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信服和敬畏,是内心的价值追求与法律价值取向的一种心灵相契。然而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强调规则之治,法律至上,但是老百姓有了纠纷更多的是选择"上访",逃避法律,即使选择了法律,也有人会感到困惑,没有得到他们所讨要的"那个说法"。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整体性失落,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鉴于此,需要为法律信仰的培育创造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中国的法律强制性浓重而法律信仰却呈现缺失状态,然而两者对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中国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关系,并揭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在,虽然已进入“五五”普法时期,但多年的普法活动一直侧重于法律条文的普及。在继续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法律信仰的培育应是今后普法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论现阶段国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一个不言而喻的要件就是确立国民对法治这种治国方略的信任感;而法律能否成为信仰,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敬重和认同,则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法律信仰是无形的,但却是在真实地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支撑点。无数事实证明了,当前公民对于法律的功能缺乏足够的信任,是我们实现法治目标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因而,如何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中国推行法治所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一 国民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体验,是对法的社会功用的一种心悦诚服的…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我们对法律了解得越透彻,对法律就越发不满意,尤其是对我们中国的法律。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通过神化的法律获得民众的敬仰呢?现实摆在你我面前,法律何以信仰?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这一命题是国内学者对伯尔曼教授本义的误解。我国建立法治的途径不能依赖法律信仰,中国法制化建设的关键是树立法律信念、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倡导“法律信仰”会使国家法律丧失不断改革、完善和进步的可能与动力,从理论上把中国法治建设引入误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方略在当代中国实践中遇到了实效方面的阻力,法学界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法治精神层面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命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学界争议。本文在析法律信仰过程中,指出法律与宗教所产生的共同生活基础、相互追求正义的诉求以及其对于人类理性和情感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国信仰法律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对中国法学携手其他学科,用宽广的胸怀拓宽研究领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张毅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202-202,204
本文着重分析了造成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原因,通过对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现状的反思,指出法律信仰教育是法律基础课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1.
公安院校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法律信仰的精神品质。法律信仰应当具有法律至上、现代法治权力、正确的权利义务、法律程序化等理念。法律信仰的培植要根据学生心理形成机制从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理想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法治作为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奠定在坚实的根基之上,法治的发展之所以未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基础的薄弱.在中国现阶段,政治民主化和法律信仰作为法治的硬件和软件对于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孔旻 《工会论坛》2007,13(4):132-133
历史上法律信仰传统的缺位加上现实中法律自身及其实施中的缺陷,导致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匮乏。法律信仰的形成条件应是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良法和良治的结合体,应以政府行为的法治化促生良法和良治,从而达至主体对法律的信仰而不只是被动地服从。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16.
法律得以被信仰并不必然存在逻辑上的支持,西方式法律信仰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下自发形成的。中国语境的法治建设不能简单地期待于西方式法律信仰,而要立足于本民族实际,探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把法律信仰作为其内心理念的基础。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我国公民还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从法律信仰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的阐述法律信仰的来源以及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并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论述。希望本文就法律信仰有关方面论述能为法律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上海的"钓鱼执法"案件引发了众多思考与探讨,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发现,完美执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执法者和"黑车"司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黑车"司机对违法行为拥有完全信息,执法者则属于信息劣势方。执法机关为了降低发现违法行为的信息费用,通过"钓鱼执法"这种引诱方式执法,同时通过"有奖举报"制度向第三方信息优势者购买信息。从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降低执法行为的信息费用将是破解"钓鱼执法"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是现代中国人的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法律信仰方面,学术界已有所涉及,先后出版了山东大学法学院谢晖教授的著作和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主编的书籍,但这两项成果仅限于话语方面的研究,比较抽象,应从法律实际运作之层面切入,通过古今中外民众法律生活的实例,来诠释法律信仰的内涵、本质,功能以及它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生命力来自于公众对法律的真诚信仰。法律应当反映公众普遍的情感、观念意识;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一定的相似性,从中人们能够获得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