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全球恐怖活动呈现网络化、本土化的趋势下,社交媒体以其强大的使用基数、宽松的网络环境为恐怖活动的蔓延提供了温床,成为恐怖组织和个人进行恐怖活动宣传、组织、策划、行动的新型媒介。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强力执法机关,应深刻认识社交媒体对社会管理的冲击,积极探索适应新技术发展需求的社交媒体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获取预警性、行动性情报信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网络监督,将恐怖活动消除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2.
涉疆暴力恐怖活动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恨,通过残害无辜生命,破坏公私财产,制造恐怖气氛和社会剧痛,强度、烈度和“溢出效应”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涉疆暴力恐怖活动呈现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络有市场的特点,反恐工作要从战略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疆内疆外两个范畴,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坚持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保持主动进攻态势,下重手、出重拳,狠狠打击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为治本赢得时间,彻底铲除恐怖主义滋生土壤.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世界各国政治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全球各地各类恐怖势力在疫情期间渐趋活跃,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趁乱发动恐怖袭击并利用与新冠病毒扩散有关的公众恐惧进行煽动暴力、恐吓公众的作案浪潮也已初现端倪。在此期间发动的恐怖袭击及进行的恐怖主义传播,其造成的危害及恐慌效果不容小觑。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恐怖活动的新动向,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应对当前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4.
行为的展示受心理的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研究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是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审讯过程中,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其往往表现出仇视社会、顶、扛、混和顾虑较大等心理特征,分析犯罪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讯对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犯罪线索,防止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或造成更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暴力恐怖活动呈现出活动地域相对集中、作案手段明确、危害后果严重、示范效应增强等特点;一些境内外敌对组织、敌对分子在加紧策划、实施暴力恐怖活动;暴力恐怖活动也有向个体化、政治目的淡化、攻击目标大众化、手段高科技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暴力恐怖活动的危害性,切实增强反暴力恐怖斗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应对暴力恐怖活动的各种机制和基础工作建设,加强反暴力恐怖活动的国际间合作,牢牢把握反暴力恐怖斗争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而由此产生的爆炸、投毒、劫机等恐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威胁;分析了形成这种恐怖活动的原因;提出了具体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欧洲大陆恐怖活动最为猖獗的国家,由于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之公众舆论的一致谴责,警察坚持不懈的努力,恐怖活动的次数已经开始直线下降。如今,为恐怖活动所困扰的意大利不仅在世人面前改  相似文献   

8.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布尔什维克政府推行的外交政策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加之二者在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使得美国社会对俄国新政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一战后不久,在欧洲共产主义革命和美国国内罢工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出现了“红色恐惧”的“恐赤”浪潮。这场红色恐惧不仅表现在美国政府对共产党人的打击上,也反映出美国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恐赤”心理。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心理稳定存在两个维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方式,引发了人们在思想上的反映,使中国社会心理迅速世俗化。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世俗化的社会心理易发生不稳定现象。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发展的文化全球化在中国社会的反应是消费主义日渐扩张和传统意识形态祛魅,使传统意识形态整合、引导社会心理的功能减弱,加剧社会心理不稳定。要促进社会心理稳定,应改革垄断行业,加强劳工组织建设,消除行业与劳资分配不公平。同时应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杜绝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功利化倾向,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示范效应,以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与引导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集群行为)中从众行为的模式类型和表现形式,分析了群体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了集群行为背后寻找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等社会心理动机.分析了网络从众行为(羊群效应)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了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的教育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奥运安保对城市反恐重要目标安全防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针对以色列代表团的恐怖袭击事件以来,防范各种恐怖袭击一直是各奥运会主办城市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恐怖分子之所以瞄准奥运会,主要想借助实施恐怖活动以得到最大的新闻效应和公众心理震撼效果。近几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安全保卫工作。奥运会安全保卫为我国做好城市反恐重要目标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参与的反恐防范工作格局;二是加强防范恐怖犯罪公众教育,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三是建立统一高效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四是明确责任,建章立制,夯实基础;五是制定应对预案,通过演练予以巩固完善;六是强化检查考核,促进防范责任和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12.
浅析当前毒品犯罪与恐怖活动结合的趋势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犯罪与黑社会、恐怖组织有着密切联系,他们相互勾结,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甚至建立武装力量与国家分庭抗礼,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9.11'事件后,国际恐怖组织遭受严厉打击,为了维护生存和运作,开始介入利润巨大的贩毒活动,出现了"毒品恐怖活动"的趋势.恐怖组织与贩毒集团的紧密结合使世界各国执法机构面临的彤势更加严峻.面对"恐毒合流"的趋势,我国应该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禁毒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新观念,调整方略.  相似文献   

13.
关于暴力恐怖犯罪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犯罪学理论和有关的国际文献中,一般把针对国家或社会的暴力恐怖活动统称为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使用暴力的动机和目的是政治性的,目标是反对国家和社会.所以这种犯罪从理论上被列入政治犯罪的范畴.当把恐怖活动放到具体国家的法律范围之内考察时,一切恐怖活动都属于该国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恐怖主义活动对任何一个受侵害的政府和社会来说,实际上就是暴力恐怖犯罪行为.正因为这种犯罪从理论上看是政治犯罪,又由于它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大,所以在实践中却不能按政治犯罪对待,有关国际公约明确地把这种罪行列入可引渡罪,不作为政治犯罪,如不引渡,则必须起诉,反映了国际社会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决心和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浅谈反恐怖活动的刑事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恐怖犯罪的威胁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对恐怖犯罪的惩治。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惩治恐怖活动的刑事立法 ,同时对我国反恐怖活动的刑事立法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恐怖活动的立法意见。  相似文献   

15.
恐怖活动已成为世界一大公害,“9.11”恐怖袭击事件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二战以来,恐怖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恐怖活动除了予以坚决打击外,更应注重事前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应急决策情境下,从人们心理的相对剥夺感、群体挫折感、趋同行为及越轨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和理论的深层次分析,论证了人们对公众安全的愿望是最为强烈的,影响社会心理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情感层面的安全关切。  相似文献   

17.
任何传播效果的达成都不能忽视对受众心理的研究,要想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政府传播主体必须了解受众的社会心理,针对其可能产生的如逆反效应、从众效应、威信效应、首应效应和晕轮效应等心理效应采取不同的舆论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恐怖活动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相比,在犯罪目的、犯罪对象、犯罪手段上均有其特殊性。普通刑事案件的侦查,以案件成功侦破为终结,而恐怖活动一旦实施,恐怖效应即已产生,有效防范制止恐怖活动犯罪必须将恐怖活动摧毁在行动之前,这也对涉恐案件侦查提出了特殊要求。为确保侦查机关依法侦查,在反恐怖法中有必要从时间节点、侦查手段、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工作体系等方面构建专门的反恐侦查体系。  相似文献   

19.
恐怖活动已成为世界一大公害,“9.11”恐怖袭击事件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二战以来,恐怖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恐怖活动除了予以坚决打击外,更应注重事前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0.
信访工作中把握好"社会人"的"社会心理效应",坦诚相待培植信任,遏渐防萌重视源头,责有攸归明确主体,有的放矢破解难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和改进社会转型期的信访工作,对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