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与狼共舞是一部反映人道主义精神的经典影片,本文通过与狼共舞这部影片的简介以及隐喻的概念,从人性与狼性对比的角度阐述了这部影片中狼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善于辩论。《孟子》说:“我知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说明孟子掌握了一套辩论技巧。正是由于“不得已”而“好辩”,才必须讲究辩论的艺术和效果,形成了孟子雄辩犀利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形成原因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3.
从学理的角度研究一部经典文本,应从字义、逻辑、文本关联、哲理内涵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综合考察其精神倾向和思想内容。对《孟子》文本中仁者爱人、推恩、恻隐之心、以天下养、父子不责善等几个与舜的腐败案例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西方社会的理论活动和社会实践始终发挥着重要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多诺的生前手稿《道德哲学的问题》对近现代西方的道德哲学的嬗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解答了道德哲学的不少疑惑,提出了人类社会须臾不可或缺、始终须坚持的道德底限的主张。我们从阿多诺的评判和观点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法治视域中,刑法之“善”不但应当注重对秩序之维护,而且也应当注重对自由之保障;刑法之“恶”既要重视对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之限制或剥夺,也不能忽视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然而,我国刑法之“善”与“恶”均具有偏重性。实现刑法之“善”与“恶”的均衡性要求在立法上应当:将更多的侵犯个人利益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化;缩小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犯罪的死刑适用范围;加快罪刑法定原则之“司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大明宫词>是分别由陈家林、李少红导演的两部著名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两者都以武则天传奇性的一生为刻画内容.仔细品味两部作品,我们能深刻体味到两位导演不同的主体意识在"武则天"这个人物形象中的渗透,前者着重描写的是人性在权欲中的异化,而后者表达的是权力中人性的无奈.  相似文献   

7.
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施叔青在<香港三部曲>中打破了对殖民者形象脸谱化、单一化的刻画,而是把殖民者当成一个"人"来写,在他们身上赋予了更多的人性:他们有殖民者的侵略性、有白人种族的优越性、有人的软弱性和劣根性,同时还具有人的怜悯心和同情心.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文化中,"天"有多重含义.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天"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均以"天"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起源和本源,"天"因而也成了宗法道德的合法性根据,而人自身则成为道德价值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饱受欺侮和摧残的希斯克利夫从一个具有善良本性的少年变异为人性严重扭曲的疯狂复仇者,反映了黑暗丑恶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复仇历程的种种纠葛缠绕,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深邃;复仇故事结局的人性复苏,表现了人性的终将不可湮灭。  相似文献   

10.
《裸者与死者》以二战作为背景,深刻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和历史的主题。通过对战争中各色人物的描写,折射了美国社会的具体状态,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的各种紧张关系,个人精神的混乱,以卡明斯将军和克劳夫特为代表的政治、军事权力的一方与以赫思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一方在战争的对立、矛盾,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民主下,人的主体性被极权主义逐步消解,与当时美国存在主义的思想比较吻合。《裸者与死者》中内外交织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权利与个人自由的冲突、个人自身思想的理想和兽性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然要求重塑个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新形象,人的价值观念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讨论"人的价值",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研究和回答"人何以有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只有理清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培根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知识就是力量"并非单纯号召人们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则是提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科学纲领,重新规定了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了知识的性质,让知识为社会和政治服务,将知识与力量(权力)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也是教育向着科学与人文整合而发展的方向。可以说,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真正提升之日,也就是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实施与推进之时。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从和谐到对立,再到新的和谐,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反思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我们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应当重申并牢记一个真理,即人类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永远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自身的永续存在和繁荣发展,否则就是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5.
在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中,知识与人性一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基本上以善恶阐释人性,而在知识的纬度上,根据拥有知识的多少也可以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还有理性与感性、理性与经验的关系,知识往往也是人性的构成要素。整体而言,中国传统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贬抑人的生物属性;而西方人性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和认知属性,并给予正面评价。中国根深蒂固的等级人性论使得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最终都走向人治或人治下的“法治”。西方因有了自然法中的“平等”因子,治理模式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6.
当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主体性作为人的类特性,不可消解。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历史主体对资本的无限欲求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主体作用的合理释放,终将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历史性建立。  相似文献   

17.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一问题贯穿于古希腊哲学的始终,只是在不同时期,哲学家研究人性论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理性主义人性论是古希腊人性论基本基调,但同时也涉及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等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两个重要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面向21世纪,深入研究并努力推进"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良性互动,对于进一步完善党的自身建设,早日顺利实现治党和治国的最终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为此,对"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两个重要思想的研究、学习和实践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对我们的工作和实践产生更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然哲学中"自然"含义是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不断演变的。因此,在特定语境中要正确把握其含义。"自然"含义演变经历了由生长、自然物之本性和依据、自然物的集合、人化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由高度抽象性向具体性、感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实现党际关系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我国党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特点和内涵,探讨促进我国党际关系和谐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