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研究使用经验研究资料对孩子经济成本和效用的特征及其变迁进行全面描述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对孩子经济成本结构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中心任务的转移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农村村落权力结构正在快速分化。村落体制性、内生性正式权力和非治理精英、宗族、地方恶势力等非正式权力在村落权力平台上竞相表演,形成互动:体制性权力威力犹存,内生性权力内含生机和活力,非正式权力经常地向外张扬,干涉正式权力。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有关价值、信仰或意义的观念体系,价值信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价值共识的构建是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差异,群体意识形态凸现,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建构是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根本对策,其主要路径有:确立价值共识的理性权威;筑牢价值共识的经济基础;重视价值共识的文化融合;构建价值共识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认为对中国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的研究应结合两个分析途径:一是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国家的控制机制变化,体现这两个分析途径的具体研究对象就是社团,通过社团研究就能有效分析中国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对政党整合的现实要求下,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成为转型期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的内在机理是要实现基层党组织与社会自身的结构耦合,其实质是政党与社会的调适,即政党在价值宗旨、组织机构以及制度规范等层面与社会现实和社会诉求的相互协调和契合。结构耦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组织和领导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所要求的,更是党在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角色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组织属性所决定的。社会转型期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社会的结构耦合,根本是要加快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中心任务的转移和市场经济的推进 ,我国农村村落权力结构正在快速分化。村落体制性、内生性正式权力和非治理精英、宗族、地方恶势力等非正式权力在村落权力平台上竞相表演 :体制性权力威力犹存 ,内生性权力内含生机和活力 ,非正式权力经常地向外张扬 ,干涉正式权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能力:涵义、特征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国家能力的概念、内涵,并对国家能力的特征、结构进行了概括分析。本文认为,国家能力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履行国家职能,有效统治国家、治理社会,实现统治阶级意志、利益以及社会公共目标的能量和力量。研究国家能力、探究国家能力结构的内在机理有利于为国家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对价值理解基础上的价值活动的选择目标。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变迁的飞跃时期,社会许多方面都会出现深刻的变化,这是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变化的现象和趋势反映到党内,党员价值取向随之出现了若干新变化。分析、认识并引导这些新变化,是搞好转型期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崭新课题。一、党员价值取向出现了若干新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党员拿工资,农村党员挣工分,在这种体制下,党员价值取向就是一心一意为国家、为集体,党员的个人利益溶合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中。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重…  相似文献   

9.
持续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导致的人口发展需求与城市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之间的持久性不匹配,就是城镇二元结构。城镇二元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城镇二元结构下的城镇贫困,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相对贫困。其原因包括身份约束、能力约束、性别年龄约束、公共服务错配以及结构性调整等。要增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必须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城镇与农村、发展与民生这三大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城镇带动、民生优先三大原则,破解城镇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减贫。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灵 《理论探索》2011,(1):49-51,9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使它成为当今社会结构变化的有力杠杆。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的推动作用是通过社会分工的中介作用实现的。科学技术、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三者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作用,决定了社会分工成为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中介环节。在科学技术—社会分工—社会结构这一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科学技术通过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的变化引起了当代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简敏 《理论探讨》2006,(4):143-145
虽然教育产业市场化主张受到广泛社会质疑,然而,中国部分地方在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中尝试的教育凭单制不啻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教育政策创新工具。它可以发挥协调政府与市场、融和公平与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进学生选择与教育质量等政策功能。教育凭单政策并不能推卸政府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只是将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委托给了其他社会主体;教育凭单也并非灵丹妙药,其缺陷和不足提醒我们重视中国本土适用教育凭单政策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以上海和成都800位20-30岁未婚青年的样本资料,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文化与结构结合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文化的路径将观念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结构的路径则将诸多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思想作为一种衍生物,将结构安排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辽宁省F村征地与搬迁后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考察,在个案研究中检验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的解释力。本文认为,结构因素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改变中是首要因素,但是结构因素通过文化因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相对落后的农村虽然远没有实现器物和制度层面上的现代化,然而漫溢着的现代性却成为乡村社会的一大景观。现代化和现代性之间的紧张与矛盾是由于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经济、文化、政治等子系统的变迁速度不匹配所致,它们之间的冲突引致了农村居民内心的焦虑以及社会失范乃至政治不稳定等诸种社会现象。本文从乡村现代性的获得及其特征以及它与乡村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着手,试图理解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属性以及它与农村政治秩序的勾联。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赴英国考察城市规划,参观了旧城改建、新城建设、国家公园等不少城乡建设项目。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由此而引起的经济布局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沈浩 《学理论》2010,(13):28-29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党的执政基础,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弱势群体的特征、来源及类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中 ,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经济体制转轨而出现的 ,呈现出经济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消费水平低、生活方式单调、受教育程度低、就业竞争力弱、社会地位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主要特征。其来源主要包括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城镇中的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其类型主要有上、中、下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的兴起使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并推动了网络社会治理的发展。对网络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需以深入认识"网络社会"为前提。网络社会治理是面向"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互动交织的网络社会的治理,其主要议题包括传播公共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监督公共权力、促进政民互动、动员社会力量、营造社会共识等方面。认识和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执政体制:概念、结构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理论探索》2006,4(1):52-54
构建科学的执政体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执政的基础条件。党的执政体制就是党在执政过程中政党、国家和社会政治团体之间政治权力的配置、设置及其形成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党的执政体制结构指党与其他政治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政治关系体系,包括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党的执政体制具有阶级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程青 《瞭望》1995,(49)
有人说,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消费文化盛行,有谁能面壁书斋苦心孤诣地写作长篇?又有谁会逐字逐句地去品味这种呕心沥血的创作?然而,据圈内人介绍,仅1994年一年,全国出版的长篇新作竟达500多部.近年也有几部长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相当部分颇具实力的作家接受的出版社约稿已不再是中短篇或散文,而是“千金一诺”的长篇.街头书摊也卖劲地出售着雅的俗的长篇小说.那么,究竟是象一些人感叹的“严肃文学正在急遽滑坡”,还是如部分报章所述的“中国长篇小说正逐步走向再度繁荣”?目前,至少读书圈的人士关心:转型期是否是出长篇巨著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