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布有关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时,爱用“不明真相人员”“不明真相群众”等词句。日前,吉林通钢事件发生后,“不明真相”一词再次被反复提及。这一说法耐人寻味,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发生的"7.19"事件,暴露出当前基层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7.19"事件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的善后处置工作以利益调整为核心,重视制度建设,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正>“群体性事件”的称谓不一,如2000年4月5日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称为“群体性治安事件”;2004年11月8日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  相似文献   

4.
据公安部公布: 2004年全国共发生 74,000起民间抗争事件,共有 376万人参与其中,比上年增长15%.类似这样的“群体性事件”,1993年有 8700起,1999年 32,000起,2000年 50,000起,2003年 58,000起,2004年骤升到 74,000起,是 1993年的 8.5倍.看到这些官方数字,我想敏感的人们必然会问:如此频繁的“群体性事件”,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少警示?  相似文献   

5.
张勤 《警察教育》2004,(4):46-49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妨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冷处理”方法就是公安机关在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而提出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逐渐社会化后出现的新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已与现实群体性事件成为可比较的两个概念、现象和模式。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演化规律与干预方式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属于社会泄愤事件,有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民怨长期积累后的一种爆发,更揭示了当前某些地区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存在的弊端。预防和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要坚持把握原则,依法妥善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显雷 《公安研究》2001,(12):50-53,83
从法治的角度判断群体性事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要从合法与非法、违法性质及程度、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原因与表现等方面分析。法律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政府既是国家实现善治的有力推手,也是包括民族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群体事件的重要根源。从政府根源来看,民族群体性事件可分为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和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两大类。相应地,其预防和治理路径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官员能力治理,即通过提升政府官员的"认知—优先处置—动员"能力,以减少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二是社会风险治理,即通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政策—结构—制度—价值"风险追问,推动相应环节的调整、优化、变革与重塑,来降低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未来,只有从以往相对偏重于政府官员能力治理向两种治理并重的转变,才有望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10.
解析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不仅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也是刑事法律上的一个重要术语.从法理上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与刑事法上的"聚众"应是同一概念.但不同国家的刑事法律由于其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聚众"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以文理解释为基础,根据生活逻辑原则,肯定国民的经验、情理、感受的合理性和公众的认同感,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做出合乎法理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1.
对群体性事件本身的认识是否全面、准确,直接关系到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本文分别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由来、群体性事件与突发事件的区别以及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等多个角度,提供了认识和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新视野,进而提出“新群体性事件观”,这无论在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还是现实治理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3年以来,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在迅速增加,呈现为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日益多元、突发性增强、暴力对抗突出等特点。基于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原因,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五项机制”,即民意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预警顸案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3.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处置教训给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了深刻的警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深化对处置群体性事件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建设,加强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刍议促成群体性事件的三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需要积极预防、及时处理。群体性事件一般由诱因、流言传导、群众参与三个要素促成,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导致事件发生。本文以为,如果能够控制这三个要素,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万军  崔建良 《前沿》2012,(10):81-82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因素。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预防和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向阳 《求索》2010,(2):200-203
清代“群体性事件”频发。清政府积极立法,《大清律例》中制定了多条专门性条例,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尚属首次。这些条例虽未独立成篇,且不系统,但其内容广泛,规定具体,构建起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法律制度,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大体上有法可依。不过,这一立法仍相当粗糙和模糊,刑罚过于严酷,使法律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而且,清政府将“群体性事件”非法化,断绝了民众正当表达和协商的途径,使社会矛盾长期累积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最终民众只能通过极端的、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国家立法在民众的反叛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中.做好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工作对于瓦解孤立闹事骨干分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治安事件发生后,现场处置的警察怎样做到既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又兼顾了国家的利益呢?处置方法得当可以化解矛盾,反之激化矛盾。如果将社会矛盾转嫁到警方,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给公安工作带来被动局面。警察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过程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正确运用警务战术化解矛盾,因势利导,使群体性治安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的新闻路上,有三起“群体性事件”令记者再三沉思——  相似文献   

20.
郝其宏 《电子政务》2013,(11):29-35
针对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现实群体性事件交织影响、交互发展的态势,使用比较法辨析两者的共同属性和不同之处,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避免认识模糊和对策混乱。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表达、人民内部矛盾等共同属性,在参与主体、引爆方式、动员手段、演化形态、事件后果、处置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其逻辑关系是群体性事件范畴之下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