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信用证的转让主要涉及两个国际惯例:一个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另一个是《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ISP98)。本文先介绍两个惯例对信用证转让的具体规定,再对两个惯例进行比较,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由于法律传统以及对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和独立保函的商业适用与法律性质认识不足,我国在司法实践中不承认国内独立担保的法律效力,不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可以适用于备用信用证,使得国内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的法律适用出现不应有的局面。本文从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流程、法律特征以及国外和国际有关的法律与规则入手,揭示其法律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国内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在我国的法律地位,认为无论从法学理论、国外经验,还是商业实践看,都应承认国内独立保函的法律效力,建议正在起草的独立保函司法解释涵盖备用信用证,并将其标题修改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商法年刊》2006,17(1):450-470
第1条统一惯例的适用范围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即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适用于任何在正文中明确表明按本惯例办理的跟单信用证(包括在其适用范围内的备用信用证)。除非在信用证中明确对其适用予以修改或排除,本统一惯例的条文对有关各方都有约束力。第2条定义就本惯例而言:“通知行”意指应开证行请求通知信用证的银行。“申请人”意指提出开立信用证申请的一方。“银行日”意指银行在其营业地正常营业,按照本惯例行事的行为得以在银行履行的日子。“受益人”意指信用证中受益的一方。“相符交单”意指与信用证中的条款及条件、…  相似文献   

4.
备用信用证法律特征之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备用信用证的本质是银行对受益人承担偿付的直接允诺 ,它具有不可撤销性、独立性、单据性、强制性的特征。备用信用证与银行独立保证和跟单商业信用证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适应国际经贸交易高效率和多样化需求,具有巨大创新功能的银行担保能更有效快捷地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但是,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国际社会对银行担保的涵义和识别标准存在多种见解,对其常见的两种形式见索即付保函和备用信用证之间的关系认识也大相径庭。如今,银行担保在经历了逐步兴起和日益推广的发展历程之后,已在国际经贸交易中被广泛适用。不过,由于不同国家的传统差异和不当索赔风险等影响,国际社会对银行担保的适用态度异彩纷呈,呈现出不承认、部分承认或者全部承认以及或见索即付保函或备用信用证等形态各异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4月,香港A公司作为买方与江苏B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该买卖合同约定A公司在B公司发货后60天内用电汇方式付款,但该项支付必须由A公司用备用信用证担保。合同未约定该备用信用证的具体条款,但约定该备用信用证的启动条件为:受益人在60天已经到期,但又未从A公司的下属工厂收到支付款项时,将通知A公司提供有关供支付用的文件,A公司在收到此项通知后,将有14天时间强迫工厂支付款项给受益人。在14天过去后,受益人将递交一份请求书,要求A公司根据备用信用证的要求予以支付。  相似文献   

7.
备用信用证(Standby Letter of Credit)这一集担保、支付、融资及相关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金融工具,因其用途比较广泛且运作比较灵活,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得以普遍应用。但是由于备用信用证具有的独立抽象性原则也使得行为人更容易实施诈骗行为。在我国,防范备用信用证欺诈风险涉及的有关法律和司法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立法和司法解释的不足,具体程序上的冲突等,需要我们从立法上去思考相关法律依据的完善,司法实践上法官对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8.
远期信用证和备用信用证具有融资功能,不能对骗取信用证并使用的行为一概以信用证诈骗罪予以认定。成立“软条款”信用证诈骗罪的行为不仅需要符合“软条款”的形式要件,主观上还需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此外,还应依据“软条款”与信用证所依据的基础合同是否相符来具体认定犯罪性质。《刑法》第195条第4款的兜底性规定,应予进一步明确化。  相似文献   

9.
信用证在金融、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本文从信用证诈骗罪的特证、表现形式出发,认定信用证诈骗罪,并重点阐述了信用证诈骗罪的刑罪适用及适用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信用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但随着信用证制度的广泛适用,信用证欺诈现象也越演越烈。本文从分析信用证的概念,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入手,理清信用证的种类,最后比较英美法国家的信用证制度,提出我国的信用证欺诈防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2013年英国颁布了诽谤法修正案,其第5条对ISP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立法,以ISP是否对发布的内容有影响或控制为标准,将ISP分为两类,并适用不同的责任构成,将通知即删除原则成文化,同时制定了明确的适用的规则。其总体方向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确保法律与时俱进并且适用;在平衡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基础上,寻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ISP而不是承担责任。英国2013诽谤法使我们从现实合理性方面审视我国网络诽谤立法及ISP现状,据此提出《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3款的修改意见及我国将来的网络诽谤立法或司法适用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否因第三人的网络在线诽谤言论而承担诽谤侵权责任,是各国司法界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英国诽谤法对此做出了规定,英国法院从相关判例中总结出了详细的适用原则。英国的相关规定,对我国侵权责任法36条的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DSU补偿措施作为WTO争端解决机制一项临时的救济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也因其本身的缺陷而日益成为一种“点缀”.它的这些缺陷使得DSU快速解决争端的作用因大打折扣而难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本文试图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践的方法对WTO争端解决杌制下的补偿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有限责任的缺陷及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东有限责任与公司人格独立是法人制度的价值所在,然而有限责任在促进经济发展、吸收股东投资的同时也有无法回避的致命的弱点。从有限责任固有的缺陷着手,结合我国公司人格滥用之现实和国外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分析,应能找出构建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陆诗忠 《行政与法》2006,(12):107-108
学界对非法传销成因的研究相对薄弱。非法传销具有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它与我国的某些文化陋习、我国所处的特殊经济发展阶段、某些特定群体的人性弱点、立法滞后、行政不作为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论赌博罪的完善——法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鸿 《河北法学》2007,25(8):76-79
我国刑法已明确地将赌博作为一种犯罪进行处罚.但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很好地考虑刑罚的效率性和经济性,在赌博犯罪立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漏洞.通过法经济学方法,对赌博犯罪立法的正当性和效率性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赌博犯罪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 spite of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the attitudes of the public and selected groups toward crime and punishment, including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ntermediate sanctions, and intensive probation,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ttitudes of criminal justice workgroups toward intensive supervised probation. Understanding reactions to ISP by criminal justice workgroups is a requisite first step toward overcoming any obstacles or resistance to successfu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This research reports on a survey of criminal justice workgroup attitudes toward ISP in Wyandotte County, Kansas.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中的代位求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国法中代位求偿权的含义及范围 ,保险人的直接诉权 ,被保险人保全代位求偿权的义务 ;指出中国海上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权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建议立法、司法机关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The Co-Reach Workshop on ISP Liability on December 7, 2010 was organised by the Co-Reach IPR in New Media at the Herbert Smith Conference Center in London. The policy-making workshop was co-hosted by Computer Law and Security Review, as part of its aim to position itself at the forefront of policy discussion drawing upon the high quality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to the journal from leading expert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20.
破产法是私法,充分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是其基本立法目的之一。但在破产程序中,债权人的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因而应建立完善的实体性和程序性保护机制,确实加强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应充分贯彻债权人自治原则。我国1986年破产法存在诸多不足,2002年9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虽在此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弥补了一些不足,但仍有尚待完善之处,希望在将来出台统一破产法能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