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晓菊 《党建文汇》2014,(3):12-12
左图:在“泰山站”这个名字还没有确定之前.考察队员们习惯称它为“520”。“520”是一个代号.因为泰山站站址距南极中山站的距离为520公里。这是我周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相似文献   

2.
北极主权之争未停,南极主权战火再起。10月16日,英国外交部宣布,英国准备向联合国提交对南极地区部分海床拥有主权的动议,这可能会使英国拥有南极南大洋沿岸350英里(约560公里)海域内海床所有权,并享有在这一区域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支部生活》2008,(1):39-39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扬帆起航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乘坐改装一新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执行我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的首航,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第三个考察站的起步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书 《廉政瞭望》2003,(6):48-49
2003年3月20日,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队,在顺利完成了对格罗夫山陨石搜集和埃默里冰架钻探工作后,顺利回到了祖国。中国逐步迈入了世界南极考察的大国行列。然而在这个行进过程中,历史永远难忘第一批南极科考队员的生死历程。现年60岁的王明洲,当年作为中国第一批南极科考队的电视摄像工作人员,他用镜头记录了中国首次南  相似文献   

5.
1997年6月,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泥瓦工,历经十载寒冬酷暑的探索、实验,一举突破了桅杆式塔吊整体浇筑混凝土基座的传统技术,经七次升级换代完成了可重复使用、组合、分解的固定式塔吊基础新技术体系——业内通称“赵氏塔基”。至此,在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基础技术领域,中国人首次超越美英俄而领先世界。  相似文献   

6.
1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将拨款2000万美元,在南极大陆修筑 一条连接麦克默多和南极极点的公路,以便科学考察工作者和物资运 输能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 这条南极公路总长约1600公里,横贯整个南极大陆。公路起始于 麦克默多,途经漂浮在南极大洋上的永冻层——罗斯冰架,最后抵达  相似文献   

7.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4,(3):59-59
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竣工开站。2014年2月8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  相似文献   

8.
我在青藏高原上旅行。横穿昆仑,纵览唐古拉。一座座山头湿漉漉的,迎着阳光闪耀。懂行者说,那里原本是终年不化的雪山.如今一到夏季便“摘帽”了。珠峰周围的冰川开始融化,世界第一高峰也在瘦身,显得更为峻拔陡峭。珠峰大本营海拔5000米以上.居然出现嗡嗡飞舞的苍蝇。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另外两极是南极北极。冰川也在快速融化。备受关注的这一切。表明地球温室效应加剧。正常气候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一些物种悄悄消亡。憨厚壮实的北极熊也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9.
冯仑 《当代党员》2010,(1):42-42
王石用五年多时间,把七大洲最高峰爬完,加上南极点北极点。这对当时已经四十七八岁的人而言,很不简单。  相似文献   

10.
1915年12月,我出生在福建上杭县通贤乡周源村一个贫农家庭。为了养活全家,父亲经常到百里之外的龙岩去做泥瓦工,母亲在家向地主租种几亩薄田。每年秋收交了租、还了债所剩无几,常常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我们弟妹4人,因为全年收入养不活全家,两个妹妹就早早送人当了童养媳。父母亲深深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决定让我上私塾学校去念书。只读了一年,《三字经》也没有读完,因为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在家。7岁上山割草喂牲口,12岁跟着父亲做泥瓦工,全家人仍然无法糊口,穷人真是无路可走。  相似文献   

11.
正月十六,长沙火车站广场,相比往年蜂拥南下的民工潮,今年显得轻松了许多。笔者与一位正准备进站的农民工模样的人聊起来:到哪里去做事?东莞!做什么事?泥瓦工!新  相似文献   

12.
背叛     
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装有极少干粮的行囊和一备西伯利亚雪橇犬、森和雪橇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饿了就吃少许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森和雪橇犬筋疲力尽,森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的队伍发现,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1,(2):56-56
据11月30日的《法制日报》报道:记者在湖南省采访时,在当地公共基地看到了一片占据整个山顶的豪华基地,除了巨大的坟头墓碑外,还有假山亭阁,在山之巅坐北朝南极占形胜。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是当地某副处级官员为自己修筑的基地,“请过风水师花了大价钱”。  相似文献   

14.
刘福臣 《奋斗》2006,(10):21-23
2006年8月15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最高奖——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在20名获奖者中,哈尔滨电视台高级记者郑鸣位列其中。他曾两上北极、两下南极随科学和人文考察队进行采访。成为中国唯一到达南北两极的电视记者。  相似文献   

15.
刘绍楹 《前线》2008,(5):54-54
近日科学家发现,南极大陆西南部的威尔金斯冰架,崩解出面积415平方公里、足足有七个曼哈顿岛大的浮冰,而崩解的罪魁祸首,在很多专家看来,是气候暖化。30年来,南极已有好几个冰架一直在缩小,其中有六个完全崩塌。美洲某国的一个冰川,也是在最近,人们一觉醒来,已然再也看不到它,它永久地融化消失了。  相似文献   

16.
王得泉是1965年从山东青岛到兵团农场的支边青年,退休前在农六师新湖农场房建队开过搅拌机,做过泥瓦工,辛勤劳作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老人一直没有成家。8年前老人退休了,农场专门为几个孤寡老人建造了新的住房,老人的生活可谓悠闲自在。  相似文献   

17.
农八师一五○团工程连泥瓦工出身的王玉霞自成为“十六大宣讲团”成员后,真是对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响在外咧。她靠勤劳的双手,2002年挣了20.5万元钱,引得众人惊奇、羡慕,刮目相看。 王玉霞有一个拥有555亩耕地,机井、农机具配套齐全的家庭农场,有一个拥有20头马鹿、圈舍配备完善的养鹿场,还拥有一个100只生产母羊的羔羊繁育场,总资产达61万元。自1997年以来,5年累计创收52.5万元,她常年雇工5人,农忙时最多雇工68人,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 1995年以前,她一直是工程连的泥瓦工,掂瓦刀、抹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7,(3):94-97
神秘的月球,近日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2006年12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对外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重返月球计划,其目标是到2024年左右在月球南极建成小型但可以维持人类永久生存的基地,并以此做跳板,为以后送人登陆火星甚至让航天员飞往更遥远的天体进行技术储备。这不能不促使公众进行更多的遐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20日上午10时,我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出征仪式在上海外高桥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收梯解缆出征。此次南极科考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  相似文献   

20.
《党员干部之友》2010,(8):47-47
第一次:1997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