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正从传统的模式步入到改革的洪流之中,全国各法院都在积极推进以突出公开审判和强调当事人在庭审中的举证、质证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庭审方式的改革。一言以蔽之,即实行直接开庭的审判方式。在此,笔者就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谈谈  相似文献   

2.
朱军 《人民司法》2011,(15):62-65
一、现行刑事庭审方式的由来和理论依据开庭是审判程序中最核心的内容.其对于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前,我国的刑事庭审方式是典型的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的纠问式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可追溯到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颁布。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颁布是中国法治时代的开端。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  相似文献   

3.
提高庭审质量要有保障措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1993年下半年以来,我院在改进民事审判方式,试行直接开庭中,注意抓直接开庭的保障措施,取到了明显的效果。搞好必备的硬件建设。一是审判法庭建设。直接开庭必须有法庭,而我院自建院以来,几十年没有固定的办...  相似文献   

4.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强调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使合议庭直接听取上诉、抗诉意见,对案件进行全面审理,有效发挥二审程序的审判监督作用。但是,实行二审案件公开审理,却一直是刑事审判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刑事二审案件的开庭比例一直不高。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二审开庭比例曾一度有所上升,但仍未有突破性的变化。从1998年开始,我院从改革审判管理机制入手,强化管理手段,优化庭审方法,将审判方式上的小改小革转化为刑事审判工作的全方位改革,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二审案件开庭难的问题。一年来,我院刑事二审开庭…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繁重的审判任务的要求,促进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全国各地法院纷纷对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改革,并提出了种种新举措。如变过去法院取证为主为当事人举证为主;变过去庭前调查为主为庭审调查为主;变过去庭外个别询问为当庭听取当事人意见;变过去一次开庭定论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开庭次数等等。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仅仅是法院内部在工作上的一种调整,更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背景,能够给我国审判制度带来重大进步的变革过程。然而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改…  相似文献   

6.
改进审判方式 强化庭审功能孔海飞,陈惠珍相适应的高效服务的审判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必须不断探索新途径,进一步改进审判方式。自去年七月份开始,我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民庭与部分法庭试行直接开庭的做法。即收到原告诉状审查立案后,除依法在受理...  相似文献   

7.
现行审判运行机制中强化了合议庭的功能,并在法官的配置、审判流程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审判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合议庭提高了办案效率,但由于需要庭长、院长层层把关,裁判文书不能及时签发。二是立案庭排期开庭,往往在开庭前几天才能将案卷送交承办人,不能确保合议庭成员庭前阅卷;另外,在案件较多时,立案庭转过来的案件,离立案时间有的相距甚长。三是当合议庭意见和庭长、院长意见不统一时,案件的审理陷入两难境地。四是强化庭审功能要求在当事人举证、质证后,法官应当当庭认证,缺少了这一环节,庭审功能就…  相似文献   

8.
<正>一、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必要性脱胎于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现行行政审判方式,实践证明其弊端很多,归结为一点,就是诉讼中诉、辩、审三方。即原告、被告、法院三方责任混淆,法院包揽过多,审判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一)法官庭外活动过多,庭审职能淡化。审判活动主要集中于庭审,但现行行政活动中,往往出现重庭前、轻庭审的倾向。开庭前审判人员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弄清事实,审查核实双方特别是被告提供的证据,查阅、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大量进行调查取证等等,即庭前已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从职权依据、认定的事实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在庭审中,不是通过当庭审查、核实证据来明辨是非,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将,庭审前已确认的事实拿到法  相似文献   

9.
《法学》1991,(4)
目前由于法律尚未规定经济、民事案件审理期限,致使这类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在时间上无限制拖延的情况十分严重。一是立案后迟迟不予开庭。有的拖延一年,甚至几年。二是案件在审理中审判人员随意决定延期审理,下次开庭遥遥无期。有的案件当事人左等右盼,总算盼到了开庭。岂料在庭审进行中审判人员借故宣布休庭,下次开庭时间另行通知,无期限的再次拖延开庭。三是案件庭审结束,定期宣判的,长时间不送达判决书。四是当事人上诉的案件,迟迟得不到二审结果。至于申诉案件的投诉则更是石沉大海、沓无音讯。发回重审的案件也因没有规定审理期限,迟迟不予开庭。  相似文献   

10.
一、直接开庭的依据直接开庭是从近年来的民事审判实践中概括得出的一种审判方式,是指对具备一定条件的民事案件,不先行调解,就依照民事诉讼法的开庭程序直接开庭审理。直接开庭的审判方式有别于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先行调解的审判方式。先行调解的审判方式是指先对当事人进行调解,也叫庭前调解,只有在调解不成而又必须审结案件时,才正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人候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不再移送全部案卷材料和证据,只要求在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入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法院也不再在开庭前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而是强化庭审功能,改过去的纠问式为控辩式的审判方式。法院主要通过控辩双方在庭审中举证、质证来查明事实,核实证据,以确定被告是否有罪。所有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明材料都必须在庭审中进行质证。作为证据主要来源的被告人、证入、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都将在庭审中…  相似文献   

12.
一、片面追求“一步到庭”,缺乏必要的庭前准备 “一步到庭”这种庭审方式又叫直接开庭,即在开庭前,法官只有原告的起诉状和被告的答辩状,其他证据一概由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在庭前不同当事人及代理人接触,不进行任何庭前调查,询问取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提高审判工作的公开性、民主性和高效性。实质上,片面追求“一步到庭”,  相似文献   

13.
引论——直接开庭: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误区(一)实行直接开庭改革的背景80年代后期以来,审判方式改革在中国的司法改革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间出现的种种问题,无疑应是法学理论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只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改革健康良性地发展。对“直接开庭“(或“一步到庭“)的讨论便具有这样的实践意义。回顾中国的审判方式改革历程,其核心或实质是诉讼模式的转变。1982年民诉法(试行)体现了一种强职权主义模式。1991年民事诉讼法(即现行法)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只是对强职权主义的削弱。不属于本质变化,仍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缺陷。一个主要的表现是法官轻视庭审,注重案卷材料,使开庭审理流于形式。《民事诉讼法&gt;第116条对审理前的准备作了这样的规定:“审判人员必须认真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0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但长期以来,一些审判人员习惯于在当事人之间来回奔波,搞背靠背的调查、调解、谈谈劝劝,或者是反复调解无效,经合议庭评议甚至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开庭走走形式。结果是:法官两边劝,当事人冷眼看,上诉加申诉,忙得团团转。而办案效果还往往不理想。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在开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判人员在庭审程序掌握上的主观随意性,导致庭审程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改革某些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已势在必行。一、某些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之弊端1.执法严肃性不够民事审判工作中影响执法严肃性的习惯做法主要有:一、法院包办调查取证,诉讼当事人坐享其成,把那些本应由原、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和费用转嫁给国家,加大了法院审判人员的工作量;二、法官轻视庭审,偏重案卷材料,先入为主,带观点开庭,影响了法官的公正形象。法官不是在法庭上通过举证、质证、辨论来了解案件事实,辨别是非,而是将事先由法官查证的材料拿到法庭上去走形…  相似文献   

16.
修改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所展现的庭审方式客观上需要证人出庭作为配套措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99%的证人不出庭作证, “庭审无证人”几乎是各级法院开庭时的常态,已成为我国审判实践的一大特色。怎样才能改变证人出庭难这一现象,实现我国司法改革公平公正的最终目标,一直是我国司法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审判方式改革在全国法院系统广泛展开,其中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强化庭审功能,要求当庭举证、质证、认证,避免庭审走过场。为此,许多法院推行了“直接到庭”的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审判人员却感到,新的审判方式下当事人质证、辨论无序,没有针对性,庭审时间长,虽然提高了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但却达不到提高审判效率的目的,违反了诉讼经济的原则。针对这一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建立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问题的方便,首先明确庭审及行政案件庭审这两个概念。大凡所涉诉讼案件都要经过案件的起诉、受理、庭审、执行等一系列有序性的诉讼阶段。其间的庭审环节(即开庭审理)是诸多诉讼环节中一个特定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宣判。它与起诉、受理等其他诉讼环节共同构成一完整的诉讼程序。在我国,不同类型的诉讼庭审的含义是不同的。刑事诉讼的庭审,是指审判人员通过开庭的方式,在诉讼人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查核实证据,弄清案情事实,全面听取各方对案件事实和定罪量刑的意见,确定被告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和应否受到刑事  相似文献   

19.
近日,任城区法院召开中心法庭庭长座谈会,对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较普遍地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审判人员仍习惯于庭下反复调查、调解,不敢大胆实行"一步到庭"的方法审理案件,当庭宣判。使得并不复杂的案子复杂化,造成有些案件久拖不决。二是对按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虽有问话笔录,而无开庭笔录,体现不出开庭审理。三是少数审判人员驾驭庭审的能力不高,把握不准双方争执的焦点,整个庭审环节不够分明,甚至无辩论、调解阶段,很难适应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各地法院全面展开了以强化庭审功能为核心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通过加强举证指导工作,落实当事人举证责任,推行直接开庭,引导当事人在庭上举证、质证,法官当庭认证,较好地发挥了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的作用,加快了办案节奏,保证了案件质量。与此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法院内部存在着“审”与“判”相分离的现象,加上长期以来审判人员主观上的依赖心理,案件开庭结束时,一般不能当庭宣判,仍需经过一系列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内部通案”,最终由“长字号”来定案。因而,在直接开庭率大大提高的同时,当庭结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