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决贯彻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最大多数的阶级路线实现农业合作化和农村人民公社化是农村经济战线上的大革命,充满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农村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组织阶级队伍,解决依靠谁、团结  相似文献   

2.
当阶级还没有消灭的时候,就有阶级斗争;不同的阶级对于同样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不能离开阶级分析方法,这是一条真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是我们党在农村工作中一贯坚持的阶级路线。贫农、下中农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他们革命最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研究1956至1966年的“阶级斗争”问题已逐步走向深入时,对于它的伴随物——党在这一阶段的“农村阶级路线”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导致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同时也强化了“农村中的阶级路线”。尽管这条路线只限于农村,但不可小视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尤其应当认真清理它在农村阶级阵线问题上造成的混乱。 “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根据革命的性质和主要任务,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区分敌、友、我的关系,从而规定在农村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基本路线。它是实现党在各个革命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经常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贫、下中农组织的作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中阶级路线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是,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依靠贫农和下中农是有具体内容的,它不仅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制的若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关于农村合作制的理论,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萌发,在50年代前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1955年"五月变化"以前,毛泽东否定了经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动摇乃至消灭私有制,但又坚持保护农民互助合作和发展个体经济的"两个积极性",提出农业合作化应包含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两部分;"五月变化"以后,他要求进一步加快合作化,提出"大发展"方针,开展反"右倾",强调以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理论指导合作化运动。  相似文献   

6.
1955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一步深入之时,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福安县发生“中农社”和“贫农社”的教训》一文, 亲自加了500多字的按语。他认为“我们对于福建省福安县贫农领导的合作社和中农领导的合作社对于社会主义事业表示不同的态度这样一种情况,不应当看作是个别的现象,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从而把这个典型推广到全国。因此,福安县楼乡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格外引人注目。今天,总结研究其发生的特点和经验教训,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致以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为界,张闻天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5—1948),调查的立足点在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此,张闻天进行了土地改革调查,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进行了知识分子调查,确立了团结教育知识分子的方针;进行了阶级调查,纠正了土改运动中的偏差,坚持了依靠贫雇农、紧密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第二个时期(1948—1950),调查主要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进行,内容包括城市工商业调查、农业合作化调查和经济调查等。通过这些调查,张闻天揭示了东北经济成分的构成,提出了东北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张闻天的东北调查还以新鲜的经验,丰富了党的调查研究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8.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阶级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论证这一选择的合理性时,在阶级关系的论证上存在着明显不足。其原因在于对土地改革后农民自发势力发展方向的认知错误,造成了对农村两极分化状况的误判,并导致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阶级政策的应用失当。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当前党在农村实行的政策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有所不同,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议论,一些人对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产生了怀疑,认为农村推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看法。我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不是对农业合作化的否定,而是农业合作化的完善和发展。 一、从总体上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合作化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和基本国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全国胜利。建国以后,我党又从农业合作化入手,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团结和人民民主专政的不断加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工农联盟应如何巩固和发展,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55年,是中国农村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的一年。作为首都郊区的北京农村,由于各种原因,农业合作化高潮比全国要早些。1954年12月,人社农户由前一年的8%增加到47%。在7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出现了百户以上的大社176个,其中300户以上的有15个,特别是出现了300多个土地不分红的高级农业社。农民在土地改革分到土地后不久,一下子又遇到取消土地分红这样极大的变化,感到突然,特别是在中农和劳动力少的农户中震动更大,社会上议论纷纷,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消极现象,还有些乡村干部处在盲目乐观中。这样重大的新情况,1954年12月底才…  相似文献   

12.
湘鄂赣苏区的土地革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共耕制、分耕制甚至集体农场的尝试,到"耕者有其田"原则的平分土地政策的演变。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湘鄂赣苏区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贫农雇农中农群众,探索科学和公平的分配方法,通过坚决的反富农斗争,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使土地革命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郭心钢 《党的文献》2019,(1):123-127
学界有观点认为,"下中农"概念最早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或产生于农业合作化时期。通过文献考辨,笔者发现,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下中农"名称就已经出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下中农"一词还只是零星可见,40年代中后期频繁出现,50年代中期以后则更加普遍,并逐渐形成"贫下中农"这一专有名词。中共在不同时期对农村阶级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调整,是不同历史情境下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论建国后我国农业的发展道路和农村改革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经历过许多重大的变革,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农村改革。对于土地改革,经过历史的检验,认识上没有什么分歧。而对于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人们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一段变革和近13年农村改革的关系,说法也不一。这是关系党在建国后的历史的一个重大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就教于对党史有研究特别是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同志。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我国农业合作化理论的奠基人,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拓者,他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毛泽东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思想,总的来讲是正确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证作用。但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由于脱离实际,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今天,研究毛泽东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思想,不仅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风雨兼程50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农村巨变、农业辉煌的直接动力是农村生产力的伟大解放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农民的伟大解放: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农民的第一次解放;1978年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获得第二次解放;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17.
席富群 《党史纵览》2003,(10):14-16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富农占农村人口的5%左右,主要通过雇佣劳动和放高利贷对农民进行剥削,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富农在反帝斗争中可能是参加的一份力量,在反封建斗争中可能保持中立。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待富农的政策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一致的。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党关于城市民族  相似文献   

18.
由于1954年的粮食统购中购了过头粮,加之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存在某些强迫命令现象,导致1955年春部分农村形势一度颇为紧张。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粮食"三定"到乡和"三定"到户的政策。粮食"三定"政策的贯彻,稳定了农民情绪,缓和了农村紧张形势,同时也使农村统购统销制度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共在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实行的,也是抗战期间中共调整各抗日根据地农村土地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由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晋察冀根据地的地权及阶级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战前的特征。地权方面,土地由战前日趋集中的态势逐渐发展为战后的日趋分散;阶级结构方面,较富裕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贫穷的人以及最接近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上升。或者说中国的阶级结构经历了一个“中农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今日南王庄     
同志,你还记得南王庄吗?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说:“河北省有一个很小的合作社,只有六户,三户老中农坚决不想再干下去,结果让他们走了;三户贫农则表示无论如何要继续干下去,结果他们留下,社的组织也保存了。其实这三户贫农所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