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乔治·桑颇具名气,然而针对她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见,绝大多数是介绍文字,在此,笔者仍想做点基础工作,从法国整体文学为视点,取乔治·桑鲜为人知文学轶事与生活小事,回答一个问题:乔治·桑奇在何处?首先,从名字说起。孔子大讲正名,福科也津津东道于名与物的关联,可见,名与实具有某种值得关注的映合关系。乔治·桑,原名AuroreDupin,此外还有两个prénom,Amantine,Lucile.创作伊始,用本名。1830年遇见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家JulesSandeau,合作发表了RoseetBlancne,随后,借用Sandeau之首音Sand,取了笔名GeorgesSand,籍此乔治·桑发表小说…  相似文献   

2.
亦农 《德国研究》2002,17(2):63-66
本文着重介绍了当代德国著名作家克里斯朵夫·海因及其代表小说《陌生的朋友》 ,并记述了克氏对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4.
董艳丽 《法国研究》2004,(1):220-225
《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是法国著名作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于193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一问世,就在文坛激起了千层浪。荣获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虽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先生的《茫茫黑夜漫游》最终没能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事实上广大的读者早就已经把这个奖项颁给了他。  相似文献   

5.
约翰·伯奇协会(John Birch Society,以下简称协会)是战后美国出现的一个极右组织。麦卡锡主义遭谴责后冷战格局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国内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权利法案》提供的保护以及美国国内存在的区域纷争,为协会的建立和存续提供了条件。与麦卡锡主义一样,协会也主张“共产主义阴谋论”,但在表述方法和所包含的内容方面又较麦卡锡主义灵活而丰富。作为一个组织,协会实行严格的集权制管理,通过发行刊物和公报、建立委员会、寄发邮件和游行示威等方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它的极右言行对战后美国保守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协会对“共产主义阴谋论”的泛化和它对美国政界人物的指责,使它逐步失去了保守主义运动主流派的支持,沦为边缘右派。  相似文献   

6.
文章考察了“9·1 1”事件后德国在全球反恐运动中的立场、角色和主要表现 ,分析了德国反恐怖主义政策的特点、缘由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国际影响。文章认为 ,德国的特殊历史和它在国际体系中尤其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在后“ 9·1 1”时代的反恐怖主义运动中分外引人注目 ,它的各项反恐怖主义措施和行动必将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反恐运动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强调 ,德国在反恐运动中折射出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为我们认识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变迁提供了参照 ,值得进一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7.
张中 《法国研究》2011,(4):1-11
福柯曾经一度十分迷恋文学,并且也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可以说,文学曾经给予福柯极为深刻的启发。尤其是,福柯从巴塔耶、布朗肖那里发现了“异质”、“越界”和“外界”经验;而这些正是福柯一直孜孜以求的,关于“外部”的思想和体验。因为渴望自由,福柯通过文学和语言的“越界”,希望真正达到思想的自由空间。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后,福柯基本不再直接谈论文学;他转而谈论“话语”。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种话语空间;它直接就是话语操作和实践。同时,福柯进一步认为,作为虚构的文学在本质上和真实的思考是趋同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就是自由,就是反抗,就是“反记忆”。  相似文献   

8.
刘文立 《法国研究》2002,(2):135-146
法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 (Tocqueville,1 80 5-1 859)在中国知识界数十年来享有盛名 ,近年间尤其如此。托氏一生著述颇丰 ,备受推崇的有三部。世界各国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前后 ,其中的两部《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 ,1 987)和《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 ;商务印书馆 ,1 992 )的中文版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刊行 ,促使人们对他的兴趣和研究升温。现在献给汉语读者的是第三部 ,即《托克维尔回忆录》 (周炽湛曾晓阳译杨令飞校 )。此书系作者淡出政坛之后当作“消遣”而撰写的文字 ,他…  相似文献   

9.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保尔·克洛代尔(Paul Claudel,1868-1955)是现代法国文坛上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法国人所知的中国几乎全都来自传教士的书,而从克洛代尔之后,才有典型意义上的文人作家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形式反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所触所感。可以说,“正是从克洛代尔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法国文学中”。①克洛代尔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戏剧的后期代表人物,同时还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外交家,1889年被法国外交部录用,并于1895年踏上中华大地。他曾经前后三次在华居留,时间长达十五年,曾经在上海、福州、汉口、北京、…  相似文献   

10.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1,16(3):65-69
德国文坛元老汉斯·迈耶2001年5月19日与世长辞,终年94岁.汉斯·迈耶参与了20世纪德国文学的几乎所有重大历程,并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学术研究在德国乃至欧美文学界享有盛誉.迈耶是犹太人、文学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马克思主义者、德国语言文学家、教授、作家、善于论战的辩手和乐于交谈的伙伴.他曲折而又辉煌的一生也是德国当代历史的写照.笔者谨以本文深切悼念这位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11.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王琼 《法国研究》2002,(2):108-1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因此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 ,学习外语不能仅仅只掌握语法 ,记单词 ,讲一口较为流利的外语 ,还必须学习和了解其文化 ;从外语教学角度来看 ,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教授文化 ,因为外语教学和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 ,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 ,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特点的社会文化背景。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授和传播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没有文化便没有语言 ,没…  相似文献   

13.
继 1 92 9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造成了惨景空前的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这场浩劫使法国遭受重创 ,牺牲人口近 6 0万 ,由此造成的心理创伤久久难以平复 ,引发的社会问题亦日趋尖锐 ,严酷的现实促使中小知识分子追求进步与自由。存在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法国得以复兴 ,并最终发展成为当时西方世界十分时髦的哲学流派。由于存在主义作家不愿意也不可能向身陷困境的人们提供积极的答案 ,而仅是满足于提出问题 ,其“介入”便受到两方面的攻讦 :一方面 ,坚持传统理念的理论家及代表右派的大资产阶级谴责以萨特为代…  相似文献   

14.
蒲志鸿 《法国研究》2001,(2):99-107
法国礼仪是西方礼仪的重要代表,十七和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高雅礼仪的中心".法国礼仪在历史上经历过波澜起伏.骑士文化,文艺复兴,沙龙文化,法国大革命等,无一不与礼仪的变革有关.今天,传统的礼仪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它仍然以新的精神和形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非意愿回忆”是《追忆似水年华》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事件”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从德勒兹的理论出发对《追忆似水年华》进行“德勒兹式”的重新阐释,将“非意愿回忆”理解为生成性的“事件”,从感觉与时间这两个角度来试图说明非意愿回忆是如何可能的。那么我们将看到:一方面,对感觉的把握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是深入到其潜在的可能性维度——组成感觉的情感与觉知这两个方面也由此突破日常现实中的感情和知觉,使得在记忆中生成的诸多形象得以摆脱静态的具象化思维的桎梏,通过一种未确定的、暂时性的身体状态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记忆的重现给了我们理解时间的另一种可能的契机,区别于日常生活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的依次进场,非意愿意义发生的瞬间意味着过去与未来的同时持存。追忆在实质上并不是退回到过去,而是朝着未来向度的创造和生成。  相似文献   

16.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17.
重大事件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从城市诞生开始,火山、地震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中世纪以来,塞纳河洪灾问题不仅一直困扰着无数巴黎人,还对巴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是在当时并未得到国家或者是塞纳省该有的重视。直到1910年塞纳河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给巴黎造成巨大的破坏后,巴黎当局才开始对塞纳河洪灾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市民也开始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塞纳河。此外,洪灾后除了对城市进行善后处理外,巴黎市政当局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塞纳河的治理,并对原有的部分市政设施进行了改进。由此可见,1910年爆发的特大洪灾引发了法国政府对城市灾害的重视以及洪水事件对巴黎市政建设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伏尔泰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反对基督教,主张自然神论,提倡宗教宽容以及贬低犹太教这四个方面。通过伏尔泰对宗教的四重认识,我们既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也认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张微 《法国研究》2003,(1):69-77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马克·波斯特曾经指出 :“波德里亚和哈贝马斯的近作都有一种优先考虑符号交换而非劳动的倾向。两人都把批判理论的范围扩展到能够涵盖语言现象……。表意方式变得与生产方式一样处于批判理论的中心位置。……与哈贝马斯相比 ,波德里亚描述的符号交换理论暗含着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这一新的表意方式并不依赖一个新型主体观念或者对理性的一种新认识。相反 ,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交流结构。在这种结构中 ,能指将会在交换过程中直接生成 ,并与所指的指涉对象紧密相连。”①这表明 ,在波德里亚看来 ,符号交换较之于社会生产方式无…  相似文献   

20.
《俾斯麦之梦》是兰波的作品,一直到2008年5月才出版。文章登载于期刊Agone第38-39期上,收录在七星丛书的新版《兰波全集》里,该全集由André Guyaux主编,于2009年2月问世。《俾斯麦之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发现,值得向中国读者推介。兰波在文章里以寓言的形式嘲弄了醉心于战功的俾斯麦,作者表达了推翻旧制度的渴望。作品的发现过程,以及专家对其真实性的鉴定也是饶有趣味的轶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