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苏关系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因素.建国初期中苏关系的密切以及苏联的援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苏共二十大揭露苏联的错误以及此后中苏关系的恶化促使中国领导人试图探索优于苏联、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但由于没有能够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误读,偏离正确方向."文革"后,中国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  相似文献   

2.
苏联曾经是中国的“老大哥”,但后来中苏关系交恶了。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清醒地认识到:中苏关系不改善,中国将难以得到真正的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才有了——《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7,(7)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苏联一样在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究竟什么原因使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仅仅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是国家利益,还是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亦或是两国领导人的原因?本文试从地缘结构方面来分析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对中国实行战略性包围,试图压服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重要国家,中日开战,势必引起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化。与中日两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除美国、英国外,便是苏联。中日开战必然牵动苏联,波及中苏关系和苏日关系,三国关系的演变又反过来对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试论日抗日战争时期中日苏三国关系的演变》对此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6.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于1919年7月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这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方文献总编室编著的《中国现代史》一书,较详细地叙述了宣言传入中国后的情况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兹将有关部分译出,以供史学界参考。题目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在纷繁复杂的"冷战"历史中,就中苏关系而言,美国无疑是作用力和影响力最大的外部因素.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苏关系走向友好并结盟,而美国在这一时期出台了以分裂中苏关系为目的的"楔子战略".美国的"楔子战略"没能阻止中苏结盟,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是反苏反共,它并未冷静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新中国及中苏关系,且这一战略本身也是自相矛盾、充满悖论的.  相似文献   

8.
60年代末期,美国尼克松政府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出发,决定从亚洲收缩力量,顺应历史的发展,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以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在美苏抗衡中取得主动。此刻,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也需同美国从对抗走向缓和。于是,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中美两国的领导人上演了一幕跨跃时空的历史活剧。周恩来与基辛格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党史文汇》2001,(2):F003-F003
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苏建交后,两国关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处理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确立中苏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89年5月中旬,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其中央总书记双重身份,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因为苏联解体,中(指新中国)苏关系仅存续了42年零86天。在42年里,只有两位苏联国家元首,即伏罗希洛夫和戈尔巴乔夫.各一次正式访问过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了20多年后,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发出警告:要准备打仗 苏联自中苏关系恶化后,开始在中苏边境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不断增派驻军、并接连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出访苏联杨成武受命迎送傅作义遭受责难毛泽东评判是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曾公开宣布自己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都采取了鲜明的热情支持的态度,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中苏建交后,两国关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处理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便在变化了的情况下,重新确立中苏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这种委屈和不满,并非来自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具有留学苏联背景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挤和打击,而是对抗战结束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不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苏联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共态度冷漠。在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毛泽东多次提出访问苏联以就中国革命若干重大问题与苏联商讨,均被其婉拒。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联仍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力促国共和谈。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4.
一部中苏关系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关系,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苏关系史上的最好时期。这期间,苏联方面在中国制定和实施“一五附划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双方在科技、文化、商贸等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研究和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合作。一、“一五”计划的制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制》关于过渡时期转变的理论为依据,同时,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于1952年底…  相似文献   

15.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关系日趋紧张。1960年莫斯科会议召开.中苏双方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而发表了《莫斯科声明》,中苏关系也因此在表面上稍有缓和。1961年,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适时提出到中国部分省份自费旅行的要求,中方为了表示珍视中苏友谊也不便拒绝。  相似文献   

16.
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淑艳 《世纪桥》2004,(4):29-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苏联对华实行“联蒋压共”政策,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并使建国初期的中苏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一、“二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及苏联的对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完全改变了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原先的六大强国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垮,英、法虽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也耗尽元气,唯独美国大获战争之利,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1946年4月6日,杜鲁门上台后宣称要挑起领导世界的责任,美国凭借自己强大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8):94-97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自己设计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服役,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当时世界上许多人大为震惊和不解,他们知道,中苏关系自50年代末就开始恶化,中美之间还未建立外交关系,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可能援助中国制造核潜艇。他们不敢相信,中国人能靠自己的力量造出如此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型的核潜艇。  相似文献   

19.
在中情局影响下,美国政府认定在苏联没有直接介入朝鲜战争意愿的情况下,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一部分,新中国不会大规模出兵朝鲜,从而作出了军事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的决策,逐渐把新中国逼到墙角。为维护国家安全,新中国艰难地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策。中美两国最终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考察美国的判断和决策过程,可以看出,中情局的情报评估并不是美国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对中苏关系的错误认识是美国政府战略误判的根本原因;安全受到威胁是新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进驻中国东北的苏军未与中国政府商议,即以"战利品"名义,擅自拆迁了东北主要的工矿设施,搬运了大批物资财物,国民政府对此进行了多番交涉,但苏联一直坚持"战利品"的说法。1946年2月中国出现反苏运动,苏联在东北的劫掠行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苏联依然拒不归还东北的日资设备,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恢复,也影响了日后中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