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力 《当代广西》2009,(5):10-11
“这是一次独特的采访,也是一次收获巨大的采访——全程都是用“现炒现卖”的容县白话采访,采访对象全部是在广东殊三角创业的容县杨村镇一群大老爷儿们,一行6天,感觉是回到了容县采访,而不是身处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无比激烈的珠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2.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11,(10):22-23
今年的教师节,记者在即将喜迎60华诞的高等学府——华东师大采访,接受采访的是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此次采访,缘自他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从“中国问题”到“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采访,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听不到声音的孩子,其中有的采访得借助于老师或家长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李翔昌  徐向良 《创造》2009,(4):52-53
一位到云南采访“躲猫猫舆论事件”的中央媒体记者在他的采访手记中写道:“2月27日下午,‘躲猫猫’真相公布后,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婉谢记者采访,但他发来短信称,今日阳光依然跟往常一样,云南的天空永远是最蔚蓝最清澈的。”  相似文献   

5.
万变不离其宗。采访王一新,“橡胶”、“农垦”是他主要话题。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53(2):38-38,43-44
采访“新大陆人”陈明阳是我羊年里的最后一份“公事”。一个阳光满地的早晨,按照他在电话里告诉的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永升新城,我带了个采访本就直奔过去。  相似文献   

7.
张琦 《当代思潮》2012,(10):90-95
由于和李晓军先生是朋友,我的采访顺序排在了第二位。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碰到采访画家需要排队的,李晓军先生现在的“火热”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电台“新闻启示录”栏目准备为“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专门做一期节目,我和他们一起采访了亲历者之一,88岁的民进会员曾一萍。他是民进福建师大支部的创建人和首任主委。在采访过程中曾一萍反复强调,希望和信念非常重要,“五一口号”就是他一生的希望和信念。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评议工作中,采取“领导包案、重点督办”的办法,以个案监督为突破口,使代表评议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效果。2001年11月底,本刊记者在随中央新闻单位“地方人大工作巡礼”赴河南采访团在平顶山市采访期间,就此专题采访了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寿梅(以下记者提问简称“记”,王主任回答简称“王”)。  相似文献   

10.
贺锴 《前进》2013,(7):19-21
“我活了70多岁,还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而且是省报的总编辑。”说话的,是静乐县贫困山区的一位70岁老农。 2012年9月21日,山西日报启动“记者贫困山区行”活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1支小分队分赴全省11个地级市的贫困山区采访。活动启动后,集团总编辑兰炎平、副总编辑杨小宁带队到忻州市静乐县贫困山区采访。与农民拉家常,让记者们听到了上述话语,内心也收获着感动。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与卓永发曾有一面之缘,但茫茫人海中要锁定一个采访对象,绝非如此草率。真正的采访动因,缘于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一位人士随口说的一句话:如果说“生态家园”建设是一种看得见的手段,那么卓永发的“齐家治理”则是一种摸得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程朔  檀国柱 《台声》2013,(4):38-39
“在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亲情乡情优势,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台联界别委员思考和琢磨的事。”这是“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台联组组长、全国台联党组书记梁国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由此,我们的采访就从这句话开始。  相似文献   

13.
我是新闻人,朱镕基当总理时,我关注他每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那确是很重要的节目。中国总理答记者问的精彩一页,就是在朱镕基手上开创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不仅收录了他五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还收录了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接受香港记者境外随行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岁末年初,许多职场人总会莫名其妙地焦虑起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家的焦虑可归纳为三点:一是焦虑年底加班,二是焦虑来年职业规划,三是焦虑“经济危机”。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但对于许多职场人士而言,却是“一年之急在于冬”。快要过年了,但在年前,工作任务却如泰山压顶般地堆过来,仿佛是把一年的事情集中在年终的最后几天里。采访对象:老陈.女。53岁,制鞋厂工人午饭时间,记者终于采访到了老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老陈还是很热情地端茶倒水。  相似文献   

15.
檀国柱 《台声》2011,(4):94-95
决定采访刘丰煜源于本刊常务理事、台商阎承礼的一个电话,电话中阎总说:“小胖”人很实在,做事很稳重,技术很好,建议你们(台声)关注一下靠技术在大陆打拼的台商。随后,在采访前的资料搜集中,笔者发现,刘丰煜在汽车服务行业拥有很好的口碑,“京城汽车美容第一人”“台湾著名汽车美容专家”“美国雷射釉台湾地区创始人”“小胖”等称号是大家认可他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张宸 《台声》2001,(5):4-5
3月 30日,《台声》杂志社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专家顾问座谈会,席间,首批赴台驻点采访归来的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介绍了在台湾驻点采访一个月的感受。   范丽青说,作为大陆第一批赴台驻点记者,我们 2月 8日到台湾, 3月 11日离开,在台湾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对台湾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台湾社会焦点等进行了报道。我们采访了台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财政部”、“经济部”等部门的记者会,也接触了民进党、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主要党派,参加了他们的记者会。虽然台湾当局规定大陆记者驻点采访只…  相似文献   

17.
赵辉 《台声》2013,(10):98-100
采访廖佳琳对我来说非常意外,从知道她“台湾制服女王”的名号到两人坐下来面对面的采访,中间不过2个小时。毕竞“女王”二字过于霸气,总觉得让人难以接近。但采访之中,却发现她爽朗的外表下,藏匿着一颗温润的心。  相似文献   

18.
张彬 《两岸关系》2010,(3):40-42
赴台驻点采访,艰难中起步 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大陆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是在2000年底做出的决定。2000年11月9日,台湾当局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局公布了“大陆地区新闻人员进入台湾地区采访注意事项”,随即批准4家大陆中央新闻媒体赴台驻点采访,分别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9.
廖翊 《台声》2001,(7):26-27
今年 3月 9日,我和港台部采访室主任赵卫经香港前往台北,与新华社第一批赴台驻点采访的范丽青、陈斌华进行业务交接,开始了在台湾为期一个月的驻点采访。 感受“痛苦指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痛苦指数”一词在台湾社会中频频出现。就像当局发布各类经济指数一样,“痛苦指数”也每每翻新,不时出现在台湾的媒体中。   “痛苦指数”的内容包括收入、支出、生活满意度、家庭、安全、环保等从民间调查中取得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的“痛苦指数”大幅上升。   3月 18日的这一天,台北天气阴冷,尽管是周休日,台北的街头还…  相似文献   

20.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彦  李力 《半月谈》2004,(4):15-19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是走不快的。”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说的“长腿”指的是“经济”,“短腿”指的是“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