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商业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认定。在我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欺诈,就是采取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那么,在法律意义上“欺诈”又是指什么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49条关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  相似文献   

2.
虚假宣传构成欺诈之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德 《法律科学》2014,(6):141-149
将虚假宣传行为认定为欺诈并施以惩罚性赔偿已成为打击虚假宣传行为的重要手段。我国法律并未定义虚假宣传,实务上认为虚假宣传意味着宣传呈现的内容不实,意图使信息接受者产生错误认识。行政处罚是否认定欺诈、争议商品数额的大小、商品品牌知名与否等因素都会影响法院对虚假宣传构成欺诈的认定。综合判例和学说可知,在将虚假宣传认定为欺诈时,应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为标准;行政处罚决定仅具有证据效力;消费者错误意思表示的认定应采客观性标准;同时应考虑大额商品购买中消费者的谨慎义务;因果关系的判断中应以商品主要功能的虚假宣传与消费者错误意思表示的关联为评价标准;将知名商品的品牌效应纳入经营者欺诈故意和因果关系要件的判断,以综合考虑虚假宣传认定欺诈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世界知名的反商业欺诈机构卡罗尔(KROLL)新鲜出炉的<2007-2008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再次让世人震惊.   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全球每5家企业里就有4家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收入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因商业欺诈蒙受的平均损失额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10%的企业损失逾1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马强 《中国公证》2003,(1):46-48
现如今,民事欺诈的词汇用得很普遍,但究竟何为"欺诈",<民法通则>、<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有规定,但对该行为的具体内容"三法"均未规定.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主体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部分商业主体为牟取高额利润,不惜违反公平竞争和诚实信用原则,以侵犯市场秩序和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进行商业欺诈行为.由于商业欺诈行为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商业欺诈问题的解决及预防也成为了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商业欺诈的成因与行为特征,找到应对商业欺诈的有效的法律措施,以期对商业欺诈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有效的法律解决思路,为实务中对商业欺诈的认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颜峰  黄立群 《山东审判》2012,(3):99-102
一、商业特许经营合同欺诈概述商业特许经营合同欺诈,实践中也简称为"特许经营欺诈",属合同欺诈的一种类型,指特许人故意告知被特许人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被特许人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的行为。由于特许经营在商业领域一般称为加盟,故又俗称加盟欺诈、加盟陷阱。①随着商业特许经营这一经营模式的推广,由此产生的纠纷也在逐年增加。被特许人投资失败后,以特许人不具备"两店一年"的硬性规定、隐瞒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或者进行虚假  相似文献   

7.
"王海现象"或称"知假买假",表现为:个体购买者在了解到商场销售的商品具有伪造产地或质量虚假等欺诈情形后,购买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然后以商场销售商品有欺诈行为为理由,要求商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适用惩罚性赔偿,这种现象打击了制假售假的行为,但由于其法律性质以及法律适用有分歧,因而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界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争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是成功的,但其适用范围仅限制于商品欺诈和服务欺诈的违约责任,不包括侵权责任,同时确定最高限额为价金的一倍,都存在缺陷.<侵权责任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了恶意产品损害责任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也存在部分问题.修订<消法>,应当借鉴美国惩罚性赔偿责任和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金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9.
王璐 《法制与社会》2010,(13):85-85
“虚假宣传”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危害了商品经营者之间正当的竞争关系,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均对其进行了规范,然而现实中虚假宣传行为依然大量存在。对于虚假宣传行为如何认定从而更好地予以法律规制,本文在此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学意义上看,“欺诈”、“诈骗”、“诈欺”的概念是相同的,即采取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三个名词的词义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从法律意义上看“欺诈”、“诈骗”的法律概念也是相同的。我国《民法通则》和三部合同法的规定和司法解释对欺诈的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犯罪的解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以上民事“欺诈”,刑事“诈骗”的法律解释基…  相似文献   

11.
《政法学刊》2019,(6):35-42
证券交易具有投机性。证券法在规制非法投机和正常交易二者之间游走,力图确定正常交易中投机行为的边界。而边界的厘定,不仅仰仗对类型化反欺诈规则的解读,还有赖于反欺诈一般条款的研究。遵从"规范解释——漏洞补充——价值填充"的法解释学路径,对恒大"否认收购"行为的规制依据进行方法论上的检视得出:我国采类型化规则模式对证券欺诈行为进行规制,虽具体化程度高,但易导致遗漏。在规制证券欺诈行为的适应性和安定性之间寻求均衡,需要构建一套一般原则与具体规则相结合的、周延的反欺诈规范体系。基于此,建议《证券法》将第五条修改为:在证券的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不得有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欺诈客户等证券欺诈行为,若上述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或对我国产生了可预见的实质性影响,行为人应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2.
就民事权利的保护而言,作为权利宣言的民法典首先是从预防功能来体现商品交换的行为规则的,而作为负面调整的民事责任则是在侵权行为发生后的恢复原状之法律机制.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从其立法目的,从特殊侵权在社会生活的扩展以及随之而发生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变化,足以证明其在本质上就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来说,其实就是消费领域的侵权责任法.  相似文献   

13.
一、商业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认定“欺诈”一词来源于英语“FRAUD”。在国外,大多数国家一般不把欺诈归类于刑法管辖的范围,而将其归类于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欺诈,就是采取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欺诈”一词所作的解释。那么,在法律意义上“欺诈”又是指什么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期货业在我国有了迅速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期货交易在我国属于新兴的行业,历史很短,法律法规滞后,管理经验不足,出现不少问题,其中尤以期货欺诈行为突出,引发大量期货纠纷案件.本文拟对期货欺诈行为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一、期货欺诈行为的主要表现期货欺诈是指行为人在期货交易、经纪代理及相关活动中,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故意隐瞒实情或制造虚假事实,使客户产生错误认识.并实施一定行为的商业欺诈行为.我国现有关于期货交易的法规未对期货欺诈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界定,目前认识亦不尽一致,习惯上包括以下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一、房地产欺诈概念的法律界定房地产欺诈属于商业欺诈的一种具体类型,欲明晰房地产欺诈的内涵,应当先了解商业欺诈的含义。商业欺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现实当中,它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行业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各个行业中的商业欺诈成因也不尽相同.由于商业欺诈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表现形式复杂,所以要给出一个关于商业欺诈的一般性的正式概念,殊难做到。  相似文献   

16.
最近,围绕<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一些媒体和学者,就"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是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保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依照<消法>相关规定,知假买假索赔行为不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行为,因而不受<消法>保护.这本来是明白无疑的道理.但是,有的论者却将它等同于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行为,强行列入<消法>的保护范围.<为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正名>一文(原载<法制日报>2002年7月18日一版,以下简称"为文"),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17.
建议增设制作虚假广告罪张春和一、虚假广告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所谓虚假广告行为,是指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利用不真实的广告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从本质上讲,虚假广告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反不正当竞...  相似文献   

18.
广告,是指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形式向有关公众传播商品、服务和其它信息,以期达到特定目的的大众化传播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广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促成商品生产者与用户、消费者发生商业交易关系的媒介,又是经营者之间相互进行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虚假广告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严重侵害了法律保护的公平竞争关系,构成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又对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权造成严重损害.本文现就虚假广告损害消费者权益民事责任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一、虚假广告的涵义国务院1987年发布的《广告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清晰、明白,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用户和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  相似文献   

19.
方圆 《法制与社会》2012,(24):120-121
近两年,针对民事诉讼中以虚假诉讼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诉讼欺诈行为不断出现,不仅严重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还极大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必要加以规制.本文从诉讼欺诈的特点、表现形式、原因分析、法律规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制定与修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美国商标反淡化法在全世界的影响最大,修法频率也最快,美国在制定<1995年美国联邦反淡化法>(The 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Act of 1995 后,先后于1999年和2006年修正,使该法日臻完善.本文以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发展为线索,分析美国制定和修正该法律的动因,以期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