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社会上出现二次房改的呼声,引发人们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难享受保障房的夹心层群体的关注。我国首次实行住房制度改革11年后,为何再现  相似文献   

2.
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24号文件(以下简称"24号文"),其核心内容是"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具体而言,24号文明确指出:低收入者可以选择政府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成功地探索出一种“房改带危改”的城区危旧房屋改造新模式,它改变了过去以开发企业为主的运作方式,将危旧房屋改造与住房制度改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腐败已成为侵蚀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颗毒瘤。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这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转型期各项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这为党员领导干部滋生腐败行为留下了漏洞和提供了条件。本文从转型期腐败成因的制度视角分析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体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恩泽 《共产党人》2007,(10):30-31
如今官场上不乏糊弄上级的现象。少数领导干部不是扎扎实实地工作,而是滑头滑脑地糊弄上级,花招迭出,颜费心机。  相似文献   

6.
腐败归根结底是因为公共权力的异化,要反腐就必须治权。在中国政治生态背景下,要治权就意味着必须要认真考虑执政党的执政规律,科学配置权力,对公共权力实行制约与监督,从权力运作的规律出发,建立预防腐败产生和对腐败行为进行惩罚的体制机制,即制度设计。但在进行具体制度设计时必须克服重实体轻程序、重原则轻细节、重制度轻机制和重规范轻约束等倾向。  相似文献   

7.
刘志勇 《廉政瞭望》2011,(22):65-65
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避免和着力打击期权腐败行为。在党纪层面,早在2000年,中纪委就有“三年两不准”的规定,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离职和退(离)休后三年内,不准接受和代理与原任职务相关的企业活动。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将“三年两不准”的主体扩大到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及政协。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预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立华  吴可望 《求实》2007,(9):77-78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腐败的滋生蔓延既与诱因、机会和成本等密切相关,根本上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加强预防制度的建设,是防腐于未然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着力构建抑制腐败诱因、减少腐败机会、增大腐败成本的相关制度,堵塞腐败发生的制度漏洞,切实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对“学历腐败”问题,一直反映十分强烈。近年来有不少人,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通过各种手段,“巧取豪夺”地获得了高等院校的各级正规学历和学位。逮实际上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知识尊严的公然亵渎,是一种扰乱社会评价机制的公开舞弊行为,对追求知识的莘莘学子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激励”效应。长此以往,人们对教育的平等  相似文献   

10.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是中央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针。注重预防固然离不开国家廉政制度建设这个宏观层面,同时也不可小觑个体心理认知这个微观层面。前者构成社会惩腐罚劣的外因,后者则是个体拒腐防变的内因。领导干部特别要谨防四个关键时期最容易出现的酿成腐败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黄少平  王明高 《唯实》2009,(10):25-28
腐败行为的主体是人,腐败的主体是社会制度,腐败的最终后果是对法律制度维系的现存社会秩序的颠覆。人性假设是制度设计的前提。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决定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制度体系的有效性决定人的行为的规范性。因此,“人-制度-社会”的分析模式是探寻腐败源头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的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腐败的发生原因分别是:权力的不受制约性,权力神圣论和权力支配性;体制的不完善,降低了腐败成本和提高了反腐败成本;传统人性假设,人治主义和人性等级观。传统人性假设的圣王人格、内圣外王理想、人性贤愚先天之分的理论后果是权力神圣化、轻视制度制约、重人治轻法治,是权力垄断与集权体制的理论根源之一,是腐败的深层根源。反腐倡廉建设权力制约是前提、体制完善是关键、人性论是理念,三者最终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13.
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其关键在于制度的不严或漏洞百出,要想预防和制止腐败的滋生,必须从人的本质、本性上认真研究,加大管理机制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领导干部主体出发,重点探索走向腐败之路的领导干部,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自身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以及通过这个分析,试图找到每一心理平台上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突破点,探讨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贪官腐败还有“艺术”么?有的。否则,昨天做贪官,今天被查处,岂不短命?为生存发展而“适应形势”,贪官也就讲究起“艺术”来了。先说“曲线”艺术。就是不亲手贪污受贿,而是默认、支持老婆子女去办“大事”,自己在背后暗箱操作,赃款赃物等不义之财不沾自己的手,而让老婆子女去巧取豪夺。这样,自己仍然是个“正人君子”,可以继续大作反腐倡廉报告,可以大拍胸脯赌咒发誓说自己不贪一分钱,可以在事发后推得一干二净。浙江省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许运鸿就是一例。他老婆儿子出面,帮人家解决不该解决的独立融资资格问题、劣质大楼高价出售问…  相似文献   

16.
17.
腐败有三个要素,即“腐败主体、腐败对象、腐败机会”。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腐败行为都不可能完成。开展反腐败斗争,就要针对这三要素,制定科学、管用、有效的预防和惩戒对策,而加大“腐败成本”就是良方之一。一、“腐败成本”的含义及分析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谋取一定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叫成本。“腐败成本”,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腐败行为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制裁和谴责,包括法律成本和道德成本。具体包括被查处的概率、法律处置程度、经济惩罚程度、精神或名誉损失、道德法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党中央对“高官腐败”不断加大查处力度,但是,当人们把目光集中在“高官腐败”上时,却也不能忽略了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小腐败”。农村基层“小腐败”的染指者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职务低,二是有实权。这些不起眼的“小腐败”在不知不觉中蔓延,而且实权越多,案发比例就越高,犯罪金额集腋成裘,腐败的危害也不断升级。在当前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小腐败”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在农村,“小腐败”直接表现在有职有权的“村官”身上。“村官”勤“捞”致富“村官”虽然没有列入国家公务员编制,是全国…  相似文献   

19.
李磊 《廉政瞭望》2007,(6):20-21
在这个房价飙升的时代,买房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就连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官员也开始矫情地说买房难了。年初的一则新闻称,在广州市两会期间,天河区副区长丁建华坦言自己也买不起房,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反腐败工作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找准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反腐败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着的表现各异的腐败心态,是导致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注重领导干部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心理层面上找到解决腐败心态存在的办法,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自觉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对于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