图雅 《前沿》2008,(5):39-41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国际上对于中国崛起的种种疑虑和不安,表明中国维护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决心,表明中国的基本国际战略是努力维护和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周边环境,实现自己的发展和崛起,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