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欣仪 《求索》2011,(10):208-210
在沈从文那里,“音乐”是一个与其“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概念。沈从文文本中的“音乐”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体验和天人相契的心灵境界,它们带有忘我沉迷性、“抽象”性、体悟性特征。它们与沈从文所设想的生命最高境界相邻。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湘西民歌、西洋古典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没有看到“天地音乐”、“无声的心灵音乐”等“神秘”形态与沈从文创作和思想的深层联系。本文通过对沈从文音乐体验的重新审视,期望能够把当前的沈从文与音乐的研雾艟向一个新拍台阶.  相似文献   

2.
文艺起源与巫术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舞蹈、雕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是从原始的巫术和祭祀文化中产生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以艺术为手段达到神人沟通的目的,而艺术形式和内涵又在巫术文化的发展中走向深化和成熟。文艺的起源与发展,与巫术、神话、图腾等多种文化观念的交织融合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经典论断,实现了人们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的观念革命,真正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个经典论断意蕴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性上"、"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生活中"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具体地、发展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4.
徐茂华 《人民论坛》2012,(20):206-207
文章梳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中的个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等,提出了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即具体性、社会性、历史性、规定性、实践性,并分析了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山族是我国台湾土著民族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在台湾本岛中部山地的泰雅人、赛夏人、邵人、曹人、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台湾纵谷平原的阿美人、卑南人,以及台岛东南兰屿岛上的雅美人。本文主要根据本世纪初日本学者的调查资料和后来我国台湾学者的部份报告,就晚近以来依然广泛见于上述地区社会生活中的巫术行为作一番剖析。一、高山族巫术的思想原则巫术(magic)也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它与以奉献和祈求为主要手段的祭仪(Ceremony)有所区别。如巫术不一定有组织性计划性,也没有循环周期,在更多的场合里,它不具有集体性等等。但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6.
黄长安 《求索》2012,(1):124-126
孔子在一个"礼崩乐坏,文质分裂"时代中,想要重构礼乐的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周公制礼乐降低了礼乐文化的传统巫术色彩,孔子对礼乐文化的重构,则是是从自己对社会,对人的理想追求出发,强调音乐的娱乐审美功用和社会政治功用。本文分析了孔子的音乐精神娱乐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的一些内容,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对音乐极为痴迷,但是,孔子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否认音乐并不是享乐的,而是有着个人教化作用和治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贵  韦琳 《传承》2013,(6):134-135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美"和"善",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提出"克己复礼",推崇雅乐和"思无邪"的音乐。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美、善、淫三种作品评价的概念,为后世音乐美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孔子"淡中"的音乐美学观是以他的"中庸"哲学为理论基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合亮博士的新著《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其一,该书主要围绕"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样式演  相似文献   

9.
王静 《新东方》2011,(3):83
斋醮科仪音乐是在斋醮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尚书·伊训》有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斋醮执事者按相应的斋醮科仪程式施行法事,因而就有科仪音乐的演奏。自北魏道士寇谦将道教斋醮活动诵经方式直诵改为乐诵以来  相似文献   

10.
巫术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巫术与心理治疗的文化基础与心理基础有所不同,但有的巫术确实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这个现象可以用"场域"理论的观点作出解释.巫术与心理治疗技术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但从场域论的视角来看,其内在的"关系"、"位置"、"习性"、"资本"之间互动与运作的规则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将心理科学与民间巫术相互渗透不失为改革巫术民俗的一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扬弃德国思想界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关于人的科学思想。其内容包括人的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特征四个层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3.
石沙西 《求索》2022,(1):66-72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相似文献   

14.
陈静 《求索》2012,(9):199-200,196
《乐记》是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基本内容包括:乐的起源与本质;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乐对人们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等。本文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可以说《乐记》是谋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巨著,许多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乐记》中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也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证史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人"是发展的根本源动力;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根本源动力相统一。从"以人为本"的概念本质来看,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球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催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极其重要因素是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涵与全球经济、文化和政治存在着密切联系,具有全球性准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体现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世界各国及其政党的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因而具有全球指向性.  相似文献   

17.
孙英馨 《求索》2011,(3):198-200
中西比较视域下沈从文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20年代末至50年代、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及80年代后期至今。第一阶段的研究无突出主题,具有非系统性和碎片感,是印象主义式批评;第二阶段成为沈从文评论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所确立起的学理性以及人文主义批评思想是本阶段主要特征,夏志清、金介甫等人的研究极大提升了沈从文的世界文学地位;第三阶段的研究文化意味浓烈,关涉到弗洛伊德思想、尼采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基督教文化、卢梭的自然审美观和现代性等问题;平行比较主要在沈从文与福克纳和哈代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是对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统一战线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为不断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指明了方向。"同心"思想,体现在我们党与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发展道路、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体现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与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及其本质规定上."三个代表"的本质规定源于三者的辩证关系.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三个代表"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这种辩证关系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是根据新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