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才用人     
人才是创业之本。治国安邦,成就事业,都离不开人才。选才用人是全党的大事,是各级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之一。邓小平同志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一、人才的发现和识别历史的经验证明,发现、识别人才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及时发现、识别那些初露锋芒、创造潜力极大的人才就更困难。作为领导者,如果没有求贤若渴的精神和识才之慧眼,即使人才在你眼前,也会错过。三国时期魏国的思想家刘劭指出:“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  相似文献   

2.
陈又贝 《党课》2007,(12):64-66
善于选才用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毛泽东曾经把领导者的职责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能否合理地选拔干部,做到人尽其才,是提高领导工作职能,实现领导目标的关键。那么,领导干部如何选才用才呢?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企业领导者如何选 才用人,是关系到企业生存 发展和兴衰成败的一个重 要课题。本文结合实践谈一 点粗浅见解。 一、选才用人在企业领 导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选才用人是现代企业 管理的核心。人才是企业最 宝贵的资源。在科学技术迅 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人 才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企 业的兴衰成败。对于现代市 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人们 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表面 上是产品与技术的竞争,其 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本。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企…  相似文献   

4.
《新湘评论》2011,(7):50-54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一位是饱经忧患的中共领导人,一位是写720多年社评的政论家,两人坦诚地交谈,话题广泛而不乏尖锐。邓小平问:现在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有多少种?查良镛列举了多种,但仍难以说全。邓小平说:总有100多种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11,(7):50-54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一位是饱经忧患的中共领导人,一位是写720多年社评的政论家,两人坦诚地交谈,话题广泛而不乏尖锐。邓小平问:现在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有多少种?查良镛列举了多种,但仍难以说全。邓小平说:总有100多种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福建党史月刊》2009,(8X):52-52
<正>1949年8月17日,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建国民党政府省会城市福州,标志着旧政权的覆灭,共产党走上治理福建的舞台。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东局开始着手接管和经营福建的干部准备。6月19日,中共中央根据中央华东局的请示意见,批准以张鼎丞、曾镜冰、叶飞、韦国清、方毅、梁国斌、伍洪祥、刘培善、范式人、冷楚、陈辛仁、黄国璋12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13,(4):53-61
<正>如今,随着吉林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的召开,吉林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幕已经拉起,但要完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三个翻一番"目标,还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思想观念要进一步解放当前,全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治理环境、优化服务,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讨论已经全面展开,通过开展大讨论,要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清我省所处的阶段性省情特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  相似文献   

8.
世间生灵。无不珍爱生命。然而,一旦失去自己生命的高度。势必将要失去生命。寓言故事《生命高度》说,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里,饿慌神了的老鼠大喜过望。一通饱吃之后便倒头大睡。再无觅食之忧。不知不觉。饱食终日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底了,才意识到该另觅食物了,可惜它距离缸口的高度早已超过了自己跳出的能力,任凭它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跳出缸来。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事业成功之本。古人云,"为 政之要,在于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 组织部门是选人用人、选才用才的部门,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揽得进、留得 住更多的人才,就应当按照"三个代表" 的要求,以识才、用才、爱才、聚才、育才 的实际行动,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 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和帮助人才干 好事业的氛围与环境,这就要求在抓人 才工作时做到"五要"。  相似文献   

10.
识才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本 毛泽东同志曾讲,领导干部的责任,“一是做决策,二是用干部。”用干部首先要会识别干部,怎样识别?邓小平指出,第一是要有“意识”。一个人处于无意识状态时,即使有人才也发现不了。住楼房的同志可以体会到这种情况,出门或者回家,次次都要爬楼梯,你未必就知道每天上下的楼梯有多少级台阶。许多同志天天看报,可未必就知道报纸的长度宽度是多少。这么简单的问题,数一数、量一量不就行了,为什么不能回答呢?原因就在于处于无意识状态。人们讲“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强调的就是要有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章阐述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这一学说,通过揭露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式逻辑的重要内容。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运用各种思维形式都必须遵守的基本的、最起码的规律。我们在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时,当然要遵守各自的规则,如概念的定义规则、概念的划分规则等,但是还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特有的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它是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和简单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只在思维领域里发生作用。不能把形式逻辑规律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混淆起来。形式逻辑的基本基本规律四条,这就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前三条规律明显地体现了思维的确定性,而充足理由律主要是论证的规律。由于这些规律对于任何思维形式都是普遍有效的,是各个具体规则的依据,所以叫做基本规律。在学习本章的内容时,要理解这些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唯一取得了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不掌握全国政权。但是,共产党提出并贯彻执行了唯一能使抗战取得胜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本章讲述文学创作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首先,作家要进行创作,就要作必要的准备。一定的生活积累、一定的思想积累和一定的写作技巧就是作家进行创作应作的准备。其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认为,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为三个时期:(一)积聚素材时期;(二)构思或者“酝酿”作品时期;(三)写作时期。再次,文学创作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是典型化和形象思维。典型化问题说明作家如何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概括。形象思维问题则具体说明作家创作时作家的思维状态有别于科学家进行科研时的思维状态。  相似文献   

15.
正好马救主离休前为宣化炮兵学院技术教研室主任的曹曙焰老人,1919年生于奉天省凤城县曹家堡子,不到一米六的个头,身材敦实,快人快语。老人说,他十岁那年,一家人前往穆棱县莲花泡子投奔舅姥爷。因为在那儿租地种不合算,后来又去了密山县柳毛河子五道沟。那地方真叫荒无人烟,走出几十里也难见一户人家,但地是真肥,抓把土都冒油。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但要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喜人局面,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科学地使用人才,善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此,笔者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科学使用人才,应当注重“四要”。一要“广纳人才,服务为本”。领导干部应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自觉当好人才的“勤务员”,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忧人才之所忧,积极主动、悉心周到地为人才服好务,切实有效地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唯有如此,领导干部方能“以心换心”,获得人才的全力支持与倾情奉献。二要“任人唯贤,能力为本”。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7,(24)
正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聚集了多种类型的非公经济组织,在这里党建工作怎么做,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问题。显然,照抄照搬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建行不通,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非公党建路在何方?敢闯敢试的深圳人再一次在非公党建上创造了"深圳奇迹",转眼间,深圳非公党建走过了22年的历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不断推  相似文献   

18.
晚清重臣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用人选才上既有较为开明的思想,又特别注重实效.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9.
所谓公开选才,主要是相对于封闭和半封闭的传统选才方式而言,其具体形式有考任制、聘任制、选任制等。公开选才体现了公开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竞争原则。它是一种科学选才,尽快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方法,对于我国的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建党史月刊》2009,(8X):104-104
<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福建承载了太多的灾难和屈辱。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帝国主义的势力就接踵侵入,疯狂掠夺,控制福建的经济命脉。抗战时期,福建曾多次沦陷,侵华日军的野蛮屠杀更是福建人民心中永远的痛。福建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饶,顽强抗争,发奋自强,用精神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成为福建人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