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德春 《学理论》2010,(18):275-276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逐渐认识到个体生命体验在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物理作为学校教学中的自然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重任,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物理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特征:亲历性,整体性,弥散性,缄默性。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是由物理学科特点决定的,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然,是拓展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能力的策略:创设生活情景——从书本知识到生活世界;实施操作探究——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重组教学内容——从教知识点到教结构。  相似文献   

2.
戴恩湘 《学理论》2010,(13):252-254
高校的有序运行,离不开道德的导向性、调节性、激励性和辩护性等价值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在道德管理、师德建设、学生德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阻碍了和谐高校的构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增强管理中的道德性,实践以德治校的和谐校园理念;强化师德意识,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营造健康活泼和谐的道德校园。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相互交织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道德价值评价十分复杂,传统的抽象说教、照本宣科式的道德教育工作收效甚微.为走出今天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从道德教育之本源出发提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认为道德教育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注重体验与实践,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进而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2)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MOOC本土化视野下的课程定位策略以及内容、交互、情感三个关键体验要素在MOOC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价值和运用方法,讨论其对MOOC学习者的影响,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的策略如下:基于用户研究的内容设计;立足用户需求的交互设计;满足用户心理的情感设计。  相似文献   

5.
张英 《学理论》2011,(2):226-228
探讨道德教育实现知行统一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澄清道德理论是非,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内心道德体验,内化道德信念,提高道德践行能力,达到增强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长沙市岳麓区地处湖南长沙湘江西岸,传承千年湖湘文脉,集聚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有在校大学生30余万名。岳麓区充分依托区域内的德育资源和高校智力优势,着眼"美丽人生·美德先行"主题,联合驻区高校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打造德育实践新载体,助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因势利导,美德先行助力青年坚定人生方向区校双方以共建道德高地为  相似文献   

7.
田杨 《学理论》2013,(20):54-55
当代中国存在着两性道德的不和谐现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两性和谐道德文化的措施:发展生产力,促进两性道德文化的和谐;破除"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性别观念,确立平等的道德标准;解放男性,建构两性和谐的道德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意义重大,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整个和谐问题的探讨,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国内外的和谐化进程。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以实现内圣外王的政治抱负为旨归,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由于缺乏民主法治这一核心的和谐要素,使得中国历史上虽有和谐之名却无和谐之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坚持民主法治建设,体现与传统和谐观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又能从边缘角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很多的思想养料,主要有实施以民为本的仁政这一世俗诉求,发动制止暴政的革命这一正义措施,鼓励选贤任能的竞争这一活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的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状态,应该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要弘扬互利主义精神,塑造"互利性"人格;加强社会规则建设,培育道德理性;彰显和促进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1.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大学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德育回归生活是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生活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德育要走向生活,实现生活化,追求美好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生命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盲区和薄弱点。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价值。加强生命道德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3.
吴俊文  周义 《学理论》2012,(10):264-266
随着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日益成为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存在着自己的特性,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着生活园区管理队伍混乱、环境设施缺乏、服务不到位、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结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对加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工作作些粗浅的探讨,对德育工作的实现途径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面向生态文明,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关爱自然的精神理念,树立权力生态道德观。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推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从权力价值观、权力道德机制和权力道德领域等方面促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模式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清官的“吏德”,是中国特定文化塑造出来的一种廉政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官“吏德”,主要留存于哲人、明君、贤相、清官的警策语录中,内容比较宽泛,主要有四点:一是清正廉明的勤勉;二是知耻好洁的慎独;三是民胞物与的仁恤;四是正道直行的坚守。学习与继承古代清官的“吏德”,能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道德素养,改善执政环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频发的道德冷漠事件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传统礼教的自我消解催生了重视潜规则的关系社会与关系思维,在“孝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伦理道德看重血缘宗亲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关系思维,形成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私人关系并按远近内外区别对待的传统“熟人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熟人社会已不复存在,但重视关系、背景的思维方式仍根深蒂固,并成为走向道德冷漠的主要根源。只有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才能超越关系思维还道德以本来面目,才有道德重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7.
卜慧芬 《学理论》2009,(5):21-23
“慎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具有很强的道德主体规定性。“慎独”并非人人皆能做到,只有具有独立的道德意识、积极的自律精神和完整的道德人格。并能始终践行审慎的道德行为的人才能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成为一位“能‘慎独’者”。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应对休闲文化的影响力给予充分观照。德育目的的调适应与学生休闲生活的展开相统一。德育模式的改变应注重在休闲生活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德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充分发挥休闲文化的整合器功能。德育学科的发展应尽早形成新的分支——咻闲德育学。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Ronald Dworkin’s first objection against what he calls external moral skepticism, the view that denies truth-value to moral judgments. According to that objection, an external skeptic denies that substantive moral judgments can be tru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objection goes, what follows from the skeptical view is that all actions are morally permissible, which is in itself a substantive moral judgment. We call this ‘the self-defeating argument.’ We argue that the objection’s success depends on how we interpret the idea of moral permission, an issue Dworkin does not clearly resolve. Against his objection, we advance two different arguments. First, once we learn what role the idea of moral permission plays in morality, we can see that any plausible view of some agent’s moral permission must acknowledge its complex character, a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moral permission must have some impact on the balance of moral reasons for other agents. On this understanding, it is false that it follows solely from external skepticism that everything is permissible. Second, we argue that even if permissions have a simple character, not a complex one, they are plausible only when framed within a moral constell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o understood, it is, again, false that it follows from external skepticism that everything is permissible.  相似文献   

20.
张秀  潘勇 《学理论》2010,(6):163-165
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