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和主办的“社会发展辩证法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会,于2003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会议围绕社会发展辩证法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一、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于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政治学界一直忽略了对休谟政治哲学的研讨,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缺憾。作者通过评价休谟对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核心概念———“理性”所蕴含的逻辑混乱的分析,以及他何以用“功利”取代“理性”作为政治服从的基础,分析了休谟政治哲学在整个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12)
建构主义是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说,将建构主义和语言符号学方法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域,从哲学和文化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建构主义有反思国际关系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取向,提出观念和文化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变量,把建构主义方法引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分析了国际关系得以建构的层次、作用与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这一学说的哲学基础、主要观点进行深入评析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一词源于希腊文.dialego原来的含义是进行谈话、论战。古代哲学家辩论的时候,把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叫辩证法。后来,这个词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在哲学里,有时是指正确说明一切真实存在的科学,有时是指关于或然意见的科学,有时是指逻辑,事物发展的规律。黑格尔率先用这个词指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在已成为辩证法一词的通常涵义。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说,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据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学说不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与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并不充分,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根基。探讨其理论逻辑建构、科学性、现实意义,可以为认识国际关系与国际交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外交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形而上学视野的主客辩证法夸大意义逻辑功能,神秘化由意义逻辑衍生的同一性,从而导致对马克思辩证法本质的理解只能围绕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展开——主客批判逻辑。后现代性哲学视野中的否定辩证法认为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非同一性意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是对同质性思维予以批判的同质否定逻辑。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哲学对马克思辩证法本质理解的最大困境都是根源于意义逻辑,前者把意义逻辑置于天国思维,后者遮蔽意义逻辑。因此,应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性哲学的视野,在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中重新审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在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中,马克思辩证法本质应被理解为尘世和谐逻辑,即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都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结  相似文献   

8.
王国旗  王雪 《学理论》2011,(23):19-20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理论,它们代表着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对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对国际现象的认识。分析这三种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范式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9.
户晓坤 《理论探讨》2023,(1):132-139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时代任务规定的,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南,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寻求能动的革命主体,构成了列宁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动力。通过透视《资本论》逻辑结构与改造“概念辩证法以及它的唯物主义根源”,列宁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以科学的历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性矛盾及其向对立面的转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与思想动员。无产阶级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改变20世纪历史大变局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在不断打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统一性的历史趋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0)
传统跨界民族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与分析框架,但是缺少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采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将跨界民族问题产生的动力机制综合到物质、观念与制度的分析框架中,并将问题产生机制纳入国际关系中的社会、国家与国际体系层次中,丰富跨界民族研究内容,并建立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跨界民族问题的分析框架与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知识论外表背后隐藏的是对于生命自由的存在论关切。作为推动概念之间过渡关系的"否定性"既是黑格尔思辨逻辑的灵魂,也是透视黑格尔辩证法存在论意蕴的核心概念。外在否定性与内在否定性的根本差别表明,真实阐发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需要引入生命的解释原则。生命原则及其所蕴含的内在超越性是澄明黑格尔辩证法作为自由逻辑的基本视角,在这一视角下,黑格尔辩证法冰冷的概念形态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存在论意蕴,其理论形态也随之焕化为表征人类自由何以可能的伦理逻辑。  相似文献   

12.
如果仅把辩证法理解为一种通过内部矛盾斗争来发现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那么研究"颠倒"问题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性。内容是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简单地把辩证法从思辨哲学中抽出来就破坏了黑格尔哲学的一致性。既然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的真正规律,就不能简单地认为他用辩证法的逻辑推出了完全错误的内容。应该回到黑格尔哲学理论本身,发现其作为哲学前提的"自我意识"的思辨本性。马克思的真正意图就在于消解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元价值,在现实的解放的意义上重新确立黑格尔的自由哲学。  相似文献   

13.
仰海峰 《理论视野》2009,(11):41-43
本文梳理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转变中三条线索:一是以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为标志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变;一是从后结构主义出发对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解读;一是通过反思消费社会与电子媒介而实现的理论转变。这种理论逻辑的区分,以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格局。  相似文献   

14.
"实践判断的逻辑"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而就这个概念本身来说,不应局限于分析逻辑的角度去评判,而应该在实践哲学的视域下来考察它所蕴含的实践关怀及其理论旨趣。从这个角度来看,杜威的逻辑理论所关注的并不是纯粹理性空间中绝对的概念构架,而是在实践空间中,生成性的判断条件与境遇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之间的张力。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新的逻辑形式,不如说是"实践智慧"延伸到现代境遇下的一种新形态。而其内在的旨向是要打破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理性概念运行的封闭性、概念性思维方式的独断,进而探究理智在实践境遇下的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入手点,反思当前西方学界分析哲学传统和实践哲学传统之争。  相似文献   

15.
1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辩证法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科学”。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意义。因为,首先,当代新兴的综合性的科学有许多,包括横断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等等。上述看法,实际上是会使人把社会主义辩证法看成同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等一样的具体科学,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其次,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综合性,都是对具体科学材料的总结和概括,都是具有高度抽象特征的理论思维的结晶。但是,并非任何综合性的科学都是哲学。所以,给社会主义辩证法加上“综合性”特征是不必要的。确切地说,按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性质,  相似文献   

16.
“回到马克思”,从学理上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一种是对哲学观念与范畴的“历史学”式解释 ,这就是解释、丰富或者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及其连续的形成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对哲学话语结构的“考古学”式解构 ,也就是一个透视、廓清或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生成的“无意识”结构 /谱系及其转换的过程。张一兵同志的近著《回到马克思》可谓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开拓之作。本文认为 ,张一兵在彻底解构“西马”人本主义解释模式基础上重释马克思的历史主体与历史辩证法概念方面 ,在发现马克思第三种哲学话语上是有着突破性贡献的。但是 ,张一兵对他所发现的马克思“社会历史现象学”的理论视野及其中的历史主体的界定仍然欠缺明晰性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一个年轻的母亲在公园里指着一丛植物对她蹒跚学步的孩子说:“这是什么?这是花,多好看的花!”孩子咿呀学语:“这是花,多好看的花!”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生活场景。然而,这里面有哲学,严格地说,有一个哲学的提问和回答。说到哲学,一般识字的中国人就会头痛。从中学开始,他们就被哲学的枯燥概念和抽象论证、推理的方式弄得苦恼不堪。什么“唯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关于这些概念不知背了多少遍的定义,但却难以有真正的体  相似文献   

18.
谢华 《理论探索》2005,(2):38-41
哲学是引导各门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从哲学主要倾向上看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发展。分析这一过程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9.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命题的基本原则及理论贡献浅析赵伯飞舒智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的哲学根据和逻辑规定,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这一逻辑规定生发出来的。本文拟对这一美学命题的基本原则及理论贡献作一粗浅的分析。第一,...  相似文献   

20.
徐瑶 《学理论》2013,(18):5-6
罗伯特·杰维斯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首先简单介绍了《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扫描了该书有关国际政治中认知心理研究的成果,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方法具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