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盂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我国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定都于北京的封建王朝所需粮饷,全都仰给予江南,漕粮运输成为封建统治者赖以生存的命脉。为加强自身的统治,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漕运,使明清时期天津地区的漕运空前发达,发达的漕运促进了天津的崛起,从而也对天津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家法族规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均趋于成熟,并大多获得官方支持,成为古代家法族规发展的典型时期,具有代表性。本文即以明清时期家族法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家法族规与国家法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家法族规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均趋于成熟,并大多获官方支持,成为古代家法族规发展的典型时期,具有代表性。本文即以明清时期家族法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家法族规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州司法官在审判中形成的思维特点是由徽州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决定的。在徽州健讼之风驱使下,司法官逐渐在审判实践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特点,追求个案实质的公平和正义乃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明清徽州司法官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凸显了循情调处的审案方式;赋予了乡规民约的法律效力和教化之功;注重对健讼之风的合理平抑;倾向于重私权而轻公权四个方面。明清徽州司法官思维特点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明清徽州司法官的思维特点对社会和谐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冉 《政府法制》2014,(35):28-29
历代,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兴盛的商必备受朝廷重视。尤其到了明清,山西官员已经占据朝中多数席位,而山西也因此出现巨贪,成为反腐焦点;清雍正帝便以山西为起点推行“火耗归公”与“养康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法治》2014,(14):45-46
一代王朝依靠海商打败荷兰强盗 所谓“大明王朝”终于被人民唾弃了。内地流民起义,沿海武装走私,人们自己救自己。17世纪中叶,朝廷不要海权,而沿海人民则以武装走私捍卫中国海权。  相似文献   

9.
当代市镇史研究侧重于对市镇的经济史考察,政治史和法律史领域略显薄弱。明清市镇作为介于城乡的商业性聚落,对其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考察明清市镇的管理机制,对明清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洪烛 《政府法制》2014,(9):34-36
清取代明,从宏观的体制方面,袭用了前朝之衣钵。本来是件很省心省力的事情。打江山的人却不满足,在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上又谋求变革,企望制度能更完善。且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  相似文献   

11.
邹亚莎 《法学杂志》2022,43(3):149-158
明清时期,政府及其法典均没有对个人土地所有权做出明确的权利确认和体系化的表达,民众对土地的需求更多的以物之利用、收益为核心。在民间社会自发形成的地权秩序中,各层级的业主共存于同一土地之上,通过时间和功用的划分共享土地利益。传统地权秩序的制度安排保障了资源的共同利用和利益共享,促进了土地多重价值的实现。相较于近代以来物权法对物之私有与独享理念的重视,共享价值是明清时期地权秩序的核心价值。在当代全球共享经济的潮流下,传承传统法中的共享价值,在物权法中引入共享价值和制度,对于当代物权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庶民百姓之间的交往频繁而且复杂.在明清时期,契约文书反映了庶民百姓的双方意愿.“官有正条,民有私约”,契约文书调整着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事务.在此过程,契约文书不仅对庶民百姓产生了作用,而且对司法,甚至对帝制中国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亦明 《政府法制》2011,(26):4-4
唐代京都长安的夏季异常炎热,写实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又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即便到了初秋,依然热得连饭都吃不下。在热浪的煎熬中,那些权贵人家便去想法子避暑,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朱丹 《政府法制》2012,(3):36-36
早在南宋时期.政府就开设了分工明确、服务周到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院,其中安济坊的功能是慈善医疗,漏泽院的功能是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居养院的功能则是让遭了天灾的居民和无家可归的乞丐居住。这个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叶。  相似文献   

15.
笑话既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亦是一种讽刺的工具。明清时期流行的笑话汇编《笑林广记》收录的法律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间社会的法律意识:首先,契约与诉讼构成了庶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其次,帝国官员的贪黩与酷虐是庶民讽刺和批判的对象;最后,对官吏昏聩和庶民狡黠的描写则反映出官民之间不同的司法智慧。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境内发生了一系列开采的祸害,这些开采往往冠以修建海塘、桥梁、铸币等名目,师出有名,实际多为假公济私之举。然而地方县令在有识之士的积极配合下,始终能顶着各种压力,厉行禁止,为地方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贡献。通过对相关禁文及其他保护措施的细致分析,我们清楚可见风俗信仰与心系民生是这些为官者极力保护环境的主要动因。而今同样存有类似风俗禁忌,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不仅可以破除糟粕迷信的危害,亦能推陈出新地加以健康利用,不失为保护环境的良策。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一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乡绅几乎是所有相关研究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探求在国家正式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逐渐弱化的前提下,乡绅之治的生成路径。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独特的国家与社会的场域中,揭示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一方面,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乡村治理中的延伸;另一方面,乡绅之治是乡村社会防御国家权力的屏障。乡绅之治以保守的姿态,而不是革命的情绪,最终向专制主义国家争得了一个相对自治的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8.
辽东 《政府法制》2008,(4):52-52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用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9.
陈令申 《政府法制》2014,(14):23-23
许多影视作品和小说针对“皇帝”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极其丰富.我们经常看到的有康熙、乾隆微服私访民间,体察民情,惩恶扬善,其间也会因某事被地方恶吏抓进衙门,训斥杖责,最痛苦的是莫过于被关进大牢受刑罚之苦.其实这些都是作者捕风捉影的虚构,着实吸引人,混淆是非,毫无历史根据,以至于把看客们都给糊弄了.但是历史上还真有一位被杖责的皇帝,说出来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位皇帝就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第二任皇帝柴荣.事实终归是事实,谁也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的关系相当密切。读者尤其是下层民众读者的介入推动了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的普及;在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评点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为读者揭示了小说的创作主旨、人物塑造特点及小说文法;明清通俗小说评点中出现的假托风气也与读者关系紧密。可以说,读者是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评点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