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共产党 员吴金印在 河南卫辉市 狮的头乡 10 年工作期间 广施德政, 造福山区农 民。他离开 狮豹头乡以 后,群众自 发地为他立 起一块“德 政牌”他却千方百计动员群众撤去这座碑;群众不依,就在大山绝壁上为他刻下“太行公仆”四个大字,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吴金印的名字。 近读《嘻谈续录》,上有记载:某官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民怨甚深。一日卸任,他却要大家给他立“德政牌”、众议之后,合送一匾,上书“五大天地”四字。官自喜,但不知是什么意思,悄悄打听,原来说他:“走马上任,金天银地;日常生活,花天酒地;坐堂断案,昏天…  相似文献   

2.
组工干部如何学习吴金印王德水新乡卫辉市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艰苦创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组织部门的干部学习吴金印,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一是要政治坚定、对党忠诚。吴...  相似文献   

3.
任达 《人大建设》2005,(2):23-23
“太行公仆”吴金印不仅事迹感人,他的许多话也让人铭心刻骨。比如,吴金印说“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换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下一罐蛋。咱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花的是群众上缴的税收,如果不替人民办事,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读及此句.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4.
吴金印这个名字 ,对于今日中国的大多数共产党员干部来说 ,应当是不陌生的。19 94年 ,中组部就推荐他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的宣传人选。 1996年 ,中组部、中宣部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战役。这位“二十八年如一日” ,“坚持在基层工作 ,与群众同甘共苦 ,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的乡镇党委书记的事迹和精神 ,广为传扬 ,在党内吹起一股爽人的清风。本文标题说“再访” ,是因为当年笔者的新闻界同行曾蜂拥至河南卫辉市唐庄镇 ,集体采访过吴金印 ,有上千篇报道见诸报端、荧屏、电波。…  相似文献   

5.
"全国百名好公仆",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定了个"四不"规矩,并率全乡干部严守不犯。即: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不在群众家吃喝;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吴金印凭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心为民,身体力行,严守"四不",赢得了全乡人民的赞扬和拥戴,被誉为巍巍太行山上高高矗立的一座丰碑。"身不懒、嘴不馋、耳不聋、手不长"。语言朴实,文字简短,意味深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意愿和群众需要作为决策的最高准则,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然而,现实工作中,少数领导为了快出"政绩",或脱离实际地喊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办大工  相似文献   

6.
早就听说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同志关于碑的故事。那是农民给他立碑,他去拆,最后农民们把赞颂他的碑文刻在太行山的峭壁上。谁知几立几拆,事情还没有结束。最近,立碑、拆碑之事又在石屏村和后沟村重演。为什么立碑?农民为了铭刻吴金印的功德。卫辉市唐庄镇的石屏村,十年前人均收入只在300多元。党委书记吴金  相似文献   

7.
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主事的头,人们习惯称“一把手”。“一把手”是有权的,他的品行、思想怎么样,关乎一方群众的祸福。象焦裕禄、孔繁森、吴金印这样的“一把手”,他们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百姓因此而得福荫。但也有这样一些“一把手”,  相似文献   

8.
正吴横宇曾是松江撤县建区前最后一届县人大代表,从区二届连任至五届,同时还是区三届、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非驻会),代表履职时间已超二十年。他教师出身,当过泗泾镇教委常务副主任,如今又担任泗泾一所随迁子女小学校长。吴横宇一直工作、生活在泗泾,熟悉当地情况,群众基础良好,他笑着说:"工作上接地气,履职时才有底气。"积极调研尽心履职吴横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泗泾人,身在泗泾,看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欣慰的同时,也为发展中遇到的  相似文献   

9.
老吴的思想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是老模范再创新业绩啊!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劳模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带领广大群众,踊跃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2013年1月24日上午,在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分组审议时,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听取老代表吴金印汇报卫辉市唐庄镇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工作时这样评价. "吴金印"这个名字环绕着太多的荣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乡镇党委书记好榜样……但是,人们更喜欢给这个名字冠上的定语是——村官.抱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一头猪"的朴素思想,老吴带领干部群众,经过8年努力,硬是把唐庄这个穷乡僻壤的小乡镇变成了收入翻了近6倍、丰衣足食的远近闻名的"明星乡镇  相似文献   

10.
曹燕  忠诚 《统一论坛》2011,(4):18-20
吴少康,196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离开家乡到香港创业。1996年,独具慧眼的吴少康转战南非,从经营家用电器起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拼搏,凭借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在南非投资兴业的华侨华人中的佼佼者。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他情系祖国,奉献同胞,成为令人尊敬的爱国侨领和全非洲反"独"促统的先锋。  相似文献   

11.
正他生长在海边,作品散发着浓郁而清新的乡土气息,那是他对祖国的歌颂、对家乡的热爱,是他的乡音乡情。"我曾在沙滩上放风筝,我曾在海湾里打水仗,尝着咸咸的海水心里甜,吹着咸咸的海风透心凉,啊,月亮湾,我热恋的故土,啊,月亮湾,我可爱的家乡……"2014年,这首描写对大海和故乡热爱的歌曲《月亮湾》荣获了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11)
正吴光潮是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村民看病坚持只收一元并且数十年不涨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一元村医"。半世纪以来,他用心守护着村民健康,像一束光照耀着梅塘村。一元钱可以买到什么?一颗糖,又或是一枚邮票。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一元钱可以看诊、取药、治疗……对村民而言,一元钱意味着信任和依靠。而对于吴光潮来说,"一元钱"是半世纪以来信守对同行的承诺、肩负对梅塘村的责任、恪守对党的信仰。近日,《小康》记者走进梅塘村,探访"一元村医"吴光潮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是洪湖这方水土滋养了我,它给了我智慧和力量,也给了我责任与担当,我想带着我的家乡父老共同致富。"赵道华湖北华贵食品集团、浙江安心木业有限公司、苏州高扬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九三学社社员。赵道华有个梦想,就是要让家乡的土地长"黄金"。这个梦,他做了将近30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的赵道华返回家乡洪湖,他种过  相似文献   

14.
一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一位植根群众的村委会主任。数年如一日,为家乡建设想办法,为父老乡亲谋福利。他的动机其实很朴实,"只要我在一天,就要让李家山充满欢声笑语。"  相似文献   

15.
高峰岗 《春秋》2014,(6):57-59
正周末电视上,有一档音乐访谈节目。乔羽先生回忆当年为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作词的经过。电视里,乔老爷用可爱的乡音绘声绘色地讲着:当年他如何由驻地旁的河,想到了家乡的河,又如何由他家乡的河想到了祖国许多地方的河。随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优美的旋律,随着老爷子的讲述,不知不觉中我想起了家乡那梦幻般的一方水。说到家乡的水,所以用了个"方"字,是由于实在想不出更恰当的形容词。我的老家冶源,地处沂蒙  相似文献   

16.
焦友龙 《中州统战》2001,(10):33-33
时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越来越忙。说起忙来,有些同志尤其是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多作愁苦状:“忙得很啊,没有一会儿轻松的时候。”毋庸置疑,领导干部担负的任务较重,工作较忙,一天到晚动多静少,而且我们的大多数领导同志平时确实是在为工作而忙,为事业而忙,并且忙出了成就,忙出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吴金印、郝桃枝等一大批人民的好公仆就是最有力的例证。但也确有个别领导同志忙的却是接二连三地出席会议,天南海北地学习考察,浮光掠影地检查评比。毫无疑问,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各项工作领域第一线,走到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这首陕北民歌响遍大江南北,唱出了陕北人的豪放,更是唱出了每个人对家乡的思念与乡愁。家乡的名字是烙在家乡儿女心中永远的地名,每每提起她、想起她,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股暖暖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8.
夏平  徐丽萍 《公民导刊》2013,(3):60-60,F0003
"我能当选市人大代表,是家乡领导和广大农民工兄弟对我的信任,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虽然我的企业在新疆发展,但我时刻牵挂家乡的父老乡亲,并竭尽全力支持家乡的各项事业发展。"朴实的言语道出了魏宗平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的赤子之心。艰苦创业情深志坚"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从没有灰心过,相反,经受的一切磨难却成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魏宗平的脸上总是充满了信心和自豪。时间追溯到1988年,十四岁的魏宗平开始外出打工,在小煤窑挖过煤,在饭店当过服务生,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他不管干什  相似文献   

19.
熟悉老夏是因为文革期间他在我的家乡接受了多年劳动改造。那时,老夏住在我家隔壁,由于头上戴着国民党特务的大帽子,刚开始村里人都不敢和他走得太近。或许是两隔壁的缘故,我家成了老夏经常串门的地方,他的一些经历让我渐渐知晓。解放前,老夏的家族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不但富甲—方,而且还有一个在军阀刘湘手下带兵的表叔,据说当时的县长对老夏的父亲都得礼让三分。解放后,  相似文献   

20.
来自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徐家乡武帝村的吴木根代表是村党支部书记。记者在金台饭店见到他时,他正与省长并肩而坐,审议吴邦国委员长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事后,他对记者说,我非常看重执法检查的效果。比如,公路运输超载,现在有的地方没制止住这个情况,反而利用反超载设立了第二产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执法腐败。长此以往,群众的利益就会再次被损坏,公路法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大打折扣。着西服,打领带,胸前佩带着鲜红代表证的吴代表表示,诸如此类问题,执法检查后应反过头来再查,要监督政府切实把它解决彻底,解决好。一提到这次人代会给他印象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