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嫱  胡沫 《传承》2015,(2):88-89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先入性、误导性、持久性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多方面的特征及形成、发展与人们的首因效应紧密相关。在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时,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舆论先机,定能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仅迅猛,而且其事件的影响度和被关注度已非常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把握与控制能力。因而,研究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以及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策略,对疏导舆情、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军 《传承》2012,(24):86-87
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建立一套有效的防控体系,化解问题,减少消除矛盾,引导网络群体性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逐渐社会化后出现的新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已与现实群体性事件成为可比较的两个概念、现象和模式。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演化规律与干预方式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万军  崔建良 《前沿》2012,(10):81-82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因素。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预防和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郝其宏 《电子政务》2013,(11):29-35
针对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现实群体性事件交织影响、交互发展的态势,使用比较法辨析两者的共同属性和不同之处,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避免认识模糊和对策混乱。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表达、人民内部矛盾等共同属性,在参与主体、引爆方式、动员手段、演化形态、事件后果、处置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其逻辑关系是群体性事件范畴之下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出于表达情感或维护权益的目的,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有关机构施加压力,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当前部分高校未能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导致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高校稳定,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考察高校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干预、处置和追究各阶段着眼,探讨构建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以期有效控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尹慧 《前沿》2011,(23):196-198
现在社会各领域都十分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在查阅国内文献的基础上,就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心理机制及网络群体事件的防范治理等几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分析述评。  相似文献   

9.
目前农村群体性事件呈现发展迅速、规模扩大的趋势。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较 为复杂,应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地位、精简乡镇机构、提高干部素质、保障农民权益、畅通农民言 路、发挥基层公安司法机关作用等多方面积极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的涌现,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阻碍着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深入研究。文章在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词语的褒贬性之后,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客体、行为方式及政府的规制性方面加以考量,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是网民就具有不确定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发表看法、交换意见、集聚思想并需要政府予以规制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刘鹤 《电子政务》2012,(4):64-68
就所谓网络群体事件原初的形态而言,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情,而它现在却面临被妖魔化的情境;网络作为一个民众舆论平台,如果轻率地将其标定为负面的时候,产生的效果或许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为此,本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重新作了定义,并分析了网络舆情事件的诱因和形成,并对如何有的放矢地处置网络舆论事件、力求网络舆论发挥正面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岳璐 《求索》2012,(10):245-24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相似文献   

13.
祝华新 《时事报告》2009,(11):37-39,42,43
目前,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3.38亿,如何做好网络民意的监测与引导,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源于网络、参与主体年轻化、事件发生具有隐匿性、快速性、聚集性、针对性等;社会运行机制失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网民的相互学习模仿、群体利益与文化差异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完善网络立法、用法律规范行为,实施阳光政务、保障公民权力,加强道德建设、共建网络文明,新旧媒体结合、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因网络炒作诱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并呈现出突发性、互动性、扩散性、复杂性以及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广、管控难度大等特点。坚持快速反应、公开透明、客观公正三项原则,建立信息沟通、网络管理、应急联动三项机制,强化法制、技术、教育三项保障,是防范和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办法。  相似文献   

16.
张继东  唐慧玲 《公安研究》2013,(10):11-17,21
纵观发展过程,网络涉警群体性事件大致经历了始发期、发展期、爆发期、平稳期四个阶段,其具有宣传与炒作交织、理性与盲从并存、言论与行动结合、正面与负面兼有等特点,形成原因既有社会问题、网络特点等外在原因,也有公安机关自身问题和应对不力等内在原因。公安机关要科学应对网络涉警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健全涉警舆情监测分析、舆情引导、网下处置和公安队伍教育管理等机制,才能牢牢把握应对工作的主动权,维护和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7.
张林 《湖湘论坛》2012,(2):110-1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加之城市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多,使得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国城市移民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给我国城市基层政治动员风险防范以及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其本质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区域、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因素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利益博弈,其实质是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和协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网络传媒的特性促使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信息成陪地聚焦、发酵、放大、扩散甚而扭曲,并且成为利益诉求者情绪相互感染、发泄的渠道。目前针对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大多比较宏观,以整个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忽视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9.
网络群体性事件风险评估具有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科学配置警力资源等重要价值。网络群体性事件风险的成因主要有环境风险、网民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和网络管理风险等。风险识别包括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安全需要和安全价值识别、外部威胁识别、管理系统脆弱性识别和安全措施漏洞识别。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预警、风险消除、风险降低、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2007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2.53亿人,居世界第一位[1]14.网络正在成为信息传输最重要的渠道和舆论媒介,其影响力日益广泛和深远.与此联系,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信息(包括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乃至谣言等)、网络舆论和舆情、媒体作用等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梳理相关研究,分析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探寻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