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政策》2007,(4):16-18
为了进一步端正党风政风,坚决纠正少数党员干部用公款吃喝、超标准接待等奢侈浪费行为,武汉市于2005年11月颁布了《关于规范公款接待用餐的有关规定》(简称“六条禁令”),中央制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后,武汉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改革的思路推进规范公款接待用餐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2005年11月武汉市政府作出《关于规范公款接待用餐有关规定》,市政府办公厅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宣传《规定》,带头严格遵守《规定》,使“六条禁令”在办公厅得到了较好落实。《规定》颁布以来,办公厅公款接待用餐的次数和费用呈明显下降趋势,没有发生违纪违规用公款吃喝的问题。一、统一思想认识,树立遵纪守法的高标准(一)认真抓好学习,明确行为规范。办公厅成立了规范公款接待用餐工作领导小组,还利用板报、《机关生活》、《机关通讯》等内部刊物宣传贯彻落实《规定》的好人好事、好做法;通过将“六条禁令”…  相似文献   

3.
村言村语     
新闻并不尽出于通都大邑.小小的村庄也有。报载河南兰考有个代庄.村干部一班人都成了“新闻人物”。该村从1994年到1996年上半年,公款吃喝吃掉69000元,公款旅游花去5000元,村支书用公款购置“全哥女”、BP机耗费万余元,用空了就“搭车收费”,榨取村民。现在,代庄的这批  相似文献   

4.
中式奢侈     
又有记者报道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式奢侈:出差4天花8000元》,副标题是:《公务消费浪费严重仅公款吃喝一年就吞掉一个三峡工程》。其中谈到,所述奢侈之风在2007年被概括为一个新名词———“中国式奢侈”(标题内未加引号)。接着解释道:“舆论认为,这种‘中国式奢侈’就是‘花公款的奢侈’,因为花的是公款,所以出手出奇地大方。”[1]它的特色一是借用权力,二是为了“政绩”、“形像”,最大的特色在于大多“不会出事”。有些“不仅平安无事,而且很快高升”。[2]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总结行政浪费病因:一是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低;二是出现监督…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遏制公款吃喝愈演愈烈之势,都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最近湖南资兴在改革公务接待方面推出的“包干吃喝”却初见成效,接待费用甚至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七成之多。据2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资兴市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分级负责、分档定标、指标到人、节约有奖、超支自负”,即每位领导量化定额,超支就扣个人工资。该制度刚试行一个月,全市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较去年同期就下降了71%。尽管资兴市在公款招待改革方面“成效显著”,但笔者认为,其改革措施却依然没有打准公款吃喝者的“七寸”。因为对于公款吃喝者而言,遏…  相似文献   

6.
5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郑重声明:“规范广告经营工作,本报不再设置形象展示专版专栏”。声明强调,此举旨在“更好地体现求真务实精神,维护人民日报的形象。”公款吹“公仆”的“形象广告”是10多年来常见于媒体的一种“新生事物”,既反应了某些媒体在市场夹缝中生存的无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3,(7):39-41
近期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转变作风各项活动,公款吃喝之风初步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酒桌办事”依然大行其道,有的干部对中央规定“左顾右盼”,心态复杂。  相似文献   

8.
公款私用就是变相贪污闻兹公款之为用哉大矣。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就因为它为用之大。公款吃喝,已经人所共知;公款娱乐,不足为奇;公款支付花帐(花帐,寻花问柳之帐也),亦有所闻;如今花样翻新,公款投保个人养老保险,也在出现。财政局当然不会为这类用途特别拨...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1日,《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一场改进机关作风和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武汉市经过2005年11月以来开始进行的规范公款接待的试点改革,又从2006年10月始在全市统一推行公款接待公示制度,成为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的先行者。其中“公示制”作为在党政机关中推行公务接待费改革的六项措施之一,无疑具有石破天惊的警醒示范作用,在公众的目光下,“一年吃掉一个三峡工程”的“制度性腐败”将有望得到根治,“公款吃喝为耻”亦能在党政机关中逐步深入人心。过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款大吃大喝之风总是屡禁不止,说明的是制度的缺失、“官场吃喝文化”积重难返。因而,中南海高层规范公务接待的新动作,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只有让“纳税人意识”成为国家机关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部呼之欲出的规范职务消费的法律才会摆上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有人统计,为了解决公款吃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下发了40道禁令,郑重其事地公布过招待标准,大会小会高喊“严肃查处”,大报小报撰文口诛笔伐,可是时至今日,公款吃喝玩乐之风依然盛行。  相似文献   

11.
詹勇 《北京观察》2013,(9):30-30
在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之际,中央纪委再出重拳,要求坚决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禁令一出,各地各部门纷纷响应落实,人们对此举也普遍叫好,对迎来一个风清气正的“双节”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12.
即将于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得资助、赞助或者变相资助、赞助营业性演出,不得用公款购买营业性演出门票用于个人消费。违反规定进行“公款追星”的,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严重的,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实话实说,《条例》对“公款追星”的“严禁”,我是不怎么兴奋得起来的。因为,自从“公款追星”被概念化甚至早在此之前,我们虽然没有该《条例》,但从上到下相关禁止性的规定实在是:多乎哉?…  相似文献   

13.
对于吃,我国有京、粤、川、鲁等八大菜系各踞一方,争奇斗妞。烹调上;讲究色、味、形,美不胜收;食用上,则讲究卫生、科学、文明。这一切,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创造性智慧,也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钠灿烂辉煌。然而,这独具民族特色的“吃”文化一旦与公款嫁接,演绎为公款特色时,立刻霉烂变味,淮桔为权,冷了‘文化”,而只剩下贪婪之吃,荒唐之喝了。据有关资料披露,1994年全国公款吃喝1000亿。有人计算,1000亿相当于百元大钞叠一米高,排j3公里长。公款吃喝不知喂肥了多少吃“馆饭”的老爷,损坏了多少副好端端的肠胃,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大》2012,(17):45-45
“公款吃喝无序无度消耗社会公共资源,还败坏了节俭风气,损害了公务人员形象。各级财政对于公务接待虽有规定,但约束力不强,形成了事实上的消费无限制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快落实公务接待消费的货币化和阳光化。”全国人大代表徐景龙针对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奢侈浪费突出的问题,建议改革公款用餐制度,通过严格业务招待费用,建立现代财政预算约束制度等手段,遏制吃喝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制止公款吃喝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群众听腻了 ,“公仆”听烦了 ,耳朵都磨出老茧了 ,但效果总不令人满意。公款吃喝已没有半点新闻价值 ,谁硬要老调重弹 ,由他自讨没趣好了。我这个人是很有点自知之明的 ,不谈乏味的 ,说些有趣的。先讲一个清朝的故事 ,说的是有一天道光皇帝接见某大学士 ,说到无话时 ,问起大学士早晨进宫前用什么早点 ,大学士回答 :“吃三个荷包蛋。”按当时价格 ,一个鸡蛋不过一两个小铜板 ,但道光听了之后却惊呼 :“你好阔气!”原来道光看到内务府的帐上 ,每个鸡蛋需30两银子!所谓御膳日耗万银 ,其实哪里都进了皇帝的…  相似文献   

16.
亦杰 《公民导刊》2011,(6):54-54
最近,在《中外书摘》上读到一篇《德国实现了民富国强》的文章,我从文章中感觉到德国对官员的“苛刻要求”到了几近“官不聊生”的程度,可以断定中国的公仆们如果进行国际干部交流而到德国挂职,大概没有几个能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1992年3月2日《中国检察报》报道:“监察部要求各地监察机关开展对用公款吃喝送礼专项举报。”我认为这样做只是治标而非治本。如用公款吃喝送礼要举报,那么其他公费旅游、公费过节等是否都要举报?如果是,则必然举不胜举,查不胜查。事后举报,已使国家财产遭到损失,社会风气受到  相似文献   

18.
袁兄 《辽宁人大》2010,(2):44-44
“公款吃喝者侵占和浪费了社会财产,应当对此通过立法定罪,建议修改刑法,设立‘挥霍浪费罪’。”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最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遏制过度应酬、公款吃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一期的《“公仆”小论》,是从学习郑培民同志的活动讲起的,着重点是就公仆这一概念本身展开;因此,文章的重点是说,不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一篇《“公仆”小论》(之二),主要是从郑培民同志做人做事、所作所为的生平实践中,也就是从他为人民服务的整个言行中,来探讨甘当人民公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的长文。文章有六个部分,分别题为重任、真情、砥柱、考验、家风、呼唤,全面而真切地体现了郑培民一生…  相似文献   

20.
拜读《楚天主人》2004年第11期所载楚丁、孔建同志的文章《是“人民作主”,不是“为民作主”》,颇有同感,但仍觉意犹未尽。该文称,湖北省人大依法监督一起司法机关程序违法案件,当事人给省人大赠送上书“为民作主、恩重如山”的锦旗表示谢意,新闻媒体将有关稿件送审,省人大新闻发言人陈洪波同志删去“为民作主、恩重如山”8个字,并作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批语。仅从该文理解,陈洪波同志只是不赞成锦旗上的8个字,而对公民向国家机关赠送锦旗、国家机关接受锦旗还是持宽容抑或默许甚至肯定态度的。遗憾的是,楚丁、孔建两位的笔锋也没有直指赠送、接受锦旗的行为并作进一步剖析,不知其心灵深处是否都怀有一定程度的“锦旗情结”。君不见,作为人民公仆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做了点实事——或纠正错案,或赈灾扶贫,或修桥补路,主人们动辄敲锣打鼓放鞭炮送锦旗以鸣谢。公仆们则往往来者不拒,一一笑纳,大有当仁不让、当之无愧之慷慨。更有“感恩戴德”的主人,不惜耗资为公仆立“功德碑”,公仆竟然以“行善施恩”者自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