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华杰 《传承》2009,(18):138-139
中国地广人众,各地方言差异悬殊。吴方言中的上虞话与普通话在语法上有几种明显的不同现象,上虞话中的宾语前置现象,"把"字句的特殊表达方式,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代词的用法。希望大家对于上虞话的了解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广人众,各地方言差异悬殊.吴方言中的上虞话与普通话在语法上有几种明显的不同现象,上虞话中的宾语前置现象,"把"字句的特殊表达方式,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代词的用法.希望大家对于上虞话的了解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瑶族布努话的量词,分为三个问题:一是瑶族布努话量词的组成,二是瑶族布努话量词的类型,三是瑶族布努话量词的特点。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些问题。 一 瑶族布努话量词的组成 瑶族布努话量词的组成,可以用方言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概括起来,不外两种:一种是本族量词,一种是外来语量词。  相似文献   

4.
在黔东苗语里边,能重迭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状词和方位词六类。词的重迭都是只表示语法意义,即只起构形的作用。本文在叙述词的重迭的同时,也附带叙述词组的重迭。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苗语东部方言(指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苗语)有q~1、te~1、ta~1、a~3、ti~1、ti~3、ma~2等七个常用的前加成分。这些前加成分,各有其独特的语法意义;有固定词类作派生词词根;有用其派生词通过各种手法构成不同类型的四音节固定词组。兹分别举例分析如下: 1.q~1它常以植物、用品、天然物、时间、方位、物体部位等单音节名词以及量词、部分动词、形容词、数词等作词根构成新词。产生的派生词都是名词。如: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数(Number)"基本可以分为单数和复数,一般认为语言中的数范畴是属于名词的,但是动词也具有数范畴。具体而言汉语动词搭配动量词、时间副词、事件参与者的数使用时可以表达动作的复数。数和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语言是否具有量词性决定了动词的数表达的不同。一般量词性语言不具有复数标记,但汉语是既具有量词也具有复数标记的语言。我们所谓的动词复数标记为动词重叠,认为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复数,即动作不止一次发生,能表达动词复数,因此将动词重叠视为复数标记。  相似文献   

7.
苗语有没有形态?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人谈及。我认为苗语(指湘西方言,下同)是有形态的,词缀就是它的形态标志。苗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都有词缀,其中又以名词的词缀最丰富。什么是形态学?岑麟祥教授说:“形态学这个术语有两种意义:一指语言中在历史上形成的词的变化形式的系统,一指研究语法科学中词的变化形式的系统,即指研究词的构造和词的变化的那个部门。”岑教授又说:“应该认为构词法是在语法学和词汇学之  相似文献   

8.
布依语是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原称壮侗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她具有汉藏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丰富的量词作为名词和数词的中介。本文准备介述布依语贞丰话的主要特点,以示布依语量词之一斑。 一、布依语量词与汉藏语系语言类同之外: 1.量词可分名量词、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又可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不定量词、度量衡等小类。例如:dan~1“个”、Pn~3“本”、to“群”、ku~6“双”、sam~3“些”、“石十斗”、Sam~1“庹”、Pai~2“下一下”等。  相似文献   

9.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通行的语言有普通话(又叫国语)、台湾话。什么是台湾话?按台湾林绍贤先生在其所著《实用台语会话》(正中书局印行)所言:“简单说起来,台湾通行的方言,就是台湾话:分析起来,有闽南语、客家语和山地语三种。台人祖先十九来自漳泉,所以湾泉方言(闽南语)分布区域最广,为本省首要方言。普通所谓台湾话,就是指闽南语这部分而言。”方言,是服务于使用它的某几个地区的全体人们的。一般而言,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们,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都有一致之处。正因为闽南话在闽台地区被广泛使用,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故…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语气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这种情况就是词…  相似文献   

12.
贵州威宁石门坎苗语,有一种重迭声母的语音变化现象。这种现象是该方言的一种形态变化。双音节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状词、带数词[?i~(44)](一)的数量结构,一般均有肯定形式和不肯定形式的形态变化。肯定形式指上述各类词和带[?i~(44)]的数量结构的原形;不肯定形式指语音上增加音节的声母与肯定形式的声母重迭(相应),并赋予各类词或带[?i~(44)]的数量结构以不具体肯定的意义。如[a~(55)se~(44)](心)这个名词是肯定形式,[a~(55)—su~(44)a~(55)se~(44)](心脏肝肺之类)是不肯定形式;[ta~(33)](杀)这个动词是肯定形式,[tu~(44)ta~(33)](乱杀)是不肯定形式;[l‘au~(13)](年老)这个形容词是肯定形式,[lu~(44)l‘au~(13)](略微老)是不肯定形式;[b~(21)](清洁的样子)这个状词是肯定形式,[bu~(44)b~(21)](似乎很清洁的样子)是不肯定形式。声母重迭与否,是形态上区分肯定形式与不肯定形式的语法标志,也是对实词分类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昆明话的谓词重迭式P了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话有一种比较特别的重迭式,如: 娃娃胖了胖。脸上黑了黑。肚子饿了饿。脑壳疼了疼。“胖、黑”是形容词,“饿、疼”是动词,这两类词可以合称为谓词。如果把谓词记为P,那么“胖了胖、黑了黑、饿了饿、疼了  相似文献   

14.
在苗语词汇中,状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汉语虽有状词(如亮堂堂、笑眯眯、厚敦敦、硬梆梆中的“堂堂”、“眯眯”、“敦敦”、“梆梆” 即属此类),但却没有把它列为独立的词类。有的语言学家把汉语的这类词叫动词或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苗语的状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它主要同动词、形容词结合,表示事物的情貌、速度、声音、形态、颜色、气味以及人们的内心活动等。在句子成分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状语。本文仅就大方县六寨苗语(属川黔滇方言)的状词加以论  相似文献   

15.
夏丽莉 《前沿》2014,(23):212-213
本文论述了蒙古语中形容词在句子中作为句子成分时与汉语形容词的各种用法的异同,包括形容词在两种语言中做谓语、形容词"级"的变化、形容词的重叠、形容词被修饰、形容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做状语、形容词做补语、非谓形容词用法的异同。通过两种语言中形容词用法的平行比较,深化汉语学习者在语法上对汉语的形容词用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由于它生成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在其逐渐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各组成部分(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以语法中的量词为例,在英语中没有这类词,例如“a man”相当汉语中“一个人”。但是,在汉藏语系中,量词是重大特征之一。苗语也不例外。本文就苗语川黔滇方言毕节小哨口语中量词的情况,作一些粗略的探讨,以供专家、学者们参考。 量词的主要功能是计量。量词运用得  相似文献   

17.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文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动名组合结构的处理问题一直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之一。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可以形成多种句法关系如主谓、定中和状中关系等,动词在前名词在后可以形成述宾、定中、主谓和同位关系等。从动词的词义出发,给动词建立模型,不仅可以求解出不同类型的述宾结构的语义,而且在动词和多个名词组合时,可以帮助确定组合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9.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姜太公兵法》2008年7月4日,两岸关系掀开历史新页。两岸三通,从不通、暗通到明通,因直航包机而得以畅通;两岸关系,从"名词"、"形容词"到"动词",因双方互惠而不再是片面之词。  相似文献   

20.
侯明奎 《今日浙江》2010,(21):62-62
如今,只要我们打开网络、翻开报刊,各种各样的"化"就会映入眼帘,如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在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在一些领导干部的会议报告中,也都会发现各种名目的"化",如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等等。俨然,谈"化"说"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那么,"化"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