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讳疾忌医     
王慧  暨佩娟 《党政论坛》2013,(12):32-32
扁鹊拜见蔡桓公,发现他肤色反常,就说:“你有外伤,需要赶快用药。”桓公摆摆手说:“伤不起啊伤不起,现在药价太高。”过了几天,扁鹊又去拜见桓公,发现他的病情已经加重,就对他说:“不能再耽搁了,你需要立刻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2.
杨孝文 《党政论坛》2012,(22):34-34
1.微波 美国雷神公司工程师珀西·斯宾塞是一位电子学奇才。1945年,当斯宾塞在测试用于雷达装备的微波辐射器(磁控管)时,突然感觉西裤的口袋里有点不对劲,甚至听到了“咝咝”的声音,结果发现是他口袋里装的一块巧克力融化了。  相似文献   

3.
一口之间,唇、齿、舌紧密相连。有两个成语典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齿亡舌存”和“唇亡齿寒”。《说苑.敬慎》里记了一件事:老子的老师常纵有病,老子去看望他。常组以“过故乡下车”、“过乔木而趋”等人生经验教导老子,要他领悟做人的道理。然后,老师又张开口让老子看,问他:“我的牙齿都掉光了,而百头还好好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上老子心领神会!回答说:“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就是说舌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柔软,牙齿之所以没有了,是因为它大刚强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陈冰 《党政论坛》2010,(8):28-28
一位智者住在森林里,他时常坐在一棵大树底下。他看见有位樵夫靠砍柴谋生.过得很艰辛,便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再前进一些呢?那样你就会发现一个铜矿。”  相似文献   

5.
从南昌开来的T146次列车晚点半小时后正徐徐驶进北京西站,下车的人群中出现一位背笔记本电脑的先生。记者赶紧迎了上去,问他在车上办公了没有,他摇了摇头说,这次出差,电脑办公只是在饭店里用,车上没有办法上网,只能玩玩游戏。对于在车上办公的问题,他说:“时间比较短的旅客可以不考虑,像这趟车几乎要走一天一夜,有条件还是应该配备上网  相似文献   

6.
心安胜良药     
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年轻时曾行医十余年.一次,他和朋友尤克金去参加一个酒会,酒会开始不久,一个叫蒙格的绅士突然发病,抱头躺地叫痛.有知情人说:“蒙格忠脑神经痛多年,发作时必须立即吃一种特效止痛药,刚才他说参加酒会来得匆忙忘了带药,不想真的发病了.”柯南·道尔上前为他作了简单的诊查,说:“蒙格先生,我和你一样忠有脑神经痛,我带的止痛药比你吃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吃一片马上就会见效.”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倒出一片药,让蒙格吃了下去.  相似文献   

7.
书书有情     
陈武 《民主》2023,(5):37-38
<正>难得这样有闲,理了几天书,也读了几本关于书的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新读。看读书人、写书人谈书的书,真是别有趣味,也可以说是书书有情。周作人的《书房一角》经止庵校订后,清新爽朗,洒脱俊秀,加上开本的特殊,让人爱不释手。出版家范用编了一本“怪”书,《爱看书的广告》。范用在“编者的话”里说:“我爱书,爱看书的广告。”  相似文献   

8.
马挺 《党政论坛》2011,(2):33-33
日本大学生中,关心政治的很少。十几年前,我曾在课堂上说过:50年后,中日必有一战。但是学生们哗然:马老师,您可别吓唬我们。可是最近,一个快要毕业的学生发电邮给我:“老师,我决定参加自卫队了……”在我的学生里,他应该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焦裕禄有个习惯: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晚上回来“过电影”,即把白天所见所闻在脑子里重新“播放”,进行思考。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是不行的。”“过电影”,是调查研究的继续,是对获取的初级、零乱、分散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总结、归纳的过程,是领导独立思考、运筹帷幄、进行科学决策的有效方法。可眼下有些领导干部不会“过电影”,调查过后一切如旧。群众称之为光调查不研究,光开花不结果。也有些领导把调查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却未往心里去;基层群众的呼声听在耳朵里,却未印在脑子里,调查过后,由秘书写一…  相似文献   

10.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1.
敏感     
乔迁 《党政论坛》2011,(16):18-18
局长从纪委开会回来,直接进了秘书室,他从包里拿出一份材料,抖动着对秘书小张说:“纪委领导说了,大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有些不细,也无拒腐防变的具体内容。”小张疑惑地望着局长说:“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应该是什么呀?”局长思索了一下说:“我想,也就是拒吃请、拒礼品、拒贿赂多少次、多少件、多少钱。”  相似文献   

12.
管仲举代     
管仲卧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忧心忡忡地说:“先生病成这样了,这可怎么办呢!先生一旦不测,我该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问:“您打算托付给谁?”桓公答道:“只能是鲍叔牙。”管仲说:“这恐怕不行。鲍叔牙为人清雅,品格高尚,的确是一位贤良方正之士。但他有个不足,对于不如他和他所看不起的人,不怎么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长时间会记在心上,不大能容人之短。让他这样的人身居相位,处理起问题来,免不了上下都会得罪人。这样一来,他就干不长久了。”桓公问:“那么谁合适呢?”管仲说:“如果非要让我推荐的话,我看隰朋可…  相似文献   

13.
王锡荣 《各界》2014,(6):28-29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从民三开始,研究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认为鲁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响不少。有一次鲁迅对他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  相似文献   

14.
某县一工厂产品一直不愁销路,两年前还是盈利大户,如今却成了亏损大户。县长带着一干人前去“会诊”,找到了“病因”: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过高。于是,为该厂开了“药方”:裁减冗员。 过了数月,厂长向县长汇报:减员任务已经完成,敬请再次光临指导。县长欣然前往。不料,他刚走进厂门,脸色立刻“晴转多云”。原来,迎接他的厂级领导干部一个也没减少,还是一大排。这时有人对他耳语:“工人减了四分之一呢。”他脱口而出:“减员不能光‘减兵’!” 这位县长说到了点子上。现在不少企业冗员过多,致使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不…  相似文献   

15.
张彩霞 《党政论坛》2013,(23):59-59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忙地跑来对他说:“老师,告诉你一件你绝对想象不到的事……”“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道:“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这样提出的,笔者在编写一部丛书时,读到一篇以“紧箍咒”为话题的文章。文中将“紧箍咒”喻为现代的“法规”和“纪纲”,并对唐僧利用“紧箍咒”对孙行者进行控制极表赞许。任何比喻都是跛足的,所谓“紧箍咒”不过是淮海儒士吴承恩在其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虚拟或借喻。然而,神话世界所反映的事物,归根到底是现实世界曲折、变形的反映。吴先生在其志怪小说《禹鼎志》的序言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那么,吴先生所说的“人间”,是什么时代的“人间”呢?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0,(2):6-6
毛泽东两次说过:“聂荣臻是个厚道人。”毛主席说话,神机莫测,咱也不知他为啥说聂荣臻厚道。  相似文献   

18.
成见     
山世仆 《党政论坛》2011,(10):20-20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19.
每谈及自己的国画创作,张仃先生总说:“我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我不止一次听他这么说过,在他家的客厅,在中国画研究院的画室里,在有关中国山水画的讨论会上,乃至在近期举行的《张仃山水写生画展》的展厅里,我又一次听他这么说。于是,我“追问”他。他回答我: “1932年,我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  相似文献   

20.
唐宣宗李忱,在位十四年,克乌节俭,苑花求治,在沉闷的中唐政治上撩起了几许微澜,史称“小太宗”。《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他的几则小事:他的爱女万寿公主嫁给起居即郑颢.他说:“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因此恳切叮嘱公主在夫家恭执妇礼,如百姓家法,毋搞特殊化,并为举行了简朴婚礼。有一次他得知郑颢弟弟郑颔得了重病,遣它使视疾,回宫后问“公主现在于什么?”使者答“在慈恩寺看戏”,宣宗大怒,立即派人把公主召进宫里,训斥道:“岂有小叔病重,不往省视,而自在观戏乎!”并且感叹:“怪不得上大夫家多不愿与我家为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