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红伟 《工会论坛》2011,(6):157-159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和对话专著,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剖析《论语》可知,孔子的儒学政治观包括仁、礼、忠、孝四个层面,思想内涵丰富,对于现代政治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领导观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在文化、教育领域有重要建树 ,而且在思想政治领域也独持己见 ,自成一家。在领导工作方面 ,孔子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主张 ,并形成了具有孔子特色的领导观。认真研究孔子的领导观 ,对于做好现代领导工作 ,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一、孔子领导观的主要内容孔子的领导观内容相当丰富 ,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张“为政以德” ,反对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孔子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 ,作为执政者 ,如果注意发挥道德的作用 ,就会对人民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使人民自愿接受…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德性伦理思想的思想理论渊源主要有西方优秀政治德性伦理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政治德性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德性伦理思想。以此为基础,从新的实践要求出发,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德性伦理思想,即政治德性伦理价值思想、政治德性伦理要求思想和政治德性伦理修养思想。这些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的根本指向,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德性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孔子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的德治主义理论不但具有强烈的伦理政治意义和政治实践精神,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为政以德的基本思想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阐释:1.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2.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自觉;3.民本原则:以富民教民为政治归趣;4.德主刑辅:一种宽猛相济的治民方法。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就是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法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法治和德治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儒家法伦理思想无论是作为建设新的法律文化的参考资料,还是其背负的沉重包袱,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评价、激浊扬清.  相似文献   

7.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维系达二千年之久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孔子的法律思想,后来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它形成了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国法与宗法一体的特色,影响及当世的东南亚各国。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孔子的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一样,也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内圣层面,要求为政者加强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在外王层面,孔子主张通过恢复和重建尊卑有序的西周政治层级,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化民众,以实现一种纯以道德礼教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9.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 ,从孔子发展至《孝经》 ,儒家孝悌思想已形成完整的系统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论儒家学说的精髓——人格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干,而其中的人格思想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的人格思想起于孔孟,成于程朱.在被历代文人奉为政治经典的《大学》篇中,孔子就把人格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人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治的好坏;人格的修炼,是治国的关键;人格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他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因此,可以说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内涵是人格思想,人格思想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缘起记得上中学时 ,从语文课本中读到《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后 ,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备受封建时代读书人尊崇的圣人孔子。可当时还是懵懂不清的 ,紧接着又糊里胡涂地跟着当时所谓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 ,批起孔老夫子 ,后来进了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 ,于是便渐渐地真正崇拜孔子 ,理解其伟大之处。孔子的“仁”实在是博大精深 ,它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 ,甚至是将来。孔子一生中最主要提倡的或者说他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个字“仁”。本文拟就孔子的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 ,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略陈管见。二、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 ,我们要…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思想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它的形成不同于西方伦理思想,也不同于我国其他各家伦理思想,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它是一种宗法伦理,政治伦理和实践伦理。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问题的实质是传统理念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其转换不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们要摒弃那种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论"和"全盘否定论",而应合理待之。对于如何进行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可以以儒家"仁义"和"天人合一"思想的转换路径为例。此外,儒家传统伦理还可以从伦理精神,道德人格,道德约束,德行修养等方面进行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儒学思想之践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西方各种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中,一些人对传统伦理思想认识产生了误区:一是被当作空谈无用说;二是只注重其传统的理论价值而被珍藏于高阁之中。而忽视了理论或思想只有被应用于指导实践才是其真正的价值体现。本文通过新加坡对儒学思想的践行的研究打破人们的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理论误区,尤其是新加坡将儒学思想应用于政治、教育、经济等各方面,从而对新加坡的发展创造了不竭的动力。由此,体现对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论渤,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再读《论语》,对照目前高校统战工作,尤其是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实务,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通过解读《论语》,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实务,探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孔子关于领导心理的思想颇为广泛,特别是对领导的功能、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及领导艺术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孔子研究了领导者的行为及其对下属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问题,领导影响力的心理机制和构成问题,以及由识人心理、用人心理和治人心理组成的领导艺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以他和孟轲、荀况为主要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的学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支配了中国古代法律几千年.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的"礼治"思想,代表了儒家的"礼治"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影响、渗透于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立法、司法活动,内化在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中,积淀成中国人特有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识,这必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这其中内在包括了爱亲、爱众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爱人的条件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克己复礼"实现爱人,以"孝弟"之道实现爱亲,以"忠恕"之道实现爱众的道德实践。基于孔子仁学思想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要以仁、礼、孝和忠的基本伦理理念为指引,增强个体道德修养、公民规则意识、家庭道德观念、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形成新时代道德新风尚。进而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实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西周礼乐相依的“德政”,是一位非常注重“礼”的思想家,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尖锐的冲突。本文从孔子与子路非同寻常的关系中探究了孔子晚年急于投身于现实政治的思想背景。孟子的“变置”理论是对孔子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学说因为有性善论、自由论和民本思想作为基础,因而,在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上孟子就必然要提出何以面对“独夫民贼”的问题。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在孟子的理论中明显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政法工作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原则.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现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政法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从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相通性中,进一步解读和把握"仁"与"礼"的辩证关系。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中,对"仁"与"礼"的运用进行现代性选择。本文在分析孔子和老子的"仁礼"观思想基础上,阐述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仁礼"关系如何把握,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为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提供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