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五大特点即注重传统道德和民族文化的传递与弘扬;注重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重视行为规范的训练与养成;重视学校德育的时代改革和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价值多元"和"价值共生"的全球化时代背景来看,共生理念的缺失是现实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根本性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秉承"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人与自然的共生教育;德育泛政治化,忽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教育;奉行道德灌输,无视价值多元与个性差异;忽视群体的道德教化,道德教育遭遇将个体的无私转化为群体自私的尴尬。缺乏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意识的"非共生"道德教育,无法正确教化他人,完成"成人"的特殊使命。鉴于此,走向共生便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紧迫选择,共生道德教育便是未来学校德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如何让受教育者走进该内涵深厚的意蕴中去,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该意蕴带来的感动,如何让受教育者在感动的同时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如何进一步由情感上的感动转化为道德上的自由感等是学界必须加以关注的现实。在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前提下,将审美教育作为探寻道德意蕴、体验生命意义、寻找生活价值、生成道德自由感的重要工具,达到善恶凭自己的心境了悟,最终实现"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强调"以德治国",产生了丰富的道德资源,这些道德资源正是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的.为此我们要传承传统社会的和谐思想,树立"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汲取传统社会注重修身养性、反躬自省的道德传统,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心理和谐;积极扬弃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亲亲"、"孝慈"思想;积极扬弃传统道德思想中的"忠义"思想,构建和谐组织.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基于对道德的崇敬和畏怯,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1]本文从道德敬畏的基本理念研究入手,探讨其在司法警察院校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进而论证道德敬畏教育在司法警察院校学生未来从事司法行政行业职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反思道德理想主义,又时刻警惕陷入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养成一种对社会发展、对历史目的、对道德理想、对个体的冷静、辨证的思维方式,承认人和世界的不完善性,实实在在地关切个体作为现代性国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生成,关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权利、利益,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不以德代法,发育现代公民道德品质生长生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空间,乃是走出道德理想主义,又不陷于道德虚无主义的基本路径。这对于现实中的个体生命,对于我们民族的健康生存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的式微,其中部分原因可以解读为道德变迁中的价值链断裂带来的“道”的真空、适用主义伪信仰的宰制性影响、市场经济逻辑对德性意义逻辑的僭越和道德教育的缺位等方面的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知识的引领及传授、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主义信任关系的建立和道德情感的培育来提升个体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父母也应当承担起道德信仰教育的责任,而且要注重与学校的合作来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之发达在于其对现代性维度的把握,而杜威"教育观"之形成又得益于杜威对时代性变迁特征及内涵的把握与理解,使其"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主要体现在对个人自由的价值维度、民主宪政的制度维度以及民主社会的理想性维度的阐释与彰显,以教育为枢纽,通过教化与培养,从完善和发展人的个体性为起点,最终扩展到整个民主社会理想之实现。  相似文献   

9.
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引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道德紧张。中国公民道德失范,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注重道德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判断”问题倪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判断”展现了道德教育的诸种矛盾,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价值判断”作为道德教育矛盾生成、发展、转化的中介,它是多种矛盾的集合体,它既表现出社会价值判断与个体价值判断的双重个性;也反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考察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分析了现代性的价值,阐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应然目标。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人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道德批判,而是利用科学发展的成就,客观分析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进步意义,提出人的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以历史原则使道德理想、人本关怀与科学理性价值获得统一,确立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历史立场,探寻认识现代性及其人的发展问题的正确理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道德教育中出现的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的现象并不鲜见,“知”与“行”之间出现明显落差。审视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其过程中的确存在对道德本质的认识误区,对道德教育的实效产生了一些不科影响。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导致道德理论与道德实际相脱节;道德教育诉诸于外在的道德强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表里不一;对道德行为的反馈过于依赖奖励,导致学生的道德动机错位;道德榜样的评比趋于功利化,导致道德虚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良知"思想的新向度诠释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价值观念资源之一,道德、价值与信仰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王阳明良知图式的三重向度,三者各有侧重地分别呈现于学术、政治和生活话语语境中而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当代文化以阳明学为视阈的内在认知结构.道德向度的良知作为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想之善和现实之善的统一,也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其中内含着价值确认;良知的价值属性以道德属性为基础,表现为道德向度的"善""恶"向价值向度的"好""坏"与"是(对)""非(错)"的转化;良知的信仰向度基于对人之德性与价值的肯定,追求超越层面的自我实现,并在"幸福感"上找到道德满足与价值关怀、个体追求与社会认同的交汇点.当代文化语境中良知意蕴的新阐释,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有助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是各种教育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产物。构成道德教育体系的不仅有系统性的学校教育,有社会生活中以杂散形式出现的社会道德现象的影响,也有来自青少年自身的心理暗示。学校教育、社会影响、自我调控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德育息息相关。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发展势必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产生巨大冲击,道德选择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凸显的新理念。当前,加强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有效措施,也是呼应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提高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方方面面,传统的道德在解构,新的道德在生成。体现和映照时代道德价值的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体性增强、契约精神和法治观念突出、权利义务观念变迁和网络道德凸现等,这些新的特点对从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为核心,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多种方法并举。  相似文献   

17.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基础,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同体"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的社会形态观念体现了杜威对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的新认识.其提出"民主共同体"思想的目的是使人类达到"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8.
从人的文化主体视阈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核心价值培育、民主法治建设和文化境界提升,达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作和人民需求的理想满足。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偏离这个方向就会因人为降低社会和谐的价值标准而使之陷入肤浅。民主法治作为政治现代性的集中体现,不仅是预防和补救社会道德冲突和行为失范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促成社会和谐的关键性体制保证。作为一种技术考量,社会文化境界的提升是社会和谐的外在表征,而作为一个价值目标,它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向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道德失范、价值取向多样化所引起的价值选择的失据、市场经济对德性伦理的消解的事实,我们需要通过整合来规整我国的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整合以及相关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达到提升个体道德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我省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能理性地面对网络,但也有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网络;青少年的网络本质观基本是正确的,但对网络的使用存在偏差;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主流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真实世界有着不同的表现。问题的原因:道德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德育合力;网民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现实道德环境的缺失。我们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应三者并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应具体化,突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道德教育途径应多样化,教育主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中介开展德育活动;道德教育方式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道德教育体系应有系统性,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其它领域的支持、需要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支持、需要德育管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