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来理解和解释当代中国的变化和状况,故有关的研究状况值得梳理和总结,然迄今尚付阙如,有必要弥补。概言之,国内外的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研究均看到了中共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普遍判定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是党国体制或者类似的形式,这可能是该项研究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但是这项研究的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特别是有关这个体系的组成和结构问题并没有完全厘清,需要推进夯实。不仅如此,已有的政治体系研究框架模式可能有些偏离系统分析的原本意义,也需要检讨反思。这些可能就是下一步开展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政治传播是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形态,它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并对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影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网络政治传播改变了政府权力的运行模式,并在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增强政府效能、塑造现代政治文化、推动以民主与法治为目标的政治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党制度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即“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继承、新中国成立时确立框架,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成型的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容及其实现或表现形式: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模式基础性的、核心的内容,坚持、完善和改革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模式乃至中国模式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政治信任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关照和理论根基的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根本动力和主要内容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论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西方思想的引介阶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信任理论的挖掘和分析十分欠缺;在研究方法方面,许多学者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实证的,尤其是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政治信任问题,但是在样本选择、数据分析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观点论争方面,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观点趋同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政治信任研究仍然处于思想积淀不足、理论分量不够的"研究领域初创期"。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只有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学科融合,深化对理论元问题的剖析,加强对中国本土信任文化的挖掘,才能推进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研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模式,多党合作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制度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导者。因此,应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同时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第六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6年8月在天津举行。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述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130多名与会学者对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现代性问题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等论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此次论坛对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来,有关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主要在县级政治发展、乡镇政治发展、村民自治建设三个层面展开,此外是县域政治发展的综合研究。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实证研究积累了可观的经验素材;理论研究概括了可验的解释模型;对策研究规划了可取的改革方案。但也在四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研究与历史研究有待融合;理论研究问题意识有待明晰;理论研究框架与方法有待反思;对策研究战略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强。因此,今后应着力于拓展县域政治运行的实证研究、对接县域政治传统的历史研究、深化县域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加强县域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夯实县域政治发展的对策研究,从而提升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学术水准和资政质量,从学术上助推当代中国县域的经济发展提速、社会和谐稳定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贡献更大的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基层政治中长期存在着二元权力结构,这种二元权力结构内部发生并演示着一种紧张关系,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应当着力分析当代中国基层政治中二元权力结构产生的原因,演变的历史和趋势,从政治和行政的二维上,对当代中国基层政治中二元权力结构的性质及其变化作出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政治价值是人们对政治生活本原意义的确定 ;作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 ,政治价值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精神生活模式所体现的政治的终极追求。无论是作为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还是作为人们的政治信仰 ,政治价值都是由一定的意识形态加以阐释和推广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要解决政治生活的本原意义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政治生活的设计问题而求得自身的发展 ,并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凸显了传统执政模式的弊端,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传统的权力、权威模式以至执政党的政治向心力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受到严重冲击。执政党须要充分借助网络传媒完成执政模式的转型,重塑自身形象,提升政治向心力。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三层涵义,即"人"是人类、"人"是现实的个人、"人"是指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寿地区“高空了望”伏击法形成的背景条件、操作模式及实际成效来看,“高空了望”伏击法具有推广价值,与巡逻、设卡等传统手段有机结合,具有构建“立体预警”防控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我党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鲜明地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迅速及时性和大众性;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传播理论,而且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透析我国转型期教育不公正的三大特征,并从观念、制度和资源配置层面探求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三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以下的三种形态:自由的智慧、科学的知识和存在的方式。这也是“哲学”为“人”“开显”出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都有哲学的历史发展根据,因而也是哲学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特征:哲学为一种自由的智慧,为自由的学问。哲学的历史乃是自由深化和学术完善的过程。哲学进一步的发展,使哲学在深层次上成为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学问,理解这段哲学的历史,不妨重新探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的“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具有优越性这一思想,从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进入实际生活,不失为理解上个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6.
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体体现。要将我们的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熔铸成一体,引向深入,有必要对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文化事项——民俗予以正确的认识与深层的把握。本文从分析民俗的文化属性入手,从三个层面揭示其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作者认为对于民俗,要有科学的分析,要对它重新全面地梳理,去粗取精,除芜存真,则是凝聚民心。重塑当代国民性,熔铸民族精神的一个有益步骤。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以及微媒体的发展,媒体素养已成为公安民警必备素质之一。在公安民警媒体素养教学中,以警务工作现场警媒关系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引导、公安网络宣传及新闻发布会为主要形式的情境模拟训练,具有参与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优势。公安民警媒体素养情境模拟训练的成效,取决于培训基本场景和角色设计、培训互动以及培训实施过程的安排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8.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稳定的大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落脚点。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局部粮食短缺和粮价上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探索当前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既有利于短期政策的调整,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期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文化资源,其中尤以和谐人格思想重视由人的内心和谐而外化出现实生活的和谐,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和谐人格养成的重要文化资源。儒家君子人格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生命价值指向于丰满的精神文化维度。君子人格有丰富内涵,但其核心是仁、智、勇三种基本美德。在现代情境下,将儒家君子人格进行转化和重新阐述,是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朱杰进 《外交评论》2007,43(2):92-97
国际制度缘何重要?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背后有一只“权力之手”在起作用,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权力的服务作用上;自由主义从理性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有力地论证了国际制度重要性的问题。罗伯特·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取得了里程碑性的成就,后经过莉沙·马丁等学者的补充完善,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四种基本博弈模型为分析框架,以理性主义为基底的功能主义国际制度需求理论,初步回答了国际制度重要性的问题。“国际制度理性设计”、“制度治理”等开始成为这一领域新的研究纲领。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必须有规范基础,国际制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行为体利益实现的功能上,还体现在对行为体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上。通过对三大流派关于国际制度重要性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三大流派在“理论范式”的层面上会继续争鸣,在“具体研究纲领”的层面上会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